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中和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310013)
摘 要:本文结合作者近几年的工作体会,在对地下室防水内容、防水施工有了一定了解的同时,也对地下室防水设计作了一番思考,深刻的认识到地下室防水设计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我们必须充分了解防水材料性能差异性和适用性基础上,设计时结合具体项目的建筑主体设计特点、地质环境条件以及实际施工可行性等客观因素,深入分析、综合权衡,才能够编制一个既经济又行之有效的防水设计方案。
关健词:地下室工程;防水
1、前言
目前,在居住社区大力开发建设的背景下,住区的规划设计成为我们设计同行们一个时期以来主要的设计项目内容。同时,由于居民拥有私家车量增加,所需停车场地面积也在增长,在城市用地紧张的制约下,住区必须以规划建设大面积地下车库来保证地面的绿地、居
民公共活动场地等有限的地上空间。这样,地下室的设计也就成了我们许多住区设计项目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防水设计是地下室设计的重要一环,会直接影响地下室建成后的使用,一旦出现漏水,因补漏施工难度大,其效果都不甚理想,往往是补了又漏, 所以这一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重视的程度还远远不够,或认为钢筋混凝土本身就可以满足防水要求。作为防水设计负责人的建筑师,也由于重视程度和实践经验的差异,加上普遍对防水理论和防水材料的性能及应用没作深人的研究,很多时候仅仅依赖标准图集和防水材料的广告效应,没有真正做到防水设计深度,加上建材市场鱼龙混杂,竞争激烈,厂家为求生存而降低成本,也往往影响材料的质量。
2、结构类型的导向性原则
在地下室工程的防水设计中,地下室工程的结构型式应作为重要的导向性因素加以考虑。一个地下建筑物一旦其结构型式确定,就意味着结构构件的约束条件、承载模式、重要节点构造等结构要素基本确立,对于防水而言,以上结构要素将确定该地下结构固有的防水薄弱环节、重点设防部位和设防难点所在,如结构裂缝多发部位、混凝土浇筑时振捣困难部位及诱导缝设置部位等。
在地下结构的防水设计中,结构的自防水是至关重要的,它应当作为整个防水体系的核心和主体,其它措施则作为加强和辅助手段。因为如果忽视了结构的自防水,完全指望另设的外防水,一旦外防水一点被突破,修补堵漏工作将不胜其烦,后果不堪设想。
3、地下室防水设计的要求
地下工程的防水应遵循“防、排、截、堵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努力达到防水可靠、经济合理的目的。在设计前应充分掌握地下工程所在地和其附近地下水运动规律及状况(近期及远期),确定设计最高地下水位标高,同时结合地质、地形、地下工程结构、防水材料供应及当地施工条件等全面研究地下工程防水方案。地下钢筋混凝土外墙、底板均应采用抗渗混凝土,抗渗等级应根据防水混凝土的设计壁厚和地下水的最大水头比值,查表确定。
独立式全地下室工程应做全封闭;附建式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工程防水设置,则应高出室外地坪标高至±0.000n以上,卷材防水和涂膜防水层可在室外地坪处改用防水砂浆完成设防高度。地下室最高水位高于地下室地面时,地下室设计应考虑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保证防水
效果;在特殊要求下可采用架空地面和夹壁墙。地下室外防水层宜采用软保护层,如聚苯
板或聚乙烯板等。
4、地下室防水设计
4.1主体防水
混凝土自防水主要由结构专业设计,其是在普通混凝土的基础上通过级配调整、掺减水剂与膨胀剂等手段,改善混凝土自身的密实性,使其具有抗渗能力大于S6(6kg/ )。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取决于埋置深度。与防水混凝土设计有直接关系的是掺膨胀剂。膨胀剂应当选用高效膨胀剂,高效膨胀剂目前均属旋窑生产,品质稳定。而非高效膨胀剂,用于钢筋混凝土抗裂,效果不佳,且大多是立窑生产,质量不稳。另外,使用非高效膨胀剂,掺量较大,含碱量难以控制,可能导致混凝土其他品质的下降,如坍落度损失较大,甚至引起抗压强度的降低。还有,防水混凝土如有条件,可采用混凝土60d 强度作为设计强度,并采用减小配筋直径,同时增加配筋密度的措施减少混凝土的裂缝。
4.2外防水、局部构造防水
⑴外防水
自防水混凝土既然是透气的,也就是说它不是绝对不透水的材料。设计时附加防水层是必要的。建筑工程地下室一向强调外防水。外防水通常以柔性为主,应当是全断面防水,侧璧外防、底板内防的做法不可取。强调外防的主要原因,是防水的同时要考虑混凝土的防护,
使其免受有害地下水的侵蚀。地下混凝土工程的耐久性,也就是钢筋混凝土地下室的寿命。
⑵局部构造防水
局部构造防水节点的出现虽在设计时,在综合考虑、合理布置的前提下可以归并缩减,但绝对的杜绝也是不现实的。
①施工缝
