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河道规划设计经验与启示——以上海和北京为例

来源 :四川建筑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douzi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道治理是重塑城市空间、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关键之一。在城市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促进河道治理与城市发展融合共生,上海、北京等地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引下相继出台了河道规划设计导则。文章通过分析上海、北京河道规划设计的先进做法,总结出两市在规划理念上均突出三大转变,即由"水域本体"走向"水陆一体化"、由"单一功能"走向"复合多元功能"、由"分头管理"走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维统筹治理"。在目标上凸显生态、安全、宜居、文化四位一体。在具体导引上提出了塑造适配地域特征的生态河道,塑造蓝绿交织的韧性安全河道,塑造融入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的宜居河道,塑造传承历史、开启未来的人文河道等举措,为我国其他城市在河道治理方面的转型升级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目的 构建癫痫发作期护理评估内容条目池并对其进行筛选,为制订有效的护理策略提供依据,评估结果为临床癫痫专科医师、脑电图师提供诊断依据。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和小组讨论,运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专家咨询,确定癫痫发作期护理评估内容,建立条目池。结果 共纳入30名专家,2轮咨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0、0.93,2轮咨询各级指标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82~0.662和0.2
桥梁作为交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规模和施工数量都在扩大,尤其在一些大型桥梁工程施工中,利用悬臂挂篮施工技术能够有效推进桥梁工程施工质量的增长,强化工程施工安全,延长桥梁具备较长的使用寿命。三角形挂篮使用主桁架构件数量很少,具有传递力简单、重心低、行走平稳的优点,在桥梁工程施工中涉及到跨越河流,跨越山川时,应用该技术能够发挥其良好的应用优势,操作简便,而且技术发展成熟,能够大量节约大型机械设备的
本研究基于日常生活视角构建滨水公共空间评价体系,运用结合模糊数学的语义分析(SD)评价方法,从基础保障型、生活提升型和品质内涵型三大需求层出发,设置了6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测定市民对滨水公共空间在各个评价指标方面的满意度;通过重要性-绩效分析模型(IPA),构建无须优先区、继续保持区、缓慢建设区和亟须改进区4个建设顺序层级,并结合差值可视化分析得出滨水指标的绩效表现情况。本研究以上海苏州河
当组织体系中环境因素、内外条件发生变化时,组织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会进行组织变革。顺利实施变革计划是变革的目标之一,变革的目标还包括在战略层面保证企业的长远利益。创新绩效是衡量创新成效的重要手段,是衡量创新成效的定量指标。当组织所处环境发生变化以及自身需要调整时,组织便会进行组织变革,从而使自身绩效得以提升。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从组织变革视角,依据组织变革理论,从组织结构变革、组织成员变革、组织战
滨水区对促进大众社会交往、改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快照、访谈、问卷三种调研方法,分析了灵石公园不同滨水空间环境要素对人群感受的影响。发现:人们对空间的喜好度主要受人流量、环境质量、人与水的互动性、场地功能、围合度、视觉美感的影响。为了提升滨水空间的驻留活力,论文提出了注意围合度保护私密性、丰富生物生境吸引人流、建设临水平台舒缓情绪、注意功能配置引导人流的设计策略,以期为设计师提供参考。
铁路跨海桥梁所处环境恶劣,在海洋环境的作用下混凝土和钢筋极易受到海水中氯离子等高活性离子的侵蚀,铁路桥梁的耐久性问题就尤为突出。为了确保跨海桥梁的设计使用寿命,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依托某跨海铁路工程项目,设计时对桥梁各部位所处的环境等级进行了划分。确定了以采用高性能混凝土、控制混凝土裂缝宽度和增加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基本措施,并根据不同环境条件对桥梁各部位采用相应的附加和辅助措施;桥梁附属钢结构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视角和广度也越来越丰富;信息资源的充足提升了大学生的社会眼界,拓宽了人生职业发展的思路。而在面临同样的社会环境及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大学生自身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自主创业的成败。此外,通过调研报告得出大学生良好自我管理能力及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自主创业获得成功。由于民办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薄弱,因此该文主要以上海东海
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防洪排涝的安全功能、雨洪调节的生态功能,还承载着人们文化娱乐、运动休闲、亲近自然的景观功能。以深圳茅洲河景观规划为实例进行综合分析,对茅洲河滨水景观空间进行现状解读,从生态系统、水城联动、游线贯通、活力复兴、文化记忆等多视角,探讨了滨水空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提出“外部重构,内部复兴”的规划理念,并通过不同景观策略的实践,为滨
城市滨水区品质提升对上海建设全球城市意义重大,既有滨水区品质评价研究主要基于人与自然环境的主动互动视角,而基于视觉感知的人与自然环境的被动互动视角尚未系统展开。基于街景分析技术,构建滨水空间视觉景观舒适度评价体系,对上海“一江一河”沿岸地区进行视觉景观舒适度评价。研究发现,上海“一江一河”滨水空间视觉景观舒适度的空间分异现象显著,线性滨水空间的连续性有待提升。该研究方法为城市高品质发展和精细化管控
城市滨水是城市中最宝贵的生态景观资源,景观评价有利于为滨水空间景观提升提供思路和对策。根据文献调查、实践调查和专家访谈,选取代表性评价因子,以层次分析法构建适用于上海黄浦滨江公共空间世博段绿化景观的评价体系。将研究对象划分对A段、B段、C段和D段进行绿化景观评价,基于语义差异法进行问卷调查,经数据处理得到评价结果。结果评价得分均为正分,说明游客对绿化景观总体评价积极。由方差分析可知,各评价指标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