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阴记(上)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23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绍兴市环山路上的乌桕树大叶子哗哗啦啦作响、落地,像拖鞋,说服人们像秋风一样穿着树叶拖鞋,去过一种闲适散淡的生活。
  我和若干友人随意晃荡,忽想起明代书画家徐渭的旧居“青藤书屋”。在绍兴,热闹的地方是咸亨酒店、三味书屋、鲁迅故居以及陆游写了《钗头凤》的沈园。询问数位路人,皆不知徐渭和青藤书屋。借助手机导航经前观巷而至大乘弄——一条狭窄的小弄堂,即为目的地。
  旧居一角,那一丛著名的青藤,像徐渭的替身迎接我。他十岁时种下的那丛青藤,毁于红卫兵之手。目前的青藤,自野外移植而来,表演四百年前那一丛青藤?在对人间风雨、宣纸线条的临摹体会中,像演员渐渐进入角色,渐渐长成一卷狂草、一个疯子、一场明代病了的风……
  徐渭,明正德十六年生于山阴。会稽山的阴面比较冷,苏轼在流放中喜欢去向阳的东坡劳作,接受充分的光照,就成了温暖宽和的苏东坡。徐渭生母早逝,同父异母的兄长待人凉薄。成人后入赘为上门女婿,妻病逝,他旋即被逐。少年时代即以文名轰动江南的才子徐渭,参加八次科举考试,消磨二十四年光阴,一概名落孙山、成为笑柄。
  胡宗宪闻徐渭有异禀,延揽其为幕客。幕府沉沉,徐渭自负、自得且自傲。“绍兴师爷”这一庞大阵容和悠久传统,又多了一个范例和注脚。明嘉靖四十四年,胡宗宪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徐渭失势。
  焦虑、抑郁、恐惧,佯狂以自保,却真的陷入精神错乱。徐渭清醒后,写《自为墓志铭》,备棺材,数次自杀,怀疑继室不贞而杀之,被囚禁。他出狱后浪游江南,写诗作文,探索出大写意花鸟画这一崭新的中国画类型,课徒、卖画度日。手推柴门拒权贵来访,他大呼:“徐渭不在!有画不卖!”
  一個反复自杀且杀人的激烈者绝对不会蹈袭前人,成为谨小慎微的工笔画家。他泼墨,像瓢泼般的山阴大雨,冲洗自我,在狂放中散怀抱,于法度外开先河。郑板桥、八大山人、石涛、齐白石、张大千等等后人皆受惠于这一山阴前贤的滋养和启示。郑板桥甚至刻一枚“青藤门下走狗”的印章,梦想为徐渭守住这一方小园里的月色墨香。
  晚年,徐渭贫寒之至,“鬻手以食,有书数千卷,斥卖殆尽,帱筦破敝,籍蒿以寝”,忍饥月下独徘徊。1593年,徐渭死于一堆残书旧稿之中,身边唯有一狗送行——那就是郑板桥的前世、原型?
  现在,我来了,没看见狗。有白猫一只突然闪过,破开墙角竹丛的墨绿,像飞白——被狂乱中的徐渭捏着毛笔,一掷而出。这旧居其实只与徐渭童年有关,此后便一直是他人家园。明末,画家陈老莲因敬慕徐渭,在此居住多年以体悟神追。正是陈老莲把这一小园定名为“青藤书屋”。徐渭自号“天池山人”“青藤老人”“天池渔隐”“白鹇山人”“山阴布衣”等等,像当代人的笔名、艺名、网名,隐喻一种世界观。其中,“天池”即青藤书屋一角的水池,徐渭幼年曾俯察过水中的云影和游鱼吧。天池和青藤反复出现于徐渭名号,显现出一个无家可归者对童年、母爱的眷恋。
  仅有两个房间的青藤书屋形势逼仄,雕花木格窗透漏傍晚秋光。四周沿墙设置的玻璃柜里,收藏徐渭各种版本的诗集、剧本、册页。墙上悬有徐渭诗句墨迹:“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当然,这也是复制品而非原迹,如同窗外那丛青藤,仅仅起着兴发我辈情感的作用。绍兴市旅游局没有从当代市场上淘来床、椅,去误导游客想象一种明代的家庭生活是对的。徐渭不是鲁迅,鲁迅故居里的陈设,与江南豪门大院内的格局毫无二致——假如鲁迅化装成游客买一张门票进去看了,是什么感受?
