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与人性的诗意之思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lbnm123j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皮尼奥尔的《冷皮》讲述两个人在一座岛上与一群野兽战斗的故事,在这个人性与兽性碰撞的试验场里,作家试图揭露人的强悍与脆弱,以及人在被迫卷入战争之后所爆发的野性。而这部小说相似的开头和结尾让故事具有持久永恒的哲学意味,作家给读者展示的文明与野蛮的反差,说明了这么一个主题:人类的生存困境并不是现实绝对的,而人类对生活采取的态度的不同,命运当然就不同,敌对的结果是更深入的敌对。
  【关键词】实验小说 人性 非理性 历史循环论
  
  2003年的西班牙评论之眼小说奖颁给了《冷皮》的作者阿尔韦特·桑切斯·皮尼奥尔(Albert S a nchez Pinol)。该书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出版翻译之后,在没有靠任何机构的帮助下,就能很快赢得世界声誉并获此殊荣,实在难能可贵。作为人类学家的皮尼奥尔第一次写长篇就引发二十四个国家的读者的思考,足见这位学者型作家深刻的叙事魅力和思想感召力。
  跟不大喜欢社交的书斋小说家奥尔罕·帕慕克很相似,皮尼奥尔是一位不喜欢显山露水,不喜欢抛头露面,而且不苟言笑的严肃作家。但却跟他的作品一样,他是一个真诚的人,从不装腔作势。《冷皮》这部小说的情节虽然十分惊心动魄,但小说家并没有把色彩绚烂的叙事技巧作为表现这则令人迷醉的寓言的重要途径。他是直接把这个岛上每一天发生的事情整整齐齐地娓娓道来。整部小说给读者一次质朴坦诚的心灵震撼。
  如果有人把皮尼奥尔的《冷皮》用一幅超现实主义画画出来,那么画面中一定包括这样的场景:两个人、一座孤岛、一座灯塔、一本弗雷泽的《金枝》、一艘沉船、一场人与怪物无休止的战争。这是一次人性、兽性与文明交相辉映的哲学实验。就像人类的战争从来没有真正停歇过一样,在这个孤岛上,循环演绎着同一个恐惧、孤独、颤栗、野蛮的主题。
  “我”曾是一名对爱尔兰革命事业失望的激进分子。在对生命抱着永远漂泊的信念之后,被国际航海协会委派到一个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小孤岛上进行气象测量工作。入住的第一天晚上就遇到令“我”惊恐万分的事情,一群怪物疯狂地攻击“我”的住所。而不愿跟“我”交流的“原住民”巴蒂斯住在灯塔上,冷漠地不愿伸出任何一只援助之手。濒临精神崩溃的“我”在与怪物斗争了三四天后,终于挟持了巴蒂斯驯养的奴隶女娃脸怪,才取得了与巴蒂斯同住在灯塔上并肩作战的机会。此后,“我”和巴蒂斯发挥聪明才智,与娃睑怪斗智斗勇,甚至把沉船里的硝化甘油取上岸,试图制成炸药以便一劳永逸地炸死不断进攻的娃脸怪,让它们丧失信心,不做无谓的牺牲。在这期间,“我”深深地爱上了勾魂摄魄的女娃脸怪,并与其多次偷偷做爱。女娃脸怪的一次不经意的行为突然让“我”有所醒悟,“我”从此认为娃脸怪并不是原先以为的那么冷酷无情。“我”开始与小娃脸怪们接触,并与失去双亲的小娃脸怪三角产生了深厚的友谊。然而,巴蒂斯始终不与“我”合作,还丧心病狂地破坏了我的一切努力。最后他们的爆炸威慑并没有让怪物们停止攻击,精神崩溃、失去理智的巴蒂斯最终死于娃脸怪的攻击。巴蒂斯死后“我”几乎变成了第二个巴蒂斯,“我”开始在醉酒之后,脾气暴躁地虐待女娃脸怪。就在这个时候,岛上上来人了,而“我”对他们的反应就如同当时巴蒂斯对“我”的反应一样,一言不发。而这个新来的气象员也同我当初一样,在第一天晚上就受到娃脸怪的攻击。在一夜间,新来的气象员从中产阶级模样变成贱民的模样。似乎一切都从一年前开始,一切都是一个循环。
