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蕴含的化学知识

来源 :中学理科·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ancholy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语被誉为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它不仅具有文化韵味,而且与生活、自然界中的某些化学现象密切相关.以成语知识为载体考查化学基础知识,正逐步融进中考试题中,成为中考试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现举例如下:
  1.铁杵成针:相传唐代诗人李白少年求学时,曾遇一老媪,磨杵不辍,问何为,媪答:欲磨作针.自受感动,由此奋发而终有大成就.比喻做事能持之以恒,则必有成果.
  【化学含义】铁杵磨成针,只是杵的形状发生改变,并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
  2.烈火真金:真金不怕在烈火中烧.比喻英雄本色不变.
  【化学含义】黄金是化学性质非常稳定的金属,即使在高温下煅烧,也不会被氧气氧化.
  3.海枯石烂:大海枯干,岩石风化成土.形容经历极其久长的时间.多用作誓词,表示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化学含义】海枯即海水干涸,属于物理变化;石烂意为岩石风化,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4.水滴石穿:滴水可使石穿.比喻坚持不懈,集细微之力也能成就难能之功.
  【化学含义】由于水滴长年累月冲击石头而发生的,其中包含着化学反应.因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雨水后,使雨水呈酸性,滴在岩石(主要成分是CaCO3)上,碳酸钙与酸发生反应,生成了可溶于水的Ca(HCO32,反应方程式为CaCO3 H2O CO2=Ca(HCO32.
  5.点石成金:即“点铁成金”.古代方士称能用灵丹将铁点化成金子,后比喻把别人文
  句略加点窜,顿然改观.
  【化学含义】“石”通常指大理石、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金”指黄金(Au),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都没有改变,因此点石是不能成金的.
  6.百炼成钢:铁经过反复煅炼能成钢.比喻人经过斗争生活的长期考验,能成为坚强的英才.
  【化学含义】在炼铁过程中,生铁中的碳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使含碳量降低,即变成钢.
  7.木已成舟: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可挽回.
  【化学含义】木头已经做成了船,是木材形状发生了改变,并未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8.钻木取火:远古时代的取火方法.钻木使摩擦发热而爆出火星来.
  【化学含义】钻木时对木材做功,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从而使温度达到木材燃烧的着火点.
  9.煽风点火:比喻煽动或唆使别人干坏事.
  【化学含义】煽风时,鼓入了新鲜空气,从而使可燃物燃烧更旺.
  10.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燃着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或东西太少,解决不了问题.
  【化学含义】一杯水可降温度不大,很难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从而难使一车燃着的木材熄灭.
  11.釜底抽薪:从锅底下抽出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化学含义】燃烧需要可燃物,减少可燃物不利于燃烧.
  12.死灰复燃:冷却的灰又重新燃烧起来.比喻失势的人又重新得势,也用来比喻已经消亡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多含贬义.
  【化学含义】燃烧需达到两个条件:①与O2接触;②温度达到可燃物燃烧的着火点.
其他文献
韩斯六十年代生人,浙江湖州人,湖州市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香港东亚艺术中心、国立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国波士肯特艺术基金会特约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曾在北京、深圳、美国等地举办个展,参列群展二十余次。擅长油画,却流露出国画痕迹,艺术风格鲜明,作品有着深深的生活印记。既关注自然,也关注社会。关注的是历史,表现的是文化。代表作有成长系列、红色系列等。用的是中国文化元素和色彩,面相勾画浮浅,在表象背后暗示着
有人用“炼狱”来形容初三,其实,初三是金色的,是充实的,是快乐的,是友好的,是丰收的,初三的感觉是独特的。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绚丽多彩的春天,初中阶段更是同学们风华正茂、意气方道的时候十三、四岁,一个美好的花季年龄,人人都有梦想,初三的紧迫感已经到来,是否感觉仿佛有人盯着你的眼睛问:“最后一年了,有着什么样的梦想?”是的,人世间的一切奇迹都是梦想成真的结果,梦想是渴望,有梦想才有兴奋和希望,但是,倘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中考命题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各省市的物理考题出现了一类新的题型——“辨析题”,“辨析题”是问题建立在一定的情境下,给出学生错误的解题过程,让同学们分析正确与否或完善与否,从中发现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从中判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批判性,这符合新课程改革中考试内容改革的方向,注重培养人的优秀的思维品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基础,正因为如此,所以这类题型近年来成了各地
2007年各省(市)课改区中考化学命题仍会遵循课改方向,体现“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精神,以《化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以能力和素质立意,考查学生持续学习和发展应具有的学科素质。在关注学生经验,联系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突出学科特点,体现探究、开放和情境创新,体现以考生为本的人文关怀及教育功能等方面会进行大胆探索。现将新课程理念下2007年中考化学命题预测如下,供参考。一
学习文言文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传承的必需。文言文的阅读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都是很有必要的。从近一两年全国各地的文言文阅读试题的分值来看,均呈上升趋势,分值最高的达到了22分,高出现代文阅读中的任何一种文体阅读的分值,所以说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是中考语文中的一道“大餐”。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2007年文言文阅读命题趋势成了备战中考的广大考生迫切了解
2007年全国课改实验区中考英语命题有哪些变化?命题有哪些特点?请参看以下各地课程改革实验区的2007年中考英语命题趋势及评价目标。命题原则:以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为依据,考试内容不与任何教材的具体内容直接挂钩。鼓励教师“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着重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英语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用英语去做事、完成任务的能力;充分考虑英语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
我市今年期末初二考试数学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已知:如图1,AB=AC,DB=DC,求证:AD垂直平分BC.阅卷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的证明过程是这样书写的:∵AB=AC,DB=DC,∴AD垂直平分BC.对这种证明,阅卷老师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这种证明只是把已知条件和求证的结论重写一遍,根本看不出证题思路,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说出了AB=AC,DB=DC,根据线段中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就
为适应课程标准要求,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都加大了科学探究题的考查力度,科学探究题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其中与生活相联系,融实验设计、探究和分析、归纳及计算、创新能力为一体的实验探究题已经成为近年来中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下面以我市今年的中考第31题为例作些分析探讨.(2008年柳州、北海市中考题)31题:如图所示为小明自制的风力板,a板为迎风板,其迎风面承受风力,b板为压重板,它水平放置,m为压重板上
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是物理解题的重要手段。许多探究、设计、推理的应用题,都是建立在计算的基础上,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或实验方法,自行设计一个满足要求的方案,设计时要注意题目条件的限制,尤其是方案的实际可行性。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物理公式、规律进行解题的能力.本文对这样一道例题作些探讨.【题目】育才中学科技小组的同学想动手设计一个“浮力秤”,用来称量物体的质量. 为此他们想出了许多办法. 如:找两个
综合分析了以上这些事实,泽林斯基想出了一个对付毒气的有效方法:这就是给每一个士兵戴上长鼻式的过滤器,在过滤器中放入吸附剂;当然要求吸附剂的吸附能力要比泥土或棉花的吸附能力强,并且还要能吸附多种毒气.泽林斯基首先想到了制糖厂用来吸附色素的活性炭,活性炭能否吸附多种毒气呢?在当时还不得而知,为此他决定冒着生命的危险试一试.于是他用装有活性炭的布袋子捂住自己的面孔,然后钻进充满氯气(Cl2)、光气(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