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黄河水利文化及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思考

来源 :中国文化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讲话中特别将“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五项主要目标任务之一,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具体举措,也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精神与文化支撑。
  黄河在中国的大江大河中有其独特的重要地位,在世界范围的大江大河中也有其突出特点。黄河由于泥沙含量高,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给中华民族带来频繁水患的同时也带来丰富的水与土壤资源。历史上黄河频繁决口、多次改道,在黄淮海平原泛滥漫淤,影响范围覆盖中国东部平原的大半,也对历史上的济水及海河、淮河水系,以及大运河与漕运畅通产生极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黄河宁,天下平。’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黄河防治洪水灾害、开发水利的问题多、难度大,历史上国家在治理黄河上的投入远远高于其他江河。黄河与中华民族发展的紧密关联、在中华文明中的突出地位,突出体现在除水害、兴水利的治河历史过程中,至今依然如此。深入挖掘和系统把握黄河水利文化特征与价值,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
  已有研究中对黄河文化的解析及其保护传承的讨论较多,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探讨也有一些,但对黄河水利文化、水文化及其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关系研究较少。本文拟在分析解构黄河水利文化的基础上,对其如何支撑和融合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行探讨。
  一、黄河水利文化
  准确把握黄河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深刻理解黄河治理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与广泛影响,深入挖掘黄河水利文化的特征内涵及其构成体系,树立水利文化在黄河文化体系中的核心位置,对黄河文化公园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水利文化在黄河文化中的特征地位
  涉及“黄河文化”的研究很多,对其准确的概念定义学界尚无统一结论。大部分关于黄河文化的论述,都是从区域文化视角将其界定为产生于黄河流域的文化,描述为黄河流域不同地区不同形态文化的集合体。习近平總书记基于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文化地位对黄河文化给予高度评价:“在我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已有相关研究论述大都充分肯定黄河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乃至主体地位,不同学者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分析了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突出特征、发展脉络、体系结构、内容要素、时空范围、与其他文化的关联关系及传播影响、历史与时代价值等。部分学者关于黄河文化空间的讨论对确定黄河文化公园的建设范围有所启发。徐吉军提出黄河文化区是一个动态的文化地理概念,讨论黄河文化生存空间时不能单纯按照黄河干流及支流流经地区来界定。牛建强等提出不能以现代黄河流域的划定作为黄河文化研究对象的绝对分界标准。有些学者关注到了黄河流域水患及治水历史对黄河文化的特征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产生的深刻影响。张自龙指出中华民族在治理黄河水患时塑造了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坚韧的精神得以形成。李新宇等论证了黄河治理与黄河文化发展的辩证关系。赵虎等提出黄河文化遗产不宜宽泛化,应以体现千百年来人与黄河共生共存的历史过程为主线、以黄河水系的水利工程遗产为基础,水利工程遗存是与自身属性密切相关的,要围绕黄河水利特性构建黄河文化遗产体系。
  黄河文化是黄河文化公园要系统保护和展现的主体内容,是包括水利文化在内的黄河流域各类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黄河的水利问题及治理无疑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非常显著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水害严重,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黄河水利文化在黄河文化体系中的特殊重要性,也是彰显黄河文化与其他大河文化差异的“表征性”内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黄河流域水旱灾害频次高、问题突出。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洪水一直是中国的心腹大患,至今依然是流域的最大威胁。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据统计从先秦到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除了干流决溢洪水灾害频繁之外,黄河支流洪水、流域局部地区短时暴雨造成的水灾也不少,今年河南地区暴雨洪水就是一次典型。除了水灾,黄河流域旱灾也很频繁,近500年发生气象干旱249次,自春秋至1990年的2760年间发生大旱灾的年份有236年,特大干旱时赤地千里、粮食绝收、人相食,对经济社会政治稳定产生极大影响,商汤大旱、崇祯大旱、光绪大旱及1942年中原大旱等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由于黄河流域整体缺水严重,水资源总量不到长江的7%,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高达80%。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当前流域缺水问题更为突出。
