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改革,而课堂改革又着眼于课堂教学设计.我平时也常听课,但有些课,看上去花了不少功夫,总觉得讲得不实在,每讲到关健点时就没有下文了,或有时讲得过多.我认为,关健点是课堂教学设计这一环节上出了问题.本文就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新的思考.
思考一:以学生发展为宗旨的主体性原则
教育最核心最重要的职能是要促进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的人的发展,教育改革亦是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要求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遵循主体性原则,我们老师应改变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封闭教学方式,积极采用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的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教师应从过去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这一绝对权威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各种修改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教学应设计出尊重学生、赏识学生、适合学生口味的学习方案,重在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唤起学生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内在情感.
遵循主体性原则还要求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教学形式上,可设计讲授与讨论、自学与辅导、、猜想与探究等多样的形式;在活动安排上,尽量让每个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总结,从而让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让全体学生都能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例如,在执教苏科版“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这一节时,笔者精心设计如下“导学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预习我已经学会了什么?
1.请画出:使一盏灯泡亮的电路图;
2.请讲述:电路连接时应注意什么?
请叙述:今天我面临什么新问题:
1.小明家搬新居要装吊灯、壁灯,如何使两个灯泡亮起来?——勇敢的试一试.
2.将你连接的电路用电路图的形式画出来.——看一看谁的方法多.
3.请你给以上电路分别起一个名字,并给出适当的定义.——比一比谁起的名字好,定义下得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让我们深入探究一下吧:
串联电路的特点 并联电路的特点
1.按电路图连接一个串联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灯泡能否发光?___ 1.按电路图连接一个并联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灯泡能否发光?___
2.两个灯泡正常发光时,拧下其中一个,观察另一个是否发光?___ 两个灯泡正常发光时,拧下其中一个,观察另一个是否发光?___
这一发现很有意义,由此你想到:串联电路中两灯泡___(能或不能)独立工作.电流有___条通道. 这一发现很有意义,由此你想到:并联电路中两灯泡___(能或不能)独立工作.电流有___条通道.
交流与总结
“对比”(通过小组合作,自行总结)
电路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特点
“深入思考”
辨别串联、并联电路,你的方法是: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練一练”
1.请你判断下列两电路图的连接方式.
2.如图3并联电路,要使L1亮应闭合开关___.要使灯L2亮就闭合开关___.
应用与交流
1.能设计小明房间中的电路吗?请画出电路图.
2.你能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串联或并联电路吗?试试看.
3.你还能画出冰箱中压缩机与灯泡的连接电路图吗?
课后回味
1.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2.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学习了哪些研究方法?
3.以前节日中的小彩灯串联后若一盏灯坏了,其余的灯都不亮,你有什么改进的方法?相互讨论一下,或许你有新的发现.
思考二:以情境为基础的有效性原则
随着物理课程的改革,很多地方的物理课时也随着调整,那要如何让学生在这短而少的45分钟内掌握好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完成练习,而有效的、有趣的情境氛围能够调动初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科兴趣.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可分为两种:实物情境和故事情境.
