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隐喻对语言输入的影响及其教学作用的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gui198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法隐喻在二语习得中是影响语言输入的重要内在因素。学习者通过接受大量可理解的语言材料习得语言。语法隐喻作用于语言输入,影响学习者对于语言输入材料的理解,进而影响他们的语言学习效果。本文通过介绍语言输入和语法隐喻的基础理论,分析了语法隐喻对语言输入的内在影响,并总结了语法隐喻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旨在帮助学习者获得有效的语言输入,并促进他们的语言学习取得成功。
  关键词: 语法隐喻 语言输入 二语习得
  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获得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是学习语言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用于语言输入的语言材料在语言学习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学习者对于语言材料的理解受到语言材料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语言的有效输入依赖语法隐喻对语言材料的影响。
  1.语法隐喻的基础理论
  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在其1985年出版的著作《功能语法导论》中首次提出了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韩礼德认为语音层、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构成了人类语言的三个层次的符号系统。语法隐喻是用一种语法结构代替另一种语法结构的表达。语法隐喻观点认为,语言的一般描述在语法层面上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一致式(无标记形式);另一种是隐喻式(有标记形式)。一致式即词汇语法层所表达的意义和语义层所表达的意义相一致。以名词表示事件的参与者,以动词表示事件过程的发生,以形容词表达事物具有的特征,以副词或介词表达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及方式等,以连词表达句子的逻辑层面的意义。隐喻式即用名词表达事件过程的发生或用名词表达特点或特征等,使词汇语法层表达的意义和语义层表达的意义不一致,韩礼德把这种变异现象命名为语法隐喻。
  2.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输入
  语言输入是二语习得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语言习得机制在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具体如何作用是一个有争议的议题。有学者认为,语言学习者在12岁之前开始二语学习,学习语言机制就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帮助二语学习者快速、有效地摆脱母语口音的制约,甚至达到目标语本族语者类似的语言水平。但是一旦超过12岁,语言习得机制便不能发挥作用。Kranshen认为只要语言输入材料能被语言学习者理解,就可以激活学习者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通过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即语言输入即使是在最有利于学生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也只能部分激活语言习得机制。大量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因素,这符合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原则。因此根据学生的语言学习水平,选择适当的语言输入材料并讲解材料蕴含的语法隐喻内涵,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是增强输入效果的关键。
  3.语言隐喻对语言输入的作用
  学习者通过获取大量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材料发展语言能力。通常学习者获取材料的途径有两种:听和读。学习者听到的材料往往是教材精选的效果清晰的口语体材料或者日常交际中的口语。由于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力求以最简短的词句表达精准的意思,因此这些材料尽量少地采用含有语法隐喻的句子。在二语习得中,语法隐喻含量较低并且易于被学习者接受的形式是保姆式语言、外国式语言、教师式语言。但是这些语音材料往往被应用在实际交际中,很少以印刷形式展示。学习者在课堂上倾听教师的讲解才是学习者获取材料的主要途径。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听读并行是语言学习者获取语言输入的主要形式。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读”成为他们获取语言材料的主要方式。
  4.语法隐喻对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语言隐喻概念循序渐进地引入课堂,着力于培养学习者的隐喻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创造能力和同义选择能力。
  4.1学习者对语言隐喻的理解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深刻理解隐喻性语言能力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把语法隐喻规则作为抽象的定义传授给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启发他们透过语法规则的表象理解东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既要重视质量又要注意数量,并针对学生的阅读难点进行阅读训练。
  4.2学习者对语言隐喻的理解有助于提高翻译能力
  语法隐喻的基础观点为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译者只有通过深入、细致地理解原文,明确原文作者的语法隐喻才能更忠实地再现原文。目标语本族语使用者通过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和内容实现不同的语言功能。这就要求译者必须具备语法隐喻的能力。当然对于翻译教学来说,语言输入同样重要。虽然能进行翻译的语言学习者的能力一般比较高,已脱离了初级学习者的学习困境,但是依然需要接受大量的语言材料。如在翻译之前应该进行大量的原文阅读,加深对所译文章的语法隐喻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5.結语
  语法隐喻研究为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输入提供了新视角,语法隐喻理论进一步肯定了语言输入对于语言习得的重要性。对于学习者来说,语法隐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具有很高的价值,对语言学习者阅读、写作、翻译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只是单纯地介绍语法隐喻理论,而应该引导学生理解语法隐喻的内涵,通过对语言输入材料结构的理解,提高语言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Goatly,Andrew.Green Grammar and Grammatical Metaphor[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6(25).
  [2]Halliday,M.A.K.Language as a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C].London:Edward and Arnold,1978.
  [3]严世清,董宏乐,吴蔚.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与应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
  [4]朱永生.英语中的语法比喻现象[J].外国语,1994,(1).
其他文献
“作业”是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供学生课外进行的练习,精心设计出好的作业已成为教师备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基于对大量课堂内外的作业进行调查、反思,我认为作业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生活实际等对数学作业设计进行探索,使每一位学生在各自层面上进入“最近发展区”。  现象:学生认为对数学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或反感情绪,并出现抄袭、马虎应付的情况。  反思:学生对作业
我的家乡在江苏南通,这里东临黄海,南倚长江,物阜民丰,有“崇川福地”的美称.在千余年的历史中,南通人民创造并发展了许多名噪四方的民间工艺,如扎染、板鹞、工艺葫芦等.其中
期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体现新的教学思想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被教师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欣喜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常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形。  (一)组织流于形式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有些老师为了追赶潮流,打着合作学习的旗号,重形式而轻内容。课堂上,当教师一发出“讨论”的命令,学生便前后位几个人聚在一起激烈地讨论起来。其实,这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