  (2)黄河流域水患影响区域范围广且长期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核心地区。黄河下游河道在历史上变迁频繁,决溢泛滥影响黄淮海平原约25万平方公里土地,北至天津、南至淮河,这一区域长期是中国的主要经济区和政治文化核心区。目前黄河下游干流作为“悬河”实际是海河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下游自然流域面积仅2.3万平方公里,但其决溢威胁的范围很大。黄淮海平原历史上曾是黄河流域的组成部分,是历史时期黄河泛滥变迁的影响区域和目前黄河下游防洪保护区,也是黄河水利文化的直接分布区、黄河文化的重要影响区。   (3)黄河流域水利问题复杂,黄河下游水系关系复杂、历史变迁影响深远。黄河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多的河流,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吨、河流平均含沙量为37.8kg/m?,且水沙异源特征显著、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也特别指出,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水沙关系调节是保障黄河长久安澜的“牛鼻子”。 正是由于多沙河流的特性,黄河下游河道淤积严重成为悬河,造成频繁决溢、改道并对黄淮海平原河湖水系产生极大干扰,加之运河的营建,在自然与人工双重作用下使黄淮海平原河湖水系成为关系最复杂、变迁最剧烈的区域,特别是南宋(12世纪)以来黄河夺淮又北徙夺大清河、淮河改道入江、洪泽湖及南四湖形成、北五湖形成又消失,真可谓“沧海桑田”,黄淮运的治理更是复杂。
  (4)黄河流域水利效益也是十分显著的。首先就是黄河输送大量泥沙对黄淮海平原土地的塑造,这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重要空间。黄河流域的引水灌溉历史悠久、规模巨大、经济及社会、生态效益显著,关中平原引泾灌溉的郑国渠、宁夏平原的引黄古灌区、内蒙古河套引黄灌区、河南五龙口引沁灌区,以及山西的引泉灌区、陕北红石峡等都是黄河流域著名的古老灌区,有的已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多沙河流引浑淤灌、改良和治理盐碱地等技术及特色灌溉管理制度等成为黄河流域极具代表性的农田水利科技。引水灌溉在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还对塑造、优化或维系区域生态环境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黄河流域还有水运之利,下游纳入大运河体系的借黄行运、各时期各节点黄运衔接工程,以及著名的关中漕渠等,效益及科技价值都很突出。
  (二)黄河水利文化的内涵、载体与特征
  所谓黄河水利文化,就是黄河流域兴水利、除水害的历史活动和创造的水利工程,特色水利科技成果及衍生的精神文化的总和。黄河水利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黄河流域治水哲学理念及治河策略,如起源于黄河治理的著名“贾让三策”、针对多沙河流的水沙资源统筹规划利用,变“沙害”为“地利”的思想等;二是黄河流域水利工程与特色水利科学技术,如独具特色的无坝引水工程技术、埽工等;三是黄河治理所体现或衍生出的不屈不挠、探索创新、无私奉献等民族精神、水利行业精神文化。
  黄河水利文化的载体主要包括:
  (1)历史治河水利工程或遗址遗迹,即水利工程遗产。包括具有历史价值的黄河及各级水系堤防、河势控导工程设施,引水灌溉工程设施,流域及相关的运河工程或航道整治工程设施,与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有关的水尺、闸门启闭等设施,流域内其他各类水利工程设施,及有关遗址遗迹等。
  (2)水利历史文献档案。包括与治黄、黄河流域水利有关的各种水利文献,与黄河及流域内洪水、水利活动、水利管理制度、水旱灾害等有关的各类碑刻、题刻,水利工程建设档案,以及其他各类有关的历史文献记载等。
  (3)历史水利管理及文化建筑设施。包括不同历史时期黄河管理或黄河流域内各种水利衙署等管理机构建筑,与黄河有关或流域内的龙王庙、大禹庙、镇水铁牛等各类水神崇拜建筑或祭祀设施。
  (4)黄河变迁自然遗迹及相关生态文化景观。包括自然及人为的治水活动双重影响下黄河及相关河湖水系变迁的遗址遗存遗迹,如黄河故道、南四湖与洪泽湖、北五湖遗址,黄河决口形成的河湖遗迹及自然景观,黄河口区域发展变迁生态景观等。
  (5)与水利活动有关的民俗、节日、传说;治水人物及有关水利事件;与黄河水系、水利工程有关的各类文学艺术作品等。
  黄河水利文化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专业性,与水利业务工作、工程科技密切相关,也因此极具特色;二是历史特征,不同历史阶段黄河水利文化的形态差异极大;三是区域性,上中下游河段、不同地区的河流特性、水文特点、水利矛盾及工程科技、水文化等有极大差异;四是民生性,与沿河地区及流域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立足于国家文化公园的定位与总体布局,把握黄河文化的特色与特征,科学确定空间范围、整体框架、发展目标与思路原则。
  (一)国家文化公园定位
  2017年1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提出“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形成中华文化重要标识”。2019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标志着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与从国家层面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国家公园”定位相比,“国家文化公园”则是从国家层面保护展现具有国家代表性的特色文化,着眼于打造一批中华文化重要标志性、有效保护利用相关重要文化遗产、有效发挥综合效益、高水平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些专家也特别指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是简单的遗产统筹保護、主题公园的重复再现,而是要从世界维度、历史尺度和国家高度来阐释华夏文明的独特性;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要挖掘特色文化、避免“示范效应”、突出教育和休闲游憩功能。