1.实物情境
实物情境又可分为实验情境与多媒体情境.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实验的项目和数量都有所增加.教师要精心设计小实验、小制作及课外小实验,直观、形象、有趣的小实验能收到比任何语言描述都到位的效果.而应用多媒体播放出来的课件,在物理教学中起到积极得作用课件,营造了一个立体的多维的生机盎然的物理教学情境,为学生提高丰富的直观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故事情境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设计时,把握知识点,选取相关资料做“活化剂”,在上课发生或发展的过程中适时引入.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重点注意以下几点:(1)挖掘做讲知识与生活、生产的实际联系;(2)了解该知识的发展过程及科学家相关的轶闻趣事;(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对所要学的知识设置悬念.例如,教师讲:在很久很久以前,北风刺骨,千里冰封,一个卖油郎沿冰过河,一不小心,“啪”一声摔倒了,这可惨了,油流了一地,更惨的是他怎么也爬不起来了,一起一摔,这时河岸上一只狗“汪、汪”地叫起来,卖油郎气不打一处来,捡起身边的空油桶向狗砸去,呵,奇迹出现了,(戛然而止,扫视学生),接着说:“他滑到了岸边,爬上了岸.”学生笑了,教师问:“这里涉及了多少学过的物理知识?下课后找出来.”一节课余味未尽,轻松愉快,印象深刻. 思考三:体现过程和方法的探究性原则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中,把科学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懂得科学的思维方法,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更为重要的是,现在物理教学的评价方式也很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能力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不仅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感受到自己的失败与错误,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设计苏科版的“压强”这一节时,可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问学生发现了什么?能否用物理语言描述?根据这一现象,你能否提出一个与此相关的物理问题?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能提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时可让学生进行体验如下过程:①把铅笔的一端削尖,用两手的食指压住铅笔的两端.可以发现:接触笔尖的手指受压的感觉比另一手指强得多;并且越用力,这种感觉越明显.②用一只手掌平压在气球上,另一只手的食指顶住气球,与手掌接触的那部分氣球形变变小,而手指顶住的那部分气球形变明显;用力越大,形变越明显.有了以上两个小实验的基础,学生很容易猜想出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然后请学生利用海绵、用钉子做腿的小桌、砝码、木板、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装有沙子的容器等,设计一个实验,检验猜想.最后交流、总结研究成果.
思考四:学以致用的实践性原则
物理学是源于自然和社会实践的一门科学,物理学理论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物理学最终要回到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当中,为人们改造自然界服务.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和认识物理规律,并把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使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科学思维习惯和良好的探究能力.
思考五:及时反馈的补偿性原则
物理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时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疑惑、会提到的问题,即课堂的反馈信息,这时就要做好补偿措施,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以免影响教学进程或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例如,讲过牛顿第三定律后,教师说:“马拉车,车拉马,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为什么马还能拉着车跑呢?”很多同学都作出了正确解释,个别学生没转过弯来,又通过让她站冰上和站地上的同学拔河,分析失败的原因,她才顿悟:对她来说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小于所受的拉力,她的滑动跟对方受拉力的大小无关,其中有个分析对象自然转移问题.认知规律是客观的,个性差异也是难免的,整体调查和个案调查与处理在所难免,故教学设计中反馈补偿是非常重要的.
新的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例如,在学习了“变阻器”一节时,教师可让学生观察台灯,转动旋钮,台灯亮度逐渐变化,进而问学生:“你想知道奥秘吗?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变阻器.”此时学生急于想明白其中的道理,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后面的学习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最后,请学生列举变阻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生活中的台灯、舞台上的灯光收音机上的音量旋钮等.
思考六:遵循客观的实践性原则
除设计必要的课堂教学形式之外,还需设计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形式,开展社会调查、综合实践活动、结合本地实际准备几个相关的小课题让学生去做调查研究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例如,在学习了透镜成像和照相机的原理后,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调查商店里的各种照相机的价格和功能,并分析它们的关系;学完“电路初探”之后,让学生设计交通中的红、绿灯,家庭楼梯中的电灯、抢答器;学完了噪声的危害后,可以探究学校周围的噪声来源与控制途径等等,并开放实验室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真正体会到“物理是有趣的,物理是有用的”.
此外,物理课堂设计应关注社会热点,遵循动态性原则.新课程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使课程变为一种动态的过程.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课堂教学如果脱离了实际问题,有意回避现实中的热点、焦点,这不仅使课堂教学失去生机,而且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塑造.因此教师不仅要在课内精心设计,寻找教材知识点与社会热点的结合点,还要根据结合点设计精巧的题目.例如,“非典阻击”、“金星凌日”、“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蓄水”、“火车提速(动车、高铁)”、“车辆超载”、“磁浮列车”等等都是很好的素材,教师只要适时加以利用,定会编制出精妙的题目,学生也会从中受益匪浅.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设计是一门艺术,对于普通的一课教学内容,在遵循上述原则时,还要刻意追求“完美”,关键要体现“特色风味”.让学生在下课铃响时,仍觉得意犹未尽,回味无穷,让听课教师深受启发和鼓舞,可操作、可模仿、可借鉴、可参考.
