《理想国》视角下的柏拉图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rn_p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柏拉图通过建立理想城邦来诉说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其《理想国》是他思想的产物,他以理念论为核心,提出“善的理念”。柏拉图的教育最终是为奴隶主贵族阶级培养“哲学王”。他将城邦分为三个等级,而所谓的正义城邦就是三个等级的公民各司其职,从而达到和谐。理想国中的教育实则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属于精英教育。孟子作为儒家学派代表,与柏拉图属于同一时代人物,其思想中体现着封建社会伦理道德,其理论核心为“性善论”,提出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本文通过比较柏拉图和孟子,从他们的生活背景、理论哲学基础为出发点,比较二者对于“善”的不同见解,从“仁、义、礼、智”对比“灵魂四德说”,概述了教育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孟子;道德;教育;比较
  一、 柏拉图与孟子的社会生活背景与其理论思想的本质
  在雅斯贝斯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书中,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他将公元前600-300年间,称之为世界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人类的思维开始觉醒,有了质的转变,渐渐用文明代替了野蛮,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世界,思考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在这一时代中,产生了一批影响世界的精神导师,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的孔子、孟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塑造着不同的文化,同时影响着一批又一批世界历史的追随者。今天我们从中选取两位代表人物——古希腊的柏拉图与中国的孟子,希望通过他们窥探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思想文明,产生文化的冲击。
  首先,作为东西方文明的探路者,他们拥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所产生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处在社会变革和动荡之中,使他们的思想各自独特而又有着相似之处。
  柏拉图的思想在《理想国》一书中可见一斑,他以理念论为核心,将世界分为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他认为理念是独立于人类意识范围之外的真实存在的事物,从理念出发,最终可达到最高的善的理念,即真理。通过“何为正义”之说,试图挽救道德败落的城邦。将国家的正义和个人正义相结合,按照正义的原则,要求城邦的公民各司其职,社会达到和谐与幸福。柏拉图构想的社会中,人有三个等级,即治国者、护卫者和生产者,而社会的秩序就是通过三个等级的公民分工合作维系着。城邦的安定关键是靠掌握真理的“哲学王”的统治。如何成为优秀的符合条件的“哲学王”,柏拉图试图通过教育,使人的灵魂得到转向和提升,从而培养出合格的统治者。《理想国》是柏拉图绘制的理想社会的蓝图,但实则是奴隶主贵族统治阶级为了统治而编造的“最大的谎言”。
  作为儒家代表的孟子,“性善论”是其核心理论,孟子坚信“人人皆可为尧舜”,人的本性是向善的。同样,孟子的理想社会是同《理想国》中所描写的社会相似,带有强烈的等级色彩,孟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推崇道德教育,希望通过教育达到“明人伦”,使社会形成互敬、互爱、互信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最终目的是使广大社会民众遵守社会尊卑标准,更好地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无论是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是孟子的理想社会,都带有鲜明的阶级实质,实则为统治阶级所服务。
  二、 比较孟子的“仁、义、礼、智”四德与柏拉图人性中的四种品德
  柏拉图在建设理想城邦中,认为公民应有四种品德,不同身份的公民对应不同的品德,从事符合与品德相匹配的职业。作为城邦的最高领导者,拥有智慧之德,由理性支配着灵魂;负责保卫城邦的护国军人,是勇敢的象征,拥有勇武之德,激情在他灵魂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城邦的手工业生产者,拥有节制之德,欲望充斥着其灵魂。而所谓正义之德,是灵魂中的三个德行的和谐,由理性统帅激情,控制欲望。这是柏拉图所设计的四种德行,也是柏拉图道德教育的主要体现,将道德教育与国家治理紧密结合,通过教育使公民拥有“智慧、勇敢、节制、正义”的道德品质,从而达到遵循社会秩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人天性中存在四种情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四心”是人道德品行最起码的衡量标准,是仁、义、礼、智四种德行的发端,故而也称为“四端”。孟子虽然认为“四端”是人先天就存在的禀性,就如同人的四肢,是生而具有的,但想要扩充“四心”,达到仁、义、礼、智“四德”,便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培养而获得。孟子的“四心说”,以仁为主线,将四种德行建立在人的情感基础之上,成为伦理道德的优秀典范。
  不管是柏拉图所提出以正义统帅智慧、勇武、节制,还是孟子以“仁”贯穿义、礼、智三德,都认识到了道德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这在人类历史上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同时,两者皆强调德行是人生来具有的,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的色彩。但由于两者是服务于不同的政体,相似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是为奴隶主贵族阶级而设想的“理想国”,后者是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提出的仁政思想。不过,总体来说,都是希望通过道德的约束来方便统治阶级的统治。因此,他们的“德政统一”的观点是一致的。
  三、 孟子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对比
  由于历史生活文化背景的不同,孟子和柏拉图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教育目的来看,孟子和柏拉图都试图通过教育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建立理想的社会。他们最终的教育目的具有一致性。孟子主张施“仁政”,以德服人,而以德服人的关键在于得民心。而教育恰巧是使民心得以归服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教化大众,服务于统治者。“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维护国家的利益。柏拉图更是强调教育在培养未来统治者中的重要作用,将教育看作是创造和谐城邦的手段,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治理城邦的“哲学王”。显然,在教育目的上,孟子和柏拉图都试图通过教育来教化大众,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成为服务于统治者的工具。
  在对待教育对象这一问题上,孟子继承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提出“人人皆可为尧舜”的主张。把全民教育作为仁政的手段与目的。重视从平民中举荐贤能。这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和大众化。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提及的教育实则是贵族教育、精英化教育。他十分看重等级制度,在《理想国》中编造了一个“高贵的谎言”,将人性进行了划分,认为神在塑造人的过程中在他们的灵魂里掺杂了金银铜铁不同的成分,只有灵魂中拥有黄金的人才能接受统治者的教育,实则这样的统治者教育只有奴隶主贵族子弟才能享受。因此,我们说柏拉图在理想國中所要建立的是一种精英教育模式。另外,在柏拉图的理想城邦中,主张女子应和男子接受同等的教育。柏拉图认为,男女在天赋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不同在生理上的区别。要求女子接受同男子一样的教育。在这一观点上,显然和中国传统伦理教育观相违背的,中国传统儒家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认为女子最主要的任务便是生育后代,掌管家务。柏拉图所强调的女子教育虽然带有一定的政治性并且服务于他整个政治理念,但却能体现一个时代的思想进步。教育内容上,孟子和柏拉图也有着巨大的差别。孟子继承了儒家的德教思想,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修德”,具体在于“明人伦”。而对于科学技术等却排斥在教育内容之外。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描述的教育具有等级性,不同等级的公民所接受的教育不同。但总的来说,柏拉图的教育内容较孟子更加丰富,最基本的是体操和音乐教育,他认为体操能够强健体魄,而音乐在于净化心灵。算术、几何、天文学是能够将“灵魂引向真理”的学科,最后,哲学的学习最终是为了达到哲学王,只有被挑选出来,经过层层选拔的贵族才有资格接触学习。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早在几百年以前,柏拉图就率先提出了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雏形,其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孟子和柏拉图都是时代发展下的领航者,他们的思想对于今天而言,有着推动作用,但也一定程度上有着其时代性和局限性。两者的教育思想也因为东西文化的时代背景差异和文化历史差异而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但对于教育的重视却是相同的,都希望通过教育来挽救这个处在悬崖峭壁间的国家。不管后人对他们的思想观点如何褒贬不一,他们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财富,值得后人永远铭记和敬仰。
