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可说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pjw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佛教所谓的“真如”或“道”是不可言说的。佛学实际上是在“说不可说”,因此其对于语言的态度常常是否定性的或解构性的。为了摆脱概念拜物教、摆脱逻辑、摆脱知性思维的束缚,中国佛学常常割裂概念与“道”或“真如”等的对应关系,对语言进行后现代性的解构工作,采用否定性的言说方式即遮诠、示意、“绕路说禅”和“默照”等方式。
  [关键词]中国佛学 语言 解构 绕路说禅“一指头禅”默照禅
  
  佛教的真如像道家的“道”一样是不可说、不可道的,因为语言是有限的,而真如是无限的,有限的语言无法涵盖无限的道体,因此佛学对语言常常持一种否定的抑或解构的态度。
  
  一、“名实无当”:育与意的断裂
  
  (一)没有原意
  后现代主义的矛头直指传统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架构总是建立在种种二元对立范畴的基础之上,比如现象与本质,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能指与所指,净与染、善与恶等等。
  赖永海先生在其所著《中国佛性论》中多次指出,佛法没有原意。这是因为佛教和后现代主义要做的就是摧毁在场,代之以“分延”和“踪迹”。当本源迷失,在场沦为“分延”和“踪迹”,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发生断裂。理解与解释就尽显自由。语言本体的空场,使得语言不再有永恒不变的确定的意义,对原意的追索变得毫无意义了。在反对在场的形而上学,主张解释的自由方面,后现代主义与佛学是一致的。《维摩诘经》中有言:“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对于佛所说的原话,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不同的理解,并且他们都会把自己的理解当作佛的原意,并从此得到启发。佛学文本是开放的。佛学允许众生对佛的话作出不同的理解与阐释,是因为佛法虽有“原话”,但并无原意。人们对佛经的理解也是一场自由的游戏,在《维摩诘经》中就有“游戏诸经”的说法。就是说。理解与阐释不是机械地追寻并不存在的所谓作者的原义,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
  (二)言意断裂
  分析哲学力图通过语言分析使语言科学化,人工语言学派甚至要以人工语言代替和改造日常语言。分析哲学的努力并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晚期维特根斯坦对早期维特根斯坦的背叛就说明了这个道理。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虽未能实现自己的初衷。但他们的工作仍然有着巨大的意义。那就是他们成功地发现了所谓严密的、科学的表述的不可能。后期维特根斯坦在语言上转而主张“游戏说”。
  和后期维特根斯坦把语言建立在语用学基础之上。进而倡导“语言游戏说”相似,在后现代主义者那里,能指与所指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一种断裂的关系。能指并不代表所指,也不与世界发生关系,而是与语言环境相联系。它的意义不是固定的,而是由其用法决定。
  “词无达诂”,对于佛的教法、对于真如,人们同样难以找到一个理想的解释。僧肇在中国佛学史上较早地探讨了名实关系,他认为根据事物的名称追寻事物的含义,或根据事物寻找与之对应的名称,人们就会发现,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事物没有与概念相应的属性,概念也不能完全概括事物的性质。因此“名不当实,实不当名”。用后现代主义的话说,所指并不指称在场,所指作为“踪迹”,处于延异之中,彼与此的关系也同样如此,处于相互转化之中,一个东西可以随时转化为另外一个东西。僧肇认为,把彼与此截然对立起来,是“迷人”的观点。这种看法还是非常深刻的。黑格尔就认为此物中包含着他物。后现代主义者拉康认为自我本身天然就有背叛自己的倾向,自我一直存在着一种自我陌生化过程,也就是自我在形成过程中一直在偏离自身,走向‘它者’。拉康的“自我陌生化”与僧肇的“此彼莫定”是相通的。
  (三)说“不可说”
  语言不是道本身,但它仍然是使道得以澄明的一个重要手段。正如玄学家王弼所说的那样,“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周易略例·明象》)此外还有“得鱼忘筌”、“得兔忘蹄”之类的比喻,都是一个意思。
  以上是把语言视作工具的观点。另一种观点是视语言与真如不一不异。例如伏驮密多尊者临终偈云:“真理本无名。因名现真理。领得真实法,非真亦非伪。”真如无法命名,但仍要通过语言显现真理。佛法实相就认为一切都非真非伪。方便与真如也是不一不异的关系。有限性的语言不足以传达佛法。但无限不脱于有限,无限的道仍是通过无限个有限传达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关键是这个“家”已然是不停迁徙着的,而不是固定于某处的。
  再一种观点是圆融实相的观点。即把世上的一切视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依存、互相渗透的关系。华严宗法藏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部分和整体是相即、相通的关系,《华严经》的经文佛法也是由此一方而能通贯十方。
  弘法大师明确主张“声字必有实相。实相必有声字”。“声字分明而实相显”,这种说法是由佛法的平等义得出的必然结论,声音也是依因缘而起,是符合因缘法的。
  