思考一:以学生发展为宗旨的主体性原则
教育最核心最重要的职能是要促进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的人的发展,教育改革亦是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要求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遵循主体性原则,我们老师应改变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封闭教学方式,积极采用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的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教师应从过去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这一绝对权威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各种修改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教学应设计出尊重学生、赏识学生、适合学生口味的学习方案,重在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唤起学生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内在情感.
遵循主体性原则还要求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教学形式上,可设计讲授与讨论、自学与辅导、、猜想与探究等多样的形式;在活动安排上,尽量让每个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总结,从而让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让全体学生都能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例如,在执教苏科版“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这一节时,笔者精心设计如下“导学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预习我已经学会了什么?
1.请画出:使一盏灯泡亮的电路图;
2.请讲述:电路连接时应注意什么?
请叙述:今天我面临什么新问题:
1.小明家搬新居要装吊灯、壁灯,如何使两个灯泡亮起来?——勇敢的试一试.
2.将你连接的电路用电路图的形式画出来.——看一看谁的方法多.
3.请你给以上电路分别起一个名字,并给出适当的定义.——比一比谁起的名字好,定义下得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让我们深入探究一下吧:
串联电路的特点 并联电路的特点
1.按电路图连接一个串联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灯泡能否发光?___ 1.按电路图连接一个并联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灯泡能否发光?___
2.两个灯泡正常发光时,拧下其中一个,观察另一个是否发光?___ 两个灯泡正常发光时,拧下其中一个,观察另一个是否发光?___
这一发现很有意义,由此你想到:串联电路中两灯泡___(能或不能)独立工作.电流有___条通道. 这一发现很有意义,由此你想到:并联电路中两灯泡___(能或不能)独立工作.电流有___条通道.
交流与总结
“对比”(通过小组合作,自行总结)
电路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特点
“深入思考”
辨别串联、并联电路,你的方法是: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練一练”
1.请你判断下列两电路图的连接方式.
2.如图3并联电路,要使L1亮应闭合开关___.要使灯L2亮就闭合开关___.
应用与交流
1.能设计小明房间中的电路吗?请画出电路图.
2.你能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串联或并联电路吗?试试看.
3.你还能画出冰箱中压缩机与灯泡的连接电路图吗?
课后回味
1.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2.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学习了哪些研究方法?
3.以前节日中的小彩灯串联后若一盏灯坏了,其余的灯都不亮,你有什么改进的方法?相互讨论一下,或许你有新的发现.
思考二:以情境为基础的有效性原则
随着物理课程的改革,很多地方的物理课时也随着调整,那要如何让学生在这短而少的45分钟内掌握好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完成练习,而有效的、有趣的情境氛围能够调动初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科兴趣.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可分为两种:实物情境和故事情境.
