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51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校本化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成果
“先学后教、异质合作、启想议知”的教学模式在我校已经开展将近三年的时间,作为科任教师在教学与管理过程当中,针对新课改后的情况作如下的总结:
“先学后教”模式要求学生要事先根据教师分发的导学案预习相关的内容,并做好预习笔记。但由于我校外来工子女较多,加上初中又没有晚自习,家长晚上很多都是在加班工作很少能顾及到孩子的学习,再加上很多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真正能在上课之前就很好完成课前预习工作的学生较少。所谓“先学后教”就是要学生先学然后再是老师教。若这个环节无法得到落实,那么课堂也就无法按预想的进行了。历史学科在我校一周2节课,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基本的史实和培养正确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较高中的历史学习相对还是较为简单的。于是针对以上两种情况,在实践中,我们往往将每科的知识脉络设计成预习提纲,让学生在课内先根据提纲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预习。由于个体的差异性,会出现学生的预习速度不一的情况,在实践的课堂上我们采用增加任务办法。速度快的同学要加一个在书本上做出预习笔记的工作,表面上看来有点重复,但是一方面对于速度快的同学可以通过做书本上的预习笔记加强记忆,毕竟初中历史中考是开卷考试,即在规定的时间内拼的是学生的速度和准确率,故“贝多芬”的方式还是很适合历史学科的。另一方面也不会打击速度慢的同学的积极性,能有效平衡。接下来是展示环节的设计,按照“先学后教”模式的理想状态下应该是学生为了能在小组评价中获胜往往都是非常积极的,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的。新课改的模式就是要学生能大胆地展示自己,但由于长期以来很多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学习习惯都较差,所以课堂上经常出现“精英展示”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小组内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设置不同的评价机制,用为小组赢得加双倍分数的诱惑来“骗”学生上钩。最后那些常不展示的学生往往会在双倍分数的诱惑和本小组同学的怂恿下勇敢展示,当展示达到了一定次数克服了心理的害怕,就达到了我们预想的效果。当然在展示环节当中一直有一个漏洞困扰着我们,初中生自律程度较差,那些没有展示的同学就会乘机说话、做小动作等,造成课堂有乱班的现象。经过几种方法的尝试,我们发现以下两种方法较为可行,第一种是让小组和小组互相监督,没有关注展示的小组将会被扣分,第二种是在部分学生展示的过程中,给没有展示的学生抛出下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让他们有事可做,这样能减少乱班的现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否能体现我们觉得课堂的当堂检测是至关重要的。以往我们采取学生抢答的方式来巩固知识点,后来发现这样做也是有问题的,好的学生往往能第一时间就说出答案,造成了大部分的中等及偏下的学生这个环节对他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于是我们改变策略,将本课的知识点印在小纸条上,由各大组长分发,在规定的时间内检测然后收齐,评价工作当然也是由组内学生轮流完成,让他们自己做小老师,自己改自己得分,自己计算小组得分。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检测这个环节中来,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当然历史教学也有其特殊性,如果每节课都按这种模式来上课的话,学生很快又会失去新鲜感的,所以我们结合我们学科的特点辅助情景表演、历史场景重现、改革大辩论等方式来不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最终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在课堂当中轻松学习,回归以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阶段性的教学反思也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如果每节课都叫学生写反思和心得体会,那么学生会觉得这是一种负担。我们主要是采取月评价的方式,让学生来给老师写建议,较喜欢怎样的环节安排,希望老师能怎样安排衔接教学流程等等。评出一些能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学生,在班级公开进行表彰。
最后,我们认为对学生的激励才是能让课改新理念贯彻下去的坚强后盾,本学科会在备课组内研究评出近期学生的各种新星,例如最佳表演奖、最佳表述奖、最勤奋展示奖、互帮互助优秀小组等等。
教无定法这是我一直坚信的教育理念,学生和老师都是无可复制的个体,都有很鲜明的个性。“先学后教”的教育模式也应该只能成为一种教学的框架,在平常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不断的改变方式,推陈出新,设计些新鲜的教学环节,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才能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目的。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校本化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成果