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是在深入系统挖掘主题特色文化基础上,在特定的国土空间、利用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源、实施系统的保护、阐释和展示利用,建立文化保护传播平台、发挥社会文化综合服务功能。国家文化公园对外是展现国家和中华民族标志性文化的载体,是与“一带一路”关系紧密的文化平台;对内一方面是在国民中树立民族文化品牌和标志、增强文化认知度与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也是通过整合特色主题的文化资源树立主题文化品牌,并以文化旅游带动经济发展,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同时,为促进壮大国内大循环、带动相关区域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
  2020年10月召开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47],正式提出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继长城、大运河、长征之后的第四个国家文化公园,按照计划到2025年要基本建设完成,主要建设内容主要针对相关的博物馆、纪念馆、重要遗址遗迹、特色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实施系列保护修复、展示设施及环境景观提升、服务设施配套和完善管理,并整合形成文化旅游复合廊道[48]。除此之外,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发展,还应注意如下几个关键问题:   (1)公园建设的空间范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范围不仅包括现状黄河流域的范围,还应包括历史时期黄河泛滥、水利及文化影响的黄淮海平原区域,特别是黄河夺淮南行故道及沿线地区,这也是元明清时期数百年间黄河治理及国家水利建设的重点区域,与黄河水利有关的历史自然及文化遗存非常丰富,是见证黄河治理在国家政治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见证黄河变迁及治河活动双重影响下沧海桑田环境变迁的重点区域,承载黄河厚重历史文化和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黄河水利文化的核心区域,应作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区域。
  (2)要突出特色文化特别是黄河水利文化。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以深入挖掘黄河特色文化为基础,黄河水利文化是黄河文化中最能表征黄河不同于其他大河及流域自然及文化特点的部分,要作为重点来保护和展示。相较于长城、大运河、长征文化的工程或事件主题特征及主体文化资源界定较为清晰,黄河文化则主要基于“黄河流域”这一空间概念,文化主题不鲜明、文化资源内涵宽泛。因此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方案的编制更要注意不能流于一般程序及形式,建设内容和措施要突破相关专项的简单累加和杂烩,准确把握黄河文化的整体性、系统性及主题特色,体现出国家高度和国际视野的高水平高标准。
  (3)要科学把握黄河分段及流域分区的水利及其他文化特征。黄河上、中、下游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条件、河流水文水资源特征、水利主要矛盾及治水策略措施差异很大,流域不同区域的文化差异也很显著,客观准确把握这些差异特征,实现国家文化公园在主题概念上的整体性、文化体系和总体布局上的系统性与协调性,以及局部及重要节点上的文化多样性和区域特色三方面的有机协调,整体关联与区域差异相结合,统筹衔接公园的自然、文化、景观、设施四个层次的建设内容,是建设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必要条件。
  (4)要衔接协调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与相关其他国家公园、国家文化公园的关系。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围广阔,正在建设或将要建设的三江源、祁连山、黄河口等国家公园及大运河、长城、长征等国家文化公园与之有空间上的交叠关系。要准确把握各自的主题及定位,在交叠区域的建设内容、文化或自然特色差异及各自侧重、能够共同利用的资源及设施平台等,在规划层面要有所协调,既要不影响各自公园系统、完整的主题概念和体系,又要避免平台设施的重复建设、互相掣肘或干扰影响。
  (5)要与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结合、融合,实现动态提升和可持续发展。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准确把握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局中扮演的角色与特殊地位,理清文化保护工作与生态保护工作的关系与差异、有机整合与衔接两方面工作,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文化遗产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高品质的生态文化景观促进高质量发展,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目标之一。另一方面,2025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初步建成之后,随着今后社会经济及文化需求的发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理论与实践发展和经验总结,应明确仍要动态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也必然要求动态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要考虑建立相关机制、保障长效建设。
  三、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水利文化
  结合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水利文化,要在准确系统把握黄河水利文化内涵特征基础上,明确保护、传承、弘扬的对象、策略、目标、思路与原则措施。