  参考文献:
  [1]魏楚雄,俞新译,卡尔-雅思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
  [2]孟轲.孟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3]仲崇盛.伦理国家与道德城邦——孟子与柏拉图理想政治模式比较[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
  [4]郭斌和,张竹明译,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作者简介:
  李昕艳,江苏省扬州市,扬州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英语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师要把课堂更多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热情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切入点,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英语教材;有效课堂;教学设计     曾经听过上海市特级教师朱
摘要:落实立德树人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为增强学科的价值引领作用,文章一方面通过直面当下社会矛盾,结合学科特点,积极探析高中思政课教师的时代任务;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学科教师对自身发展的需求与现实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结合全教会、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的会议精神,积极探索高中思政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立德树人;学科教育价值;高中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  中国的蜕变
摘 要:英语教材大多以话题为中心,具有功能性、完整性和人文性的特點。故事教学恰恰赋予枯燥的语言学习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听故事中听英语,在讲故事中说英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故事教学;小学英语课堂;英语思维  故事教学法就是把英语的字、词、句放在生动的故事中学习,在听故事的同时听英语,在讲故事的同时说英语。运用故事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 要:小学英语教学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启蒙阶段,对学生的终生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英语口语教学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在实际的教学中,面临各种障碍和问题……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英语口语水平,让孩子们大胆开口说英语,本文中将谈谈如何利用微课与学生进行英语学习和互动。  关键词:英语口语;英语微课;英语互动;合作学习  一、 引言  在英语教学中口语教学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而在新课改背景下,对于小学英语
摘 要:小学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不仅涵盖了常用汉字、常用词汇、语法规则、古诗词、浅易文言文等多种类型的教学内容,同时还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共同发展提出了要求,而读写结合这一教学方式,则正是达成相关教学要求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文章结合相关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相关策略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一些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期能够对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有所促进。
摘 要:因学生的理解认知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导致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面临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此时,能否运用教学机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因势利导就顯得尤为重要了。论文通过分析一位教师的教学案例,指出“智慧”引领下的“教学机智”在课堂中运用的有效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强调教师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课堂组织调控等综合能力,在“智慧课堂”的引领下,才能机智有效的处理好教学中的各种状况,真
摘要: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也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所以将实验教学的内容渗透到物理学的方方面面是很有必要的,实验教学有利于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物理观,培育中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让中学生对物理学的概念和内容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使学生的物理学思维有效提升。实验学习也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科学思考能力,知识不仅仅停留在理念层面,而是通过做实验与老师的正确引导,对物理学进行深度的研究和探讨,在实
摘 要:网络学习空间是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产物,是教师开展网络教学、学生进行在线学习的重要工具。文章以抗疫专题阅读指导为例,依托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线上教学,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的技术价值优化教学活动,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创新,并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反思。  关键词:新课标;线上教学;网络学习空间;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知识获取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摘要:小学生在完成写作学习任务的时候,总是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和考验,这些问题和考验对于学生的写作自信心的养成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养成更好的教学习惯和教学体系,并且让学生能深入到课程之中,认识到小学语文写作的美好和趣味。小学生需要得到教师的有效帮助和指导,并且成为一个热爱写作、善于观察生活、乐于分享、积极动笔的人,学生应该在漫长的写作之中,实现自我的长足提高和有效进步,由此让自我面向
摘 要: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作为现代社会的未来人才和建设者的中学生,有必要学习好这门语言,并且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英语的词汇、语法等有别于学生从小接受的汉语文化,所以,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并且能够熟练运用英语,情景教学法是经过检验并且行之有效的英语教学方法。我将主要从情景教学法的内容介绍着手,着重从情景交融教学方法运用于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大意义分析,运用情景交融教学方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