  二、“方圆默契”与“绕路说禅”:不说破原则
  
  在佛学中,大多说宗派和佛学理论家都认为语言难以完整地表述佛法,因此他们或者否弃语言。或者不愿下什么肯定性的判断,他们不愿说佛法、真如是什么,而宁可采用否定性的表达方式。说佛法、真如等不是什么,这就是所谓“遮诠”。此外,中国佛学中也有采取旁敲侧击的方法,如禅宗中的“方圆默契”和“绕路说禅”。
  沩仰宗主张“无心是道”。在接引学人时它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就是坚持不说破原则。这是因为沩仰宗认为,真如之境不容言说。沩仰宗的这种认识与沩山和仰山各自的开悟历程不无关系。灵祐在怀海处学道时开悟,但不是因为听闻佛法而明理,而是在不起眼的日常活动中受到启发,得以开悟。《祖堂集》卷十四载:
  师见沩山。因夜深来参次,师云:“你与我拨开火。”沩山云:“无火。”师云:“我适来见有。”自起来拨开。见一星火,夹起来云:“这个不是火是什么?”沩山便悟。
  怀海让灵祐拨火。沩山以为无火,怀海自起拨见一星火,举以示灵祐,灵祐因此而悟。怀海是否想借此开导灵祐。我们不得而知,但灵祐是因与怀海的一次日常谈话得到悟解,应是不争的事实。灵祐开悟的过程平淡、自然,并未谈及佛法,但这一切的不经意,却是灵祐觉悟的契机。他是切身体会了真佛如如,不假言说之境。灵祐的弟子仰山慧寂的开悟也是发生在日常活动之中,而不是在佛法的谈论、思议中。《五灯会元》卷九记载,香山智闲禅师“性识聪敏”,但在怀海处未能开悟。沩山有意点化,问了他一个参禅者常参的公案,因为禅宗的公案常常是一些“蚊咬铁牛,难为下口”的问题,香山被问得茫然。从文字中也不能找到答案。屡向沩山请教答案,沩山却不愿作答,香山非常失 望。辞别沩山而去。这时香山已被推入了一个无路可走的境地。但这也形成了一个觉悟的契机。终于。在一次除草时,香山随手扔出的瓦砾击中竹子发出声响,也击中了香山心目中的“疑情”,使香山“不意间”得到觉悟,方知沩山当日不为说破的用意。随后他还作一颂,记录自己所悟到的内容,即不假修持、不堕言语、思议的如如之境。沩山闻听,首肯其已悟道。
  沩山和香山的觉悟都非刻意为之,而是在日常的生活与劳作中“自然”实现的。因此沩仰禅法也不落言语,遵循不说破原则。这一原则在怀海那里已经存在。为什么不能说破呢?怀海说得好:“佛是无求人,求之即乖:理是无求理,求之即失。”(《五灯会元》卷三)佛法不是一个可以被寻觅、追逐的客体。它不是有限的概念、语言、逻辑等可以把握得了的,它不落有无。因为“被有无诸法缚。不得自由。”觉悟之机不是可以求得的。所以沩仰宗力图摆脱语言的影响。采取暗示性的做法,这就是作相示意,即外画一圆圈。内书一字。以此示意,接引学人。这种做法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它所贯彻的思想是明确的,就是不说破原则。云门“一字关”和“说半句”也是这种原则的体现。
  虽有所述但不点破的做法在后世的禅学中仍有表现。绕路说禅的颂古就是不说破原则的贯彻,是以旁敲侧击的方法来接引学人,学人所要悟解的正是颂古的言外之意。采用这种方式接引学人的有汾阳善昭、雪窦重显等人。到南宋时期,宏智正觉的默照禅则干脆对语言采取摒弃的方式,转而“休歇余缘”,“不与外尘作对”,以求达到忘内忘外,忘人忘己的“照体独立”之境。
  