  青藤书屋山墙外立面,嵌一方石刻“自在岩”,出自徐渭手笔,这面墙因风雨剥蚀而斑驳如水墨。徐渭期望成为自在的岩石,只与青苔、露水、林间的光、鸟鸣,发生一种自然而然的关系,却走了幕客、师爷这条山阴路——阴影中的路,扭曲的路,可抵达峰顶也就必然通往深渊。在阴影和扭曲中,徐渭以残破之躯学习一丛青藤,生发绿叶和蜜蜂,向墙外广大的光芒凌风起舞。手握同样一支狼毫,从刀笔小吏复归为书生,必须接受种种的丧失:庙堂上的功名,银库里的月色,自家天井里的爱和灯影……
  徐渭终于在砚台这块最小的山阴岩石上,确认自我,得大自在。“会稽非藏污纳垢之地,乃报仇雪耻之乡。”明末王思任如是说,有根有据。他一定想到了勾践、陆游、徐渭,也想到了未来的徐锡麟、秋瑾、鲁迅——在大地或素纸上,报仇雪耻。
  会稽山以南,龙泉,就是中国铸剑业肇始之地。《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曾特请龙泉铸剑师欧冶子,铸造出五把名剑:湛庐,纯钧,胜邪,鱼肠,巨阙——清湛的草庐,纯粹的力量,正义的胜利,微弱的柔肠,巨阔的城池……以剑名言志抒情,比一支笔更有说服力。
  友人让我像芭蕉那样也站在墙角,以“自在岩”为背景留影——当然,这影子仅仅是我的小复制品而已,没有流传后世以供人想念、传诵的可能性。因为,我没有剑,一支笔也愚钝乏力。
  出青藤书屋,入夜,沿河走到鲁迅故居前,大门深黑且紧闭,像一个暗藏吴越秘史的隐者闭口不语。临河而坐,我们说话、吃肉、喝黄酒、闲看。
  一条狗卧在河边石阶上,等骨头。像徐渭家那条狗一样,都懂得人间的苦、辣、酸、甜、咸,喜、怒、哀、乐、悲。所以,这条狗不看我们,假装在听水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很近。一个书桌,立在三味书屋的小角落里,被绳子圈了起来,避免游客凑近,就显得孤独。杰出的事物必然孤独,像会稽山那样孤独于南方——“山水自相映发”。
  其他桌子就比较自由、舒服,因无名而自由、舒服。那一个杰出的桌子,被少年周树人用小刀在桌子一角刻下“早”字,警醒自己不要迟到。这时,他还没有预见到,自己多年后会成为叫“鲁迅”的名人——说话像他的小刀一样尖锐、凛凛逼人,像他的画笔一样生动、传神。
  百草园里的青菜,今年新生,是今年的新学生,不是古迹。今年的青菜负责演绎鲁迅的一篇散文、当下孩子们吟诵的一篇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秋虫依旧在菜地里唧唧鸣叫,像这篇散文、课文的注脚。如果鲁迅此后不再写《为了忘却的纪念》《祝福》《药》一类愤懑文字,会稍稍快乐一些吧?但他注定不会快乐,因为他是鲁迅,木刻的鲁迅、刀子入木三分的鲁迅,他的肖像不适合画成水粉。
  鲁迅走上文途后所写的第三篇小说《药》,主人公“夏瑜”就是以秋瑾为原型。秋瑾家离鲁迅家很近,两家院子作为景点,格局和气质都被当地人布置得很相似。鲁迅与秋瑾在日本留学期间就有交集和歧见,分别走了文人、战士两条路——笔的路,刀子的路。
  秋瑾故居内有一尊坐在书桌前的女子蜡像,端庄、宁静,与照片里男装扮相的黑白秋瑾迥异。三十二岁的秋瑾1907年就义之地,目前已成为绍兴市最喧闹的十字路口,与她的故居很近——生与死很近,十字路口指出的四个方向很远——“虽千万人,吾往矣”。
  在中国,书桌上要有一把刀子或一柄短剑作为镇纸,才能使一支笔避免轻浮、倾覆的危险——山阴,就是笔与刀,就是笔尖墨、刀刃霜雪。
其他文献
常常聽到诸如药物过期、食品过期之类的词,可我觉得情感也是能过期的。药物过期就失效了,食品过期就变质了,情感过期则是变味儿了!  其实这一点儿也不难理解:曾经爱过一个人,那人甚至是你情窦初开时第一个喜欢上的,一直那么默默地恋着,即使后来分开了也不改痴恋的心。为了她你可以抛弃一切,为了她你甚至可以连生命都不要,那时的誓言能填满整个秋天!  曾对着鲜花痴痴地等待,曾靠在石桥边低低地说着那些只有两个人懂得
01  “非得搬走呀?”母亲这样问道,“四年都搬了两次家了,这两个破柜橱子都要散架了。”  “工作需要,还有上级组织的指示,你让我能咋办?!”  “不行咱就不干这工作了,去乡下放牧得了。再不行就回到夏巴嘎图去,那样省心!”  “那哪行呀。”  ……  母亲在外屋里这样生气地埋怨着,父亲在一旁手里不闲地包裹着什么。我的两个姐姐都已经上学去了。  妹妹和我是最自在的,整天都在里屋炕上玩沙嘎(羊拐)。马
【植物篇】·芦花  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事物篇】·苏堤杂花  苏公堤,春时晨光初起,宿雾未散,杂花生树。【天文地理篇】·雨  天气郁蒸。少顷,大风陡起。黑云自西北来,电光四射,雷声隆隆,大雨骤至。未几,雨霁,夕阳返照墙隅,豁然开爽,暑热尽退。【读书篇】·铁杵磨针  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白笑其拙。老妪曰:“功到自