1.实物情境
实物情境又可分为实验情境与多媒体情境.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实验的项目和数量都有所增加.教师要精心设计小实验、小制作及课外小实验,直观、形象、有趣的小实验能收到比任何语言描述都到位的效果.而应用多媒体播放出来的课件,在物理教学中起到积极得作用课件,营造了一个立体的多维的生机盎然的物理教学情境,为学生提高丰富的直观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故事情境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设计时,把握知识点,选取相关资料做“活化剂”,在上课发生或发展的过程中适时引入.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重点注意以下几点:(1)挖掘做讲知识与生活、生产的实际联系;(2)了解该知识的发展过程及科学家相关的轶闻趣事;(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对所要学的知识设置悬念.例如,教师讲:在很久很久以前,北风刺骨,千里冰封,一个卖油郎沿冰过河,一不小心,“啪”一声摔倒了,这可惨了,油流了一地,更惨的是他怎么也爬不起来了,一起一摔,这时河岸上一只狗“汪、汪”地叫起来,卖油郎气不打一处来,捡起身边的空油桶向狗砸去,呵,奇迹出现了,(戛然而止,扫视学生),接着说:“他滑到了岸边,爬上了岸.”学生笑了,教师问:“这里涉及了多少学过的物理知识?下课后找出来.”一节课余味未尽,轻松愉快,印象深刻. 思考三:体现过程和方法的探究性原则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中,把科学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懂得科学的思维方法,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更为重要的是,现在物理教学的评价方式也很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能力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不仅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感受到自己的失败与错误,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设计苏科版的“压强”这一节时,可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问学生发现了什么?能否用物理语言描述?根据这一现象,你能否提出一个与此相关的物理问题?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能提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时可让学生进行体验如下过程:①把铅笔的一端削尖,用两手的食指压住铅笔的两端.可以发现:接触笔尖的手指受压的感觉比另一手指强得多;并且越用力,这种感觉越明显.②用一只手掌平压在气球上,另一只手的食指顶住气球,与手掌接触的那部分氣球形变变小,而手指顶住的那部分气球形变明显;用力越大,形变越明显.有了以上两个小实验的基础,学生很容易猜想出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然后请学生利用海绵、用钉子做腿的小桌、砝码、木板、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装有沙子的容器等,设计一个实验,检验猜想.最后交流、总结研究成果.
思考四:学以致用的实践性原则
物理学是源于自然和社会实践的一门科学,物理学理论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物理学最终要回到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当中,为人们改造自然界服务.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和认识物理规律,并把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使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科学思维习惯和良好的探究能力.
思考五:及时反馈的补偿性原则
物理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时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疑惑、会提到的问题,即课堂的反馈信息,这时就要做好补偿措施,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以免影响教学进程或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例如,讲过牛顿第三定律后,教师说:“马拉车,车拉马,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为什么马还能拉着车跑呢?”很多同学都作出了正确解释,个别学生没转过弯来,又通过让她站冰上和站地上的同学拔河,分析失败的原因,她才顿悟:对她来说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小于所受的拉力,她的滑动跟对方受拉力的大小无关,其中有个分析对象自然转移问题.认知规律是客观的,个性差异也是难免的,整体调查和个案调查与处理在所难免,故教学设计中反馈补偿是非常重要的.
新的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例如,在学习了“变阻器”一节时,教师可让学生观察台灯,转动旋钮,台灯亮度逐渐变化,进而问学生:“你想知道奥秘吗?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变阻器.”此时学生急于想明白其中的道理,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后面的学习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最后,请学生列举变阻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生活中的台灯、舞台上的灯光收音机上的音量旋钮等.
思考六:遵循客观的实践性原则
除设计必要的课堂教学形式之外,还需设计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形式,开展社会调查、综合实践活动、结合本地实际准备几个相关的小课题让学生去做调查研究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例如,在学习了透镜成像和照相机的原理后,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调查商店里的各种照相机的价格和功能,并分析它们的关系;学完“电路初探”之后,让学生设计交通中的红、绿灯,家庭楼梯中的电灯、抢答器;学完了噪声的危害后,可以探究学校周围的噪声来源与控制途径等等,并开放实验室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真正体会到“物理是有趣的,物理是有用的”.
此外,物理课堂设计应关注社会热点,遵循动态性原则.新课程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使课程变为一种动态的过程.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课堂教学如果脱离了实际问题,有意回避现实中的热点、焦点,这不仅使课堂教学失去生机,而且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塑造.因此教师不仅要在课内精心设计,寻找教材知识点与社会热点的结合点,还要根据结合点设计精巧的题目.例如,“非典阻击”、“金星凌日”、“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蓄水”、“火车提速(动车、高铁)”、“车辆超载”、“磁浮列车”等等都是很好的素材,教师只要适时加以利用,定会编制出精妙的题目,学生也会从中受益匪浅.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设计是一门艺术,对于普通的一课教学内容,在遵循上述原则时,还要刻意追求“完美”,关键要体现“特色风味”.让学生在下课铃响时,仍觉得意犹未尽,回味无穷,让听课教师深受启发和鼓舞,可操作、可模仿、可借鉴、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