  三、“一指头禅”与临济棒:动作性语畜
  
  禅宗对于佛理的阐释,其表现形式是非常灵活的,出于对语言有限性的补充,禅宗的言说方式还有动作性语言。禅宗的动作性语言有“一指头禅”,棒打。竖拂、竖杖等。
  “一指头禅”的代表者当属俱胝和尚,他对于参学者的答案,“唯举一指,无别提唱”。这是一种不落言语的动作。它的好处就是避免了语言上的纷争。中断了区分是非的逻辑思维,在德嵩看来这才是好的表述佛法的手段。俱胝的“一指头禅”也是有高人指点,它作为禅法不落言诠,简单易行,却含意无穷。泐潭德淳禅师赞之日:“俱胝一指头,一毛拔九牛。华岳连天碧,黄河彻底流。”(《五灯会元》卷二十)俱胝以后,“一指头禅”仍被很多禅僧延用。明招德谦向国泰禅师请教俱胝何以能够“趁念三行咒,便得名超一切人”。国泰的回答是“竖起一指”。可谓是在处处贯彻“一指头禅”。
  和俱胝“唯举一指”相似,也有禅师以竖拂子作答。
  禅宗里较著名的另外一种动作语言是棒打或以杖打。棒打始于德山。唐鄂州岩头全豁禅师参德山而得悟,他曾说:“德山老人寻常只据一条白棒,佛来亦打。祖来亦打。争柰较些子。”《五灯会元》卷七)棒打就是德山的“言说”方式,也是义玄开悟的因缘。义玄曾多次向黄檗参问“佛法大意”,三次发问,三次被打。后从大愚处得悟黄檗之旨。有棒打也有以拄杖打,或拄杖不在,以扫帚柄打。其用意应当都是一样的。禅宗动作性的语言也多少带有一些荒诞性,带有“嬉戏”因素。
  总之,佛学虽未提出“解构”概念,但其思想同样体现着巨大的解构功能,佛学对语言的态度也是解构性的。佛学语言是解构性的语言。这是因为佛学认为真如是不可说的东西,佛法是在说不可说,因此他们常常在说了之后就否认,“写上去后又划掉”。佛学借助对语言的解构以解放自己、解放思想,突破既有理论的限制。不断更新自己的面目。
其他文献
电影是时间艺术,也是空间艺术。一部电影作品,首先传递给受众的是由景观、建筑、民族特色、地理因素、时代特征、人物行为、声音等声画因素构成的影像空间。电影的影像空间“首先是地理空间的表达,然后才是意义的生成。”[1]香港内地合拍片的影像空间近年来在地域选择上已经明显出现纯港空间逐步萎缩、纯内空间平稳增长、组合型空间方兴未艾的态势。而在影像空间的呈现策略方面,“无地域空间”独当一面,一是借由香港标志性空
[摘要]网络恶搞这种以戏谑、嘲讽为手段表现不同于主流话语的言说方式,在实践上是对传统中固有形式的认定和发扬。另外这种文化形式的产生还是消费文化兴起,复制技术发展,观众与文本互动的结果。  [关键词]恶搞 戏仿 符号 消费    当代中国文化一个引人瞩目的景观之一就是所谓的网络恶搞,在google引擎上搜索了“恶搞”两字,发现约有5,140,000项符合查询结果。它的内容五花八门。时事、文艺、生活,
[摘要] 《西游记》与《续西游记》是我国明、清时期刊刻的两部取材于唐僧取经故事的小说。从清朝至今,这两部小说的关系尚未取得定论。容津萶、冉隆中两文的观点是深入研究《续西游记》的新成果,应当重视,它有助于把对此书的研究引向深入,但是将此书的作者判定为兰茂,还缺乏令人信服的分析和论证。  [关键词] 《续西游记 《西游记》 作者 兰茂  [DOI] 10.3969/j.issn.1002-6916.2
中国动画电影从1926年万氏兄弟的《大闹画室》开始,至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期间所获国际大奖70多次,是获奖次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可谓誉满全球,威振欧美。而这一切又与所谓“中国学派”密不可分,是“中国学派”的独具魅力使中国动画获得如此丰富的荣耀。然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动画电影在国际竞争中一落千丈,美、日动画片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恢宏的科幻场面、强烈的人文精神和富于冲击力的主题思想、震撼人