  (一)系统保护各类水利遗产
  系统保护水利遗产是传承弘扬黄河水利文化的基础,也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黄河水利遗产是指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干流上不同历史阶段治水活动所留下的各类具有历史、科技、文化价值的遗存、遗址、遗迹,包括水利工程遗产与非工程遗产两大类。其中,郑国渠、宁夏引黄古灌区、内蒙古河套灌区已经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黄河大堤也正在推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黄河水利遗产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中最能体现黄河文化与其他文化差异性特点的历史文化资源。首先要系统调查黄河流域的水利遗产,摸清底数和遗产保存、利用、保护、管理现状,评估遗产价值。在调查评估基础上分类制定保护管理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水利遗产及它们在用、废弃、遗址遗迹等不同现状情况,分别制定保护措施。针对损毁的水利工程、管理建筑等遗产设施及具有重要价值的遗址遗迹,可以基于结构安全、展示利用的目标适度修复,并结合修复工程实施开展水利考古、推动基础研究及价值挖掘。建立健全基于国家文化公园体制下、与行业管理相结合、跨地区跨层级的水利遗产保护制度,使所有水利遗产都得到有效的保护管理。
  (二)挖掘传承传统水利科技
  深入挖掘黄河流域两千多年来水利建设开发的历史经验教训,总结传承利用优秀的传统水利科学技术、特别是治黄水利科技,研究挖掘黄河水利发展规律、分析治黄战略的发展趋势,为当前及未来黄河治理工作提供参考借鉴,具有突出的学术与现实意义,同时也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讲好“黄河治水故事”、传播治黄水利文明提供支撑。黄河流域水利工作在中国水利史上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由于黄河流域特别是下游水利问题最复杂、对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甚至军事等影响又极大,黄河水利历来是国家水利工作的重点。在历史长期治水实践中,治黄水利科技逐渐发展成一套相对完整且独具特色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并随着时代及黄河水利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在治黄的哲学理念、思路策略、工程技术、管理制度等方面创造出突出的科技成就,其中有不少对当前水利工作仍有借鉴价值。结合新时期黄河治理的形势与需求,创新发展历史治水科技经验,对挖掘和发挥黄河水利文化的时代价值、活态传承传统水利科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三)展示弘扬特色水利文化
  通过系统展示、传播黄河水利文化,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要在系统调查识别水利遗产、水利文化资源基础上,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范围系统建设全域水利文化标识体系。在系统挖掘研究水利历史科技文化基础上,建设水利遗产在地展示、主题场馆集中展示、公共游憩区域宣传展示、网络新媒体平台线上传播相结合的黄河水利文化展示宣传体系。充分发挥黄河流域及文化影响区内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水利风景区、水情教育基地等文化传播平台功能,结合其主题展现弘扬黄河水利文化的不同侧面。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防灾减灾日、文化遗产日及黄河流域不同地区的特色水事民俗节日等时机,系统协调策划系列黄河水利文化宣传活动。要准确把握不同区段、区域及不同类型载体所承载的黄河水利文化的差异,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全局体系中在局部或节点上突出自身文化特色,避免展示内容和专题上的重复,展示的形式形象风格上也可在统一中有差异,突出特色一定程度上就是竞争力、吸引力。
  四、结语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目前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尚无系统理论和成熟经验,特别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与其他既定国家文化公园相比有其在文化定位和主题特征上的独特性,更要从不同专业、不同视角多讨论。本文基于对黄河治理水利工作在中国历史上的突出地位、黄河治理对流域区域文化的深远影响、黄河水利文化的特征价值的认识,提出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以黄河水利文化为核心,系统分析了黄河水利文化的內涵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实施层面要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并提出了结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水利文化的措施建议,以期抛砖引玉、引起讨论,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规划设计及建设管理具体工作有所启发。
  (责任编辑:张双敏)
其他文献
在大学,我们常常接触到一些需要演讲的场合,不论是课题总结、小组发言,还是社团竞聘、实习汇报等,都需要我们拥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毕业后进入职场也是一样,通过公开演讲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是增强职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rn2020年6月9日,我代表公司——TVU Networks应邀出席了“GSMA 5G物联网创新线上论坛”,向来自亚太、中东和北非的39家运营商分享了我司5G解决方案在广电行业的应用.本次活动是我司作为全球5G应用典范企业,首次面向多家知名跨国运营商在APAC及MEA区域的经验分享.