“先学后教、异质合作、启想议知”的教学模式在我校已经开展将近三年的时间,作为科任教师在教学与管理过程当中,针对新课改后的情况作如下的总结:
“先学后教”模式要求学生要事先根据教师分发的导学案预习相关的内容,并做好预习笔记。但由于我校外来工子女较多,加上初中又没有晚自习,家长晚上很多都是在加班工作很少能顾及到孩子的学习,再加上很多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真正能在上课之前就很好完成课前预习工作的学生较少。所谓“先学后教”就是要学生先学然后再是老师教。若这个环节无法得到落实,那么课堂也就无法按预想的进行了。历史学科在我校一周2节课,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基本的史实和培养正确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较高中的历史学习相对还是较为简单的。于是针对以上两种情况,在实践中,我们往往将每科的知识脉络设计成预习提纲,让学生在课内先根据提纲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预习。由于个体的差异性,会出现学生的预习速度不一的情况,在实践的课堂上我们采用增加任务办法。速度快的同学要加一个在书本上做出预习笔记的工作,表面上看来有点重复,但是一方面对于速度快的同学可以通过做书本上的预习笔记加强记忆,毕竟初中历史中考是开卷考试,即在规定的时间内拼的是学生的速度和准确率,故“贝多芬”的方式还是很适合历史学科的。另一方面也不会打击速度慢的同学的积极性,能有效平衡。接下来是展示环节的设计,按照“先学后教”模式的理想状态下应该是学生为了能在小组评价中获胜往往都是非常积极的,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的。新课改的模式就是要学生能大胆地展示自己,但由于长期以来很多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学习习惯都较差,所以课堂上经常出现“精英展示”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小组内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设置不同的评价机制,用为小组赢得加双倍分数的诱惑来“骗”学生上钩。最后那些常不展示的学生往往会在双倍分数的诱惑和本小组同学的怂恿下勇敢展示,当展示达到了一定次数克服了心理的害怕,就达到了我们预想的效果。当然在展示环节当中一直有一个漏洞困扰着我们,初中生自律程度较差,那些没有展示的同学就会乘机说话、做小动作等,造成课堂有乱班的现象。经过几种方法的尝试,我们发现以下两种方法较为可行,第一种是让小组和小组互相监督,没有关注展示的小组将会被扣分,第二种是在部分学生展示的过程中,给没有展示的学生抛出下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让他们有事可做,这样能减少乱班的现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否能体现我们觉得课堂的当堂检测是至关重要的。以往我们采取学生抢答的方式来巩固知识点,后来发现这样做也是有问题的,好的学生往往能第一时间就说出答案,造成了大部分的中等及偏下的学生这个环节对他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于是我们改变策略,将本课的知识点印在小纸条上,由各大组长分发,在规定的时间内检测然后收齐,评价工作当然也是由组内学生轮流完成,让他们自己做小老师,自己改自己得分,自己计算小组得分。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检测这个环节中来,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当然历史教学也有其特殊性,如果每节课都按这种模式来上课的话,学生很快又会失去新鲜感的,所以我们结合我们学科的特点辅助情景表演、历史场景重现、改革大辩论等方式来不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最终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在课堂当中轻松学习,回归以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阶段性的教学反思也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如果每节课都叫学生写反思和心得体会,那么学生会觉得这是一种负担。我们主要是采取月评价的方式,让学生来给老师写建议,较喜欢怎样的环节安排,希望老师能怎样安排衔接教学流程等等。评出一些能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学生,在班级公开进行表彰。
最后,我们认为对学生的激励才是能让课改新理念贯彻下去的坚强后盾,本学科会在备课组内研究评出近期学生的各种新星,例如最佳表演奖、最佳表述奖、最勤奋展示奖、互帮互助优秀小组等等。
教无定法这是我一直坚信的教育理念,学生和老师都是无可复制的个体,都有很鲜明的个性。“先学后教”的教育模式也应该只能成为一种教学的框架,在平常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不断的改变方式,推陈出新,设计些新鲜的教学环节,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才能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