  《冷皮》是一部实验小说,也是一部科学幻想小说,更是一部哲学幻想小说。就像做实验必须控制许多参数和影响因子一样,作者把人类的文明放置在这座孤岛上构造一个微型社会。实验表明,从西方带来的文明很快就湮没在与怪物的对抗中。这部小说开始和结束有着非常相似的情节。从欧洲来的新人面对躺在灯塔里的孤岛人,提出从欧洲大陆的文明社会带来的许多问题,在孤岛人身上没有激起任何涟漪和回答。比如,提供保护资产的信息、审判、失踪的负责、控告、高尚智能的原理书籍,这些文明社会的关键词不能引起巴蒂斯,以及后来变成第二个巴蒂斯的“我”的任何兴趣。就连岛上唯一的一本书弗雷泽的《金枝》巴蒂斯也从来没有看过。而基辅大学的生物实验、柏林地理协会要求的摇蚊科海蝇、法国公司的矿物研究、天主教传教士的问卷调查,尤其是“我”作为气象观测员的工作与后来跟娃脸怪的殊死搏斗相比,与整部小说的惊心动魄的生命之重相比,显得那么的轻飘、可笑、荒谬、嘲讽。作家皮尼奥尔并没有如同笛福一样把获得食物之艰难放在故事表现的重要位置上。恰恰相反,几近讽刺的是,文明社会发明的子弹和炸药却在这里成为生存的必需品。于此,野蛮与文明的撞击形成了让人沉思的裂口。
  实际上,这一切反差的关捩点,我们可以从“我”把一切问题都退归到一个死亡的话题上管窥:那就是,要让自己的恐惧不至于压得“我”无法抬头,正如“我”的心思所言,“我很快就会死,临死之前,道德仅仅是路上扬起的灰尘罢了。”在死亡的恐惧面前,人是很容易冲破一切的道德和一切的伦理的界限的。为了压倒自己内心的绝望与恐惧带来的不安,两个男人最终不约而同地把自己的压力转移到对女娃脸怪身体的占有和虐待压迫上。
  两个男人对女娃脸怪的攻击和压迫,都在各自的心底起到一种战俘效应。这种关系一方面象征着人把怪物给他们的痛苦转嫁到了女娃脸怪身上,另一方面象征着一种对娃脸怪族群的攻击和侵略上的胜利。我们可以看到,在与女娃脸怪爱恨纠缠的性爱中,长期在岛上战斗而心灵扭曲的人的残忍在这里展露无遗。起初。“我”以为“我”的温存会俘虏女娃脸怪的心,而后来。实际上,“我”对女娃脸怪的性虐待在巴蒂斯的基础上,更加变本加厉。而从巴蒂斯对女娃脸怪来历模棱两可的交代中看出,作者似乎是在有意暗示我们,巴蒂斯并不是第一个占有女娃脸怪的人。而国际航海协会每年派一名气象测量员的事实,也旁证了这一点。
  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很古老,千余年来一直不断言说的话题,那就是人性的邪恶和善良。就娃脸怪而言,巴蒂斯的奴隶女娃脸怪以及与“我”亲近的小娃脸怪三角等都是给人以弱小、善良、温顺的感觉。而娃脸怪的族群每天晚上疯狂而残忍的进攻则与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里,作者提示读者去思考一个问题:个体是一种性格、一种禀性,群体又是另外一种性格和禀性。群体的行动往往容易变得盲目、冲动。群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群体的思考能力显然是不足的。而这种群体性的问题在人类历史的战争中有着最集中的表现,作者在书中曾多次提到许多战争理论,作者对战争的本性与人性之间的弥合与不足都是有着相当深八的思考的。
  就人自己而言,读了这部小说,似乎一下子就让人对邪恶是如何造就的,有所感悟。当炸药把怪物炸得横尸遍野的之后,看到第二 天的日出,巴蒂斯愉快地如同达到性高潮一般。在巴蒂斯这里,不存在任何怜悯、任何同情。因为这里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当娃脸怪攻击灯塔的时候,不让怪物灭亡,就只能让自己灭亡。在生存的本能的驱使下,人只有比怪物更加邪恶,才能活下去。巴蒂斯的死亡是理性变得疯癫的一种象征,巴蒂斯本来还可以继续坚持战斗下去,但是他在一夜又一夜的斗争中,本来非常懂得自我保护的他却失去了理智,或许也是出于对自己力量的高估,他奋不顾身地跳进了怪物堆里,很快就湮没在怪物强大的力量之下,然后四周变得静悄悄。在人与怪物的大战中,在怪物始终不渝的战斗热情下,巴蒂斯脆弱而勇敢地倒下了。邪恶的结果是自取灭亡,而人在那种环境下,只能变得邪恶。这就是皮尼奥尔给读者暗示的存在之思。
  在《冷皮》里,还有更深一层的象征意蕴:最根本的恐惧来自我们自己的内心。巴蒂斯把自己与娃脸怪用一堵无法逾越的墙隔开,可以猜想怪物的心态跟人类的是一样,人们之所以称其为怪物,就是拒绝把彼此放在一个同等的地位上思考问题。如果巴蒂斯面对的怪物象征着人内心深处阴暗的绝望和失落。那么,这里是不是有这样一个启示,我们面对的那些坚信不疑的隔阂和痛楚是否也只是一种想象,或者只是因为我们所采取的视角和操作手段的偏差所导致?这个启示,在“我”的身上是有明证的,若是用欧洲的文明来衡量女娃脸怪的话,任何标准都将视其为驯养,但是“我”却发现她是一个女人。可是,不幸的是,她的冷漠却又让“我”对她感到失望、麻木。