期刊
出身于河北省定州市农村,长在田间乡野,2010年,李云皓怀着对大学和未来的向往考入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保护专业学习.校内外的磨炼使他深知自己的知识欠缺,他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2014年以优异的成绩被母校推荐免试研究生,进入植物病害流行与综合防治实验室学习,对苹果展开研究.
期刊
勇往直前,竞赛夺冠rn2013年,黄山成为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队第一位女领队,开始了与其他25名队员一起奋斗的时光.“苦作舟,荣辱与共;勤为径,创新求胜”,十个月的漫长准备,千次讨论、万次实验的技术方案,只为夺得最后的冠军.rn每天早上黄山按人制定每日计划,督促完成;方案瓶颈期,她一个通宵又一个通宵陪同队员手工搭建平台,试验新方案,以至于劳累过度,从自行车上晕倒,被送到医院.
期刊
《202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早在2009年女性硕士招生数量就开始超过男性,到了2019年,女性硕士招生人数为44.7万人,占比55.1%,女大学生已经成为“高学历人才”队伍中的主力军.尽管在“高学历”队伍中占据半壁江山,但与男性大学生求职群体相比,女大学生在就业、职业发展方面似乎面临更多问题,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如何做好职业发展、如何打破职场“天花板”等是她们重点关注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期刊
面试都需要做准备,有针对性的面试准备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展现自己,从而提高面试成功率,面试猎头也是如此.面试猎头,应届生与非应届生的准备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应届生的准备也有常规准备和针对性的准备两大类.这些都是有规律可循的.rnPart1 面试猎头的常规准备rn一是面试常见问题的准备.建议提前梳理好常规问题的回答思路,最好是能够写下来,写一遍,改两遍,练三遍.
期刊
在过去十几年,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以及技术创新的兴起,一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金融世界.金融行业依然是莘莘学子重要的择业方向.对于致力于投身金融行业的学子们来说,不仅要清晰金融的细分领域,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金融行业当前的现状与发展态势以及金融行业的能力素质要求,为未来可能遭遇到的挑战和压力做好充足的准备.
期刊
《人民的名义》何以如此之火,说老戏骨演技高的有之,说尺度大者有之,说支持力来自上的有之。  我 以为,这“高、大、上”是重要原因,但能如此之火的决定因素,则是该剧在反腐类题材剧中所体现的“三敢”精神,与党中央在反腐斗争中的“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坚定决心高度契合,与人民群众对4年多反腐成效的广泛认同高度互动。于是,该剧应了《孙子·谋攻》中的一句老话——“上下同欲者胜”。 
期刊
基于女性在教育、科技、经济等领域的巨大潜力,保护女性权益不仅是针对妇女等弱势群体的人权关怀,而逐渐上升为国家重要的发展策略.教育方面,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统计监测报告,2017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研究生人数占全部研究生的48.4%,普通本专科女生占52.5%,成人本专科女生占58.8%.但与女性在教育阶段的优秀表现相比,女性进入就业领域后表现欠佳,且后劲不足.
期刊
7月下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公布.《决定》明确提出,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规范机关、企事业等用人单位招录、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平等就业.落实好《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定期开展女职工生育权益保障专项督查等内容.7月,科技部会同全国妇联等13家部门印发《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积极推动女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两项政策的接连发布,聚焦女性群体,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女性的关心与爱护,也有利于充分保护和调动女性的工作积极
期刊
近日,中国高铁迎来第一次跨省调价。东南沿海高铁的车票价格从4月21日起不再实行“一刀切”。以往高铁票价,无论时间段,只要旅程和席别一样,只有D字头和G字头两种标准。今后,东南沿海高铁车票价格将根据各车次的客流状况,呈現差异化,有涨有降。  @小白:涨价的车次多,降价的车次少,而且涨价幅度也多高于降价幅度。  @周家和:除了價格改革,提高服务水平的各项措施也应同步跟上。如果服务态度上了一个台阶,那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