施工缝设计位置尽量考虑在结构受剪力最小的部位,一般做法平缝处设置钢板止水带和遇水膨胀止水条,原理上都是延长渗水路线,等于加大了混凝土的厚度。目前,一些设计和施工对缝进行了“改进”-选用了台阶缝、企口缝、凹缝、凸缝,而这些作法,虽在延长了渗水路线的同时,却降低了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主要是振捣不密实以及产生短路裂缝。缝处混凝土的防水,关键是保证混凝土自身的施工质量。垂直施工缝。垂直缝可选用带钢丝骨架的缓膨型遇水膨胀胶条或腻子条,用混凝土钉固定,同时在修理过的坚实而干净的基层上,经喷水湿润后加作渗透结晶型防水涂层并紧接着浇筑混凝土。
②后浇带
后浇带也可以采取上述构造措施。后浇带由于连续钢筋的粗而密,常给清理工作和固定遇水膨胀腻子条带来困难。如能将止水条与一次性钢模结合起来,在钢模两侧预先固定止水条,则防水效果可能更好。一次性钢模的缺点是:先后浇筑的混凝土,其粗骨料的嵌固被阻
隔。因此,将后浇带改为加强带的作法就值得积极研究。只要作好施工组织设计,令混凝土的配料、搅拌、运输与现场浇筑紧密配合,并采取二次振捣及超时界面处理,就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它可以将后浇带固有的诸多不便一扫而光。
至于后浇带超前止水,应贯穿在整个工程的全过程之中,直到回填土完成。主要应注意的是采取适当措施,防止地表水、养护水及垃圾杂物的落入,必要时,应结合地下室平面排水系统的设计在底板后浇带附近设置集水坑,便于后浇带浇筑前的最后清理。不采用超前止水时,也应设置集水坑,可按上述方法设在地下室室内,也可临时设在地下室室外。
③桩顶防水
桩顶不须设防水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应在柱顶截断钢筋,将附加防水层连续作好。对于高层建筑,结构要求与承台固结的桩顶,可采用聚合物水泥砂浆防水。聚合物水泥砂浆须经试验,精确配比,以保证抗渗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同时,满足抗压强度的要求。国家标准图选用的是渗透结晶型防水涂层;国外多是喷涂环氧砂浆。桩顶的防水层是刚性的,与底板的柔性附加防水层应在垫层交接处用密封材料衔接。桩顶作水泥砂浆找平,是完全错误的。
5、结束语
地下室的防水设计应该遵循:以防为主;防、排结合;截、堵为补的原则。以地下室工程结构、地形、地质及防水材料等为着眼点,充分考虑上述可能存在的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使防水工程设计既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又有针对性,达到较理想的使用效果。
摘 要:本文结合作者近几年的工作体会,在对地下室防水内容、防水施工有了一定了解的同时,也对地下室防水设计作了一番思考,深刻的认识到地下室防水设计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我们必须充分了解防水材料性能差异性和适用性基础上,设计时结合具体项目的建筑主体设计特点、地质环境条件以及实际施工可行性等客观因素,深入分析、综合权衡,才能够编制一个既经济又行之有效的防水设计方案。
关健词:地下室工程;防水
1、前言
目前,在居住社区大力开发建设的背景下,住区的规划设计成为我们设计同行们一个时期以来主要的设计项目内容。同时,由于居民拥有私家车量增加,所需停车场地面积也在增长,在城市用地紧张的制约下,住区必须以规划建设大面积地下车库来保证地面的绿地、居
民公共活动场地等有限的地上空间。这样,地下室的设计也就成了我们许多住区设计项目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防水设计是地下室设计的重要一环,会直接影响地下室建成后的使用,一旦出现漏水,因补漏施工难度大,其效果都不甚理想,往往是补了又漏, 所以这一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重视的程度还远远不够,或认为钢筋混凝土本身就可以满足防水要求。作为防水设计负责人的建筑师,也由于重视程度和实践经验的差异,加上普遍对防水理论和防水材料的性能及应用没作深人的研究,很多时候仅仅依赖标准图集和防水材料的广告效应,没有真正做到防水设计深度,加上建材市场鱼龙混杂,竞争激烈,厂家为求生存而降低成本,也往往影响材料的质量。
2、结构类型的导向性原则
在地下室工程的防水设计中,地下室工程的结构型式应作为重要的导向性因素加以考虑。一个地下建筑物一旦其结构型式确定,就意味着结构构件的约束条件、承载模式、重要节点构造等结构要素基本确立,对于防水而言,以上结构要素将确定该地下结构固有的防水薄弱环节、重点设防部位和设防难点所在,如结构裂缝多发部位、混凝土浇筑时振捣困难部位及诱导缝设置部位等。
在地下结构的防水设计中,结构的自防水是至关重要的,它应当作为整个防水体系的核心和主体,其它措施则作为加强和辅助手段。因为如果忽视了结构的自防水,完全指望另设的外防水,一旦外防水一点被突破,修补堵漏工作将不胜其烦,后果不堪设想。
3、地下室防水设计的要求