一杯茶,一本书,一隅,一段闲暇时间,此时是我每天最惬意的时候。晚春的阳光如若初见,带着些许的羞涩似进还退,徘徊在窗前,我似听到温暖的轻吟浅唱。每天呆在书房里的这一段时间,对于即将迈入花甲之年的我来说,不仅仅是打发闲赋的时间,亦不仅仅为了丰腴晚年生活,这一隅书房承载了我年少时的一个梦,这个梦很长,整整做了几十年。甚至转念之间,我就能看到那一段岁月,和岁月中那个泥屋里,豆灯下的少年。  出生在五十年代
摘要 历史是一个大舞台,是艺术的时空综合体。历史素材是丰富多样的,经过加工、处理,润色,使两千年前的历史人物跨越了时空的限制,重新活跃在人们面前。通过他们的悲欢离合,聚散分离,艺术地绘制出一幅历史画卷。  关键词 南宫公主 周亚夫 李广    由著名导演胡玫执导的《汉武大帝》,播出以来获得了广大观众的 致好评。但历史剧毕竟是艺术化地再现历史,与客观史实有不同之处。现将几处指出,在此与诸位分享,希
若论历史上曾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讨敌檄文,宋濂的《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无疑是其中之一。该文高屋建瓴,气势磅礴,逻辑严密,顺应民心,特别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不仅有力配合了北伐军事行动的顺利进行,也为明王朝建立奠定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基础。  宋濂之文,庄重典雅,委婉含蓄,底蕴深厚,气象远大。海内外文人雅士登门索要诗文者不计其数,据门人郑楷所撰《行状》中有记:“造门求文之士
藏民对藏传佛教的信仰几乎贯穿于生活的每一细节,他们的虔诚令人感动。  当我经过一个小山坡的时候,看见一位老太正从山坡向上行走,她步履蹒跚,却很努力。山坡顶上有一个非常简陋的经幡塔,难道是去朝拜?  看着她的身影,我有点感动,赶紧换上210mm镜头,对焦拍摄。可惜背景比较单调,画面缺乏了神秘和气势。没关系,我们有Photoshop。    1为了营造夕阳西下的光感,我们调整白平衡中的色温和色调,使得
[摘要]齐白石将文人传统与民间传统、文人修养与农民气质结合起来,雅俗兼得,其艺术是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奇迹。他走的是一条从布衣到文人又从未离开布衣风范的彩色之路,其个性气质和笔墨技巧都融合着布衣文人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布衣文人艺术风格。  [关键词]布衣文人 艺术风格 影响    齐白石,作为一代国画大师,其绘画融合了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并汲取民间艺术营养,大胆创新形成独特风格。但作品中却一直渗透着他
【摘要】每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都会牵动亿万观众的心。中央电视台品牌塑造意识在整台晚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看似不经意的许多细节都可以发觉品牌经营者的苦心。本文以小见大,试从这些细节中研究央视对于品牌形象塑造,给品牌经营者以借鉴。  【关键词】央视春节晚会品牌细节    200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已落下帷幕,但人们对晚会的讨论颇多。好坏各有说辞。抛开节目质量等不谈,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