天下牡丹,洛阳姚黄,姚黄之贵,重在其色。  那黄是天然沁出来的一段风流,正如不朽的音乐是从心底发出。那黄浸透了忧郁与明媚,轻亮与厚重,缓缓释放着太平之美,尤其暗处观之,那一团金黄更是端庄无比,光明祥瑞,竟无一物可独自比拟。  先以为是月,清澈的黄,仙气离离。才生得饱满且绿衣紧裹的姚黄骨朵,是“玉钩斜傍画檐生,云匣初开一寸明”。唐代赵嘏涂出的小娇娥,那沉酣之美,正如醇酒尚未启封,静等出尘时刻,勾了多
一  1420年四月初八,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雨笼罩了大明王朝的京城。漆黑的天幕中,一道又一道的闪电在照亮天空的同时,就像鞭子一样,不停地抽打着大地。  就连新落成的紫禁城,天子威仪的最高象征,也只得匍匐在这大自然的莫测之力下,期待雷雨尽快过去。  震耳欲聋的雷声中,一道无情的闪电不偏不倚地击中奉天殿,熊熊的雷火顷刻间燃起,那些花费无数代价才从深山采回的楠木,瞬间成为巨大的火把,又一根接一根地倾颓。原
摘 要:现今,导师制已成为各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文章以实际导师工作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剖析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前期、中期、后期各环节工作,提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可行方法,并为导师自身能力提升指明方向,以期提升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为切实推动导师制良性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导师制;案例分析;方法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9-10 文章编号:
对我来说,旅行途中忽然胃口不好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尽管它很少发生。  一个连看见食物模型都会流口水的姑娘,在过街时看见对面大屏幕里的牛排下锅嗞嗞冒肉汁的画面,走过的女孩身上残留着烧烤的气息,风吹过转角处烤红薯的味道……可是这些忽然都激发不了我任何欲望。  我唯一想吃的东西,居然是泡饭。  泡饭泡饭,不过就是拿水泡剩下来的米饭,讲究一点的在炉子上烧一烧,不讲究的直接用开水泡,谓之“淘饭”,在南京也叫
瑤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李商隐《瑶池》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韩愈《谁氏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孟郊《游子吟》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黄景仁《别老母》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蒋士铨《岁暮到家》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王冕《墨萱图·其一》
我是在金庄的村亭下长起来的。  金庄有两座亭。一个叫金冠亭,随了金庄姓。村人都金冠金冠地叫,外来的人听不懂,以为是在唤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另一个是廊亭,漆红的柱,金黄的顶,是人人熟悉的无名氏。金庄人都叫它亭子,可我更喜欢叫它红亭,唇红齿白,像个美人。红亭和金冠相視而坐,一个在东,一个在西,相望,却不得相依。  红亭无墙无窗,金色的顶像伞,在亭的石凳上撑开,庇佑那些在亭里休息或说笑的人。  当清晨的
传说森林里有条神秘的路名为“句号”,这条道路在很久以前被施了咒语,要是有人在“句号”上跑一圈,就能忘掉他跑时想着的人或事。 没人知道那条道路是怎么样的,如果真的存在, 也许已经被杂草覆盖了吧,路上长出棵大树也不一定, 那就永远没人可以找到了。  忘不掉一个人真的会痛苦得难以自拔,因此每天都有人在寻找这条道路,他们专门成立了小组,每个人分享自己跑过的路线,然后排除。小组的名字没人知道,可能是叫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