地下工程的防水应遵循“防、排、截、堵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努力达到防水可靠、经济合理的目的。在设计前应充分掌握地下工程所在地和其附近地下水运动规律及状况(近期及远期),确定设计最高地下水位标高,同时结合地质、地形、地下工程结构、防水材料供应及当地施工条件等全面研究地下工程防水方案。地下钢筋混凝土外墙、底板均应采用抗渗混凝土,抗渗等级应根据防水混凝土的设计壁厚和地下水的最大水头比值,查表确定。
独立式全地下室工程应做全封闭;附建式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工程防水设置,则应高出室外地坪标高至±0.000n以上,卷材防水和涂膜防水层可在室外地坪处改用防水砂浆完成设防高度。地下室最高水位高于地下室地面时,地下室设计应考虑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保证防水
效果;在特殊要求下可采用架空地面和夹壁墙。地下室外防水层宜采用软保护层,如聚苯
板或聚乙烯板等。
4、地下室防水设计
4.1主体防水
混凝土自防水主要由结构专业设计,其是在普通混凝土的基础上通过级配调整、掺减水剂与膨胀剂等手段,改善混凝土自身的密实性,使其具有抗渗能力大于S6(6kg/ )。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取决于埋置深度。与防水混凝土设计有直接关系的是掺膨胀剂。膨胀剂应当选用高效膨胀剂,高效膨胀剂目前均属旋窑生产,品质稳定。而非高效膨胀剂,用于钢筋混凝土抗裂,效果不佳,且大多是立窑生产,质量不稳。另外,使用非高效膨胀剂,掺量较大,含碱量难以控制,可能导致混凝土其他品质的下降,如坍落度损失较大,甚至引起抗压强度的降低。还有,防水混凝土如有条件,可采用混凝土60d 强度作为设计强度,并采用减小配筋直径,同时增加配筋密度的措施减少混凝土的裂缝。
4.2外防水、局部构造防水
⑴外防水
自防水混凝土既然是透气的,也就是说它不是绝对不透水的材料。设计时附加防水层是必要的。建筑工程地下室一向强调外防水。外防水通常以柔性为主,应当是全断面防水,侧璧外防、底板内防的做法不可取。强调外防的主要原因,是防水的同时要考虑混凝土的防护,
使其免受有害地下水的侵蚀。地下混凝土工程的耐久性,也就是钢筋混凝土地下室的寿命。
⑵局部构造防水
局部构造防水节点的出现虽在设计时,在综合考虑、合理布置的前提下可以归并缩减,但绝对的杜绝也是不现实的。
①施工缝
施工缝设计位置尽量考虑在结构受剪力最小的部位,一般做法平缝处设置钢板止水带和遇水膨胀止水条,原理上都是延长渗水路线,等于加大了混凝土的厚度。目前,一些设计和施工对缝进行了“改进”-选用了台阶缝、企口缝、凹缝、凸缝,而这些作法,虽在延长了渗水路线的同时,却降低了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主要是振捣不密实以及产生短路裂缝。缝处混凝土的防水,关键是保证混凝土自身的施工质量。垂直施工缝。垂直缝可选用带钢丝骨架的缓膨型遇水膨胀胶条或腻子条,用混凝土钉固定,同时在修理过的坚实而干净的基层上,经喷水湿润后加作渗透结晶型防水涂层并紧接着浇筑混凝土。
②后浇带
后浇带也可以采取上述构造措施。后浇带由于连续钢筋的粗而密,常给清理工作和固定遇水膨胀腻子条带来困难。如能将止水条与一次性钢模结合起来,在钢模两侧预先固定止水条,则防水效果可能更好。一次性钢模的缺点是:先后浇筑的混凝土,其粗骨料的嵌固被阻
隔。因此,将后浇带改为加强带的作法就值得积极研究。只要作好施工组织设计,令混凝土的配料、搅拌、运输与现场浇筑紧密配合,并采取二次振捣及超时界面处理,就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它可以将后浇带固有的诸多不便一扫而光。
至于后浇带超前止水,应贯穿在整个工程的全过程之中,直到回填土完成。主要应注意的是采取适当措施,防止地表水、养护水及垃圾杂物的落入,必要时,应结合地下室平面排水系统的设计在底板后浇带附近设置集水坑,便于后浇带浇筑前的最后清理。不采用超前止水时,也应设置集水坑,可按上述方法设在地下室室内,也可临时设在地下室室外。
③桩顶防水
桩顶不须设防水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应在柱顶截断钢筋,将附加防水层连续作好。对于高层建筑,结构要求与承台固结的桩顶,可采用聚合物水泥砂浆防水。聚合物水泥砂浆须经试验,精确配比,以保证抗渗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同时,满足抗压强度的要求。国家标准图选用的是渗透结晶型防水涂层;国外多是喷涂环氧砂浆。桩顶的防水层是刚性的,与底板的柔性附加防水层应在垫层交接处用密封材料衔接。桩顶作水泥砂浆找平,是完全错误的。
5、结束语
地下室的防水设计应该遵循:以防为主;防、排结合;截、堵为补的原则。以地下室工程结构、地形、地质及防水材料等为着眼点,充分考虑上述可能存在的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使防水工程设计既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又有针对性,达到较理想的使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