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文献中改善失眠中药复方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分析研究

来源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sa1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研究专利文献中改善失眠类中药复方用药规律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检索国家知识产权局、知网等数据库中改善失眠类中药专利复方,运用Python3对其进行用药频次、应用剂型、适宜证型统计及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获取用药规律及核心配伍结构。再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核心配伍结构改善失眠作用机制进行进一步的探索。结果 (1)数据挖掘纳入专利复方1047首,涉及中药852味;频次>100的中药有33味,其中以补虚、安神用药为主;通过用药频次、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综合获得4味药物的核心配伍结构;用药剂型以传统剂型汤剂为主;适宜证型以肝火扰心证、心脾两虚证出现频次最多。(2)核心配伍结构有效活性成分79个,对应靶基因829个,交集靶基因140个;其核心作用靶蛋白有APP、TNF、AKT1、IL6等26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涉及神经系统调节、炎症反应及能量代谢多条信号通路。结论 中药专利复方在改善失眠方面符合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的治疗方法。酸枣仁-远志-茯苓-首乌藤可能通过神经系统调节、炎症反应及能量代谢多条通路发挥改善睡眠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基于中药专利信息促进改善失眠类中药产品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其他文献
《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两部以爱情为主题的经典剧作,两剧在音韵、修辞、体裁和文体风格方面既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有在情节安排、叙事抒情等方面的不同之处。从比较文学视角对比分析《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文学性,不仅对戏剧创作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也能为今后的中西戏剧的对比研究提供新的路径和方法。
目的 分析优化护理咨询应用于特需门诊对工作量、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20年3月至2021年12月特需门诊部就诊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依据常规提供护理服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优化护理咨询)各34例,统计并比较两组预约例数、复诊例数、候诊时间和咨询指导时间等工作量指标;患者满意度;患者对咨询知识的知晓度以及家属主动参加支持等咨询
学位
数据抓取行为是任一主体开展数据活动、实施数据挖掘分析和利用的必要活动之一,是数据采集、传播与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的法律规范在调整数据问题时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和不具针对性,我国对于数据抓取行为的规范太过零散,导致在实践中对于数据抓取行为常常出现无法可依、无从适用、边界不明确、标准不统一、同案不同判的情形。现阶段,我国法律法规对于数据抓取或是数据收集行为的规范主要以“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作
现有多数岩爆指标判据考虑因素较为单一,对一些具体工程岩爆风险存在误判可能,不利于岩爆风险防控。本文在分析现有岩爆指标判据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考虑岩爆发生内、外因素的岩爆等级判别指标,该指标充分考虑了岩爆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即岩爆发生的外在驱动动力即应力条件和岩爆发生的内在条件即岩石固有的储能、耗能特性,弥补了多数岩爆判据只考虑内因或外因中某单一因素的不足,提高了判别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可更好
为探讨小柴胡汤对虎龙杂交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E. fuscoguttatus♀)化学性肝细胞损伤的免疫功能影响,用D-氨基半乳糖(D-GalN, 20 mmol·L-1)和脂多糖(LPS, 1μg·mL-1)作用肝细胞24 h构建虎龙杂交石斑鱼肝细胞损伤模型,用不同质量浓度的小柴胡汤(100、200和400μg·mL-1)对肝细胞进行前处理[D-氨基半乳糖联合
<正>1以“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为例庄小翠如何进行大单元教学?每个大单元一定围绕一个核心主题,而这个主题就是学生在生物学学习中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项目。以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为例,可以联系八年级下册第7单元第3章“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进行学习。
期刊
研究目的:2020年新冠疫情下学生体质健康与2019年相比的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年某大学全体本科生13052人,男8922人,女4130人,2019年全体本科生13081人,其中男8951人,女4130人。采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测试仪器采用同方健康CSTF-8000系列智能无线采集数据系统测试。结果与分析:从2020年某大学本科生各年级《标准》总分与2019
数据爬取的常用技术是网络爬虫技术。身处大数据时代,数据爬取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隐藏着诸多刑事安全风险,包括对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安全、个人信息安全、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版权利益等的不法侵害。面对这些刑事安全风险,数据爬取刑事责任认定存在利益考察难以精准、行为性质难辨、损害结果定位模糊等现实难题。美国完善数据爬取刑事责任认定的立法经验主要是确立场景化模式,并将其应用于《计算机欺诈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