  “我”也曾给巴蒂斯讲了一个爱尔兰人的故事。一个爱尔兰人独自在一问黑暗的房间。他摸索着寻找煤油灯。找到了,于是以一根火柴点燃煤油灯。他看到对面的墙壁上有一道门,便迅速地穿过。他忘了带油灯,因为想再度进入一间漆黑的房间。故事可以一直漫无止境地重复,总是一直往前进,总是面临一次又一次的黑暗。最后,固执的爱尔兰人来到一问没有门的房间,像只被关在笼里的老鼠。他说,感谢主,这是我的最后一根火柴。
  “我”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要告诉巴蒂斯,“我”不想一直在这个孤岛与怪物耗下去,直到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被怪物吞没,“我”想活下来,“我”想用沉船里的硝化甘油一次性炸死成百上千的怪物。让它们知道教训,永远记住教训。“我”显然是想把这种宿命的循环一劳永逸地终结掉。但是很不幸,以暴易暴并没有打消怪物的进攻,却让巴蒂斯变得精神崩溃。努力的失败,最终让“我”在这个循环面前低下了高昂的头。
  这部小说的叙事模式让我们明白,或许这是一个永远讲不完的人类历史的故事。作者似乎也在警告读者,这是个永恒的无底深渊。当然,作者也在无意问宣扬了一种历史循环论的观点,巴蒂斯之前有许许多多的“巴蒂斯”,巴蒂斯死了之后还会有更多的“巴蒂斯”来守卫这个荒岛,最终所有的“巴蒂斯”变得精神失常,然后在永无止境的、看不到头的战斗中死去。宿命与悲观当然是西方文学的一个通病,但这一类作品往往容易发人深省,促使人们思考社会人生。《冷皮》虽然只有二百来页,但其厚度就同博尔赫斯笔下的《沙之书卜样,埋藏其中的永恒的话题,始终会引人思接千载。
其他文献
[摘要]  韩国黑帮电影是韩国类型电影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韩国黑帮电影在吸收了好莱坞、香港电影制作上的经验之余,体现出了本土化的独特内涵。在人物塑造上,关注黑道人物身上的普通人的情感描摹;在影片主题上,放弃了对黑社会组织活动的描述,而选择突出人物特色;在镜头运用上,更是体现出了黑色暴力的舞台特征。这些特点对韩国黑帮电影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黑帮电影 普世化 黑色暴力    
【摘要】 《呼喊与细语》是伯格曼众多经典作品中的一部。在这部电影中,电影语言得到了创造性的发挥和应用。整部影片中,色彩与构图等视觉语言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造型手段,而是成为了叙述的主体,参与到了电影叙事的本身。  【关键词】《呼喊与细语》 电影语言 色彩 构图    毫不夸张的说《呼喊与细语》是第一部让我感到震惊的电影。几年之后,当我再一次重温这部影片时,震撼之感丝毫未减。这种震撼不仅缘自故事或视
摘要 《天上草原》以一个八岁的城市汉族弦子的视角展现着他童年的草原生活,以及将成人后的回忆作为画外音叙述故事。从中体现出草原上一种宁静而致远的人间温情,挖掘出民族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 儿童视角 《天上草原》 灵魂    前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蒙古族导演塞夫、麦丽丝夫妇以一种炽热的民族热情根植在草原这片悠久而又丰富的历史文化沃土,营造着他们独特的电影世界,展现着他们浓厚的民
【摘要】在宫崎骏的眼中,“动画是一个如此纯粹、素朴、又可以让我们贯穿想象力来表现的艺术……它的力量不会输给诗、小说或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千与千寻》在国际上的成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影片通过对十岁普通小女孩千寻的一次成功成长经历的叙述浓缩了对人类如何拯救自己的思考,千寻所遇到的鬼神世界是对现代人心理世界的隐喻。  【关键词】成长 隐喻 心理 拯救    2002年《千与千寻》摘取第52届柏林电影节
