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作文的实践探索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_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笔者尝试进行了生成性作文的理论探究,并试图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一、直接间接积累素材,生成作文资源
  1.观察生活,获得内心体验
  任何形式的生成作文,都需要一个原点,这个原点就是生活。获得丰富而完整的作文生成材料,重要渠道之一是观察。观察的过程就是认识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通过观察激活写作灵感,唤醒写作情感。
  孕育情感特定观察。首先从情感入手培养深度的兴趣和激情。学生对观察对象有了兴趣,为其后的细致观察和把握特征创造条件。其次从需要入手,培养、提升和强化生成作文的注意力。
  调动感官独特观察。每个学生都是个体性的,独特的。学生的个体性和个性化决定了在观察对象时,都自发融进了他作为生活个体的个性倾向。
  注重细节细腻观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由浅而深地观察。生活的本质往往蕴含在细节中,注重观察对象的细节,反复深入地感受体验,是把握观察对象本质的有效途径。
  2.品味文本,感悟名家技巧
  如翻开厚厚的《围城》,我们把信手拈出的一串带着浓郁生活气息的妙语和学生一起欣赏:“方鸿渐给鲍小姐一眼看得自尊心像泄尽了气的橡皮车胎。”“孙太太眼睛红肿,眼眶似乎饱和着眼泪,像夏天早晨革命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么轻轻一碰就会掉下来。”“微笑从心里泡沫似地浮上脸来,痛也忘了。”“橡皮车胎”、“露水”、“泡沫”,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意象就这样走进文学艺术的高雅殿堂,带来审美的愉悦。
  3.移情、思考、审美,内化素材
  学生通过对观察阅读生成的素材再加工,加深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内化在心中,得到的事物表象就越清晰,内心体验越深刻。
  移情。指在观察或阅读过程中被唤起而进入有意识的幻想和特定心理倾向的再现方法,如情绪追忆、情感换位等。
  思考。要學会深思,在原有思想的基础上,开拓出新的思想,新的意见。要反方向思考,从某一固定的意义的相反方向去思考、分析,以求得新的判断与认识。
  审美。引导学生将个体真实的情绪释放出来,并融入到景物之中去,使“我”与“物”的色彩和谐统一。
  二、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动,创设生成作文路径
  1.创设生活原型原境,提取潜伏素材
  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生成的,利用具体的情境唤起学生相应感知。教师创设生活原型情境,营造一个让学生可知可感的氛围,使学生产生相应的回忆,提取积淀潜伏的素材。
  依托线索提取素材。教师帮助学生发现、寻找和捕捉情境中的各种线索,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与作文有关的线索,有效地提取贮存在记忆中的某种形象、某种情绪等素材。
  现场即时提取素材。当产生了某种表达欲望的时候及时地把它们写下来,一方面教师可有意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练习即时写作:另一方面,可在教室开辟随机动态习作园地,鼓励学生随时习作,随时把自己的习作在园地里展示出来,与同学共享。
  2.创设体验情境,生成个性化语言
  教师想尽一切可能的方式和手段,创设一定的情景,诱导、激发学生相关的体验,从而使学生产生写作欲望,促使作文的生成。
  扮演生活角色。设计诸如风雨中的捡破烂者,清晨寂静街道上的清洁工等作文对象,让学生试着担当、扮演着这些角色,学生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从而产生心理体验。
  唤醒生活体验。设计提示语:唤起回忆、引起联想、触发情感、启迪思维、开拓思路。捕捉到学生写作的“兴奋点”和“动情点”;能一下子“惊醒”学生心中储备的表象,并能把它贯通起来,获得写作的冲动。展示时文作品;通过向学生展示课文或贴近学生生活的时文等,让学生体会他人文章所蕴含的生活韵味,从而激活积淀在学生心底的生活体验。
  表达独特体验。诗化的语言,用诗化的语言,探索隐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体验。情感化语言学生心中积累了或悲伤、或欢喜的情感体验,运用富有情感性的语言(痛苦的语言、流泪的语言、欢笑的语言)来作文。个性化语言:学生原创性的思想和真实化的情感,需要用烙有学生主体生命痕迹的言语来表达。
  三、搭建专题平台,多途径传递所见所思所感
  1.搭建日记写作平台
  为学生构建日记写作的平台,让学生通过日记记录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2.借鉴课本意境生成的平台
  借鉴点染中的意境、鉴虚实中的意境、化用中的意境、寄托中的意境。如借鉴点染中的意境。在叙事抒情之后点染景物,别有意境。如学生在《人性的光辉》一文中,写一位大山里的被遗弃的女孩收养了一位更小的女孩后,在结尾写道;她望着绵延的群山笼罩在一片雾气之中。待雾气散尽,她看到大山的尽头,有一片新绿的竹林,沐浴在缕缕晨辉中。
  3.聚焦生成要素,畅通生成途径
  从自学活动、自由感悟、引发体验、质疑问难中生成悟性、生成灵性、生成人格。
其他文献
今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也是即将拉开“十二五”序幕的一年,在过去的5年里,我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做好水能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大力加
本文针对目前每个小型水电站扩容增效技改中微机监控设计和改造中必须解决的同期点选择和同期方式确定问题结合相关理论、规范,在总结常规监控方式下同类问题的解决办法基础上
语文学习和个性化写作的过程,是创新和升华的过程。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把学生引向他们生活更广阔、更深入、更真实、更缤纷的世界,让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身心去感受,用激情去探索,创新的种子就会埋入心里,写作的源泉就会永不枯竭。但是个性化的写作必须遵守“求真求善”的原则。  一、求“真”的原则  作文的求“真”是写作的基本要求,这里的“真”指真的事物,真的自然景物,真的思想感情。生活中许多新鲜、美好、丑恶的
介绍了长短叶片转轮的制作流程,并对转轮组装、焊接流程、转轮尺寸控制、焊接质量控制等主要工序及相关工装进行了重点说明。
目的对仪器显示各种异常提示的可信性分析,选择人工显微镜复查标本,提高工作效率,及时为临床提供准确的信息.方法用显微镜与SF-3000血细胞分析仪,同步检测白细胞分类计数,所
为让启发教学更大程度的发挥其作用,成为培养新一代的人才的有效方法,将主问题引进启发式教学,是高效课堂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教师设计好主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深入文本进行探究,既养成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一、启发式教学与主问题  启发式教学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教学思想方法。其主旨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
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所有教育都应以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最终目的。在高中阶段,老师应该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为了他们终身发展的可能,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不遗余力地帮助并促成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培养合理规划的阅读习惯  高中生的规划应该是建立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地规划自己的阅读,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1.目的明确  要让学生在进入阅读之前就对自己的阅读的目的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就给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各科教学模式的弊端也显现了出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从教学流程到教学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摆在相关工作人员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解决措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