【摘要】摄影艺术创作需要不断开拓创新,需要各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各种思维形式的协调和统一,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具有独创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好的摄影作品会更多的体现哲学意味,表达出梦境和现实。  【关键词】真实 虚幻 情感    摄影是用影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人类的感情也大多深埋在看不到的地方,有的通过视觉和听觉所感受到的真实或者虚幻却能够深入我们的灵魂。梦,能够帮助人排除意识体系无法接受的那些愿
[摘要]“80后”作为新起的群体逐渐登上社会大舞台,当前反映这个群体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80后”一代的价值取向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透过这些影视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当代青年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丰富与多彩,在这样的认知前提下,过来人们正视差异,理解、包容“80后”价值观的多样性是促进社会心理走向和谐的应有议题。  [关键词]影视作品 “80后” 价值取向    2007年,在诸多韩剧、台剧充斥各大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黑人女剧作家洛兰,汉斯伯雷和她的戏剧《太阳下的一颗葡萄干》,然后简要总结了黑人英语的语言特征,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黑人英语在该剧中的作用。  关键词:黑人英语 方言 语言特征    一、引言    黑人英语指的是主要由非洲裔美国人后裔所使用的集中变体的名称,其名称也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有African AmericanEnglish(AAE),BIack English,Bla
摘要 美国导演凯文,科斯特纳在影片《与狼共舞》中成功地运用狼的寓意,艺术地再现了一个多世纪以前美洲印地安人质朴、纯真而又命运多舛的生活。  关键词 狼 印地安人 象征 历史    一、引言    狼在中外文化中似乎一直都是一个反面形象。在人们传统的观念中是残忍、凶狠、狡猾的化身。然而,近年来,文化界突然兴起了一股狼文化热潮。狼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本性被挖掘出来。人称“狼的哲学”。笔者由此想到凯文,科斯
【摘要】电影《大鱼)》展现了—部给成人的奇幻童话,使观众无意识或潜意识地沿着与电影时空同步的“虚构”心理走向,开始经历预定的心灵体验历程,唤醒久违的用童话式纯真思维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蒂姆·渡顿 奇幻电影 童话思维    引言    一个好的剧本在手,并不意味着一部影片的成功。希区柯克曾说,他“对讲述故事的方式比故事更感兴趣。”导演蒂姆·波顿是深知此道的,在《剪刀手爱德华》中他已经驾轻就熟地
摘要:影片《立春》以犀利的眼光、独特的视角再现改革春风刚刚起风时,对当时人们的理想、信念及道德观念的冲击……,人们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痛苦的挣扎、呐喊与不解。理想是自己的,现实是社会的,只有走过或经历了“立春”的人,才能融入现实的社会,但梦想不可泯灭,只要有梦想早晚都会实现的,立足于现实实现自己的梦想。  关键词:立春 梦想 现实    影片《立春》反映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发生在某小城里一群追求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