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d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93~94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活经验
  1.口算。1/5+3/5= 6/7-3/7
  指名回答后追问: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2.涂色表示“1/4+2/4”的计算过程。
  让学生在练习卡上涂色后指名展示和说理。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质疑:为什么1/4的这一块能和2/4的这两块合起来?(1/4和2/4的单位都是相同的一个扇形,单位相同就能相加。)
  3.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为什么可以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就是分数单位相同)
  设计意图:这里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层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知识,激活原有经验,调动迁移能力。先通过口算说理,激活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再借助图示,操作说理,调动数学活动的经验;最后以“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为什么可以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为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探索交流,理解算理,构建算法
  课件出示:用一块布的1/2做电视套,3/8做桌布,一共用了这块布的几分之几?
  1.观察思考,引出课题。
  先让学生阅读题目,观察图片。
  (1)要解决“一共用了这块布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师生交流后板书:1/2+3/8=)
  (2)这个算式与前面学过的分数加法有什么不同?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
  师生交流后引出课题: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板书)
  2.借助直观,揭示“分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的事实。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从图中看,1/2和3/8的单位一样大吗?谁来指一指1/2的单位是哪块长方形?3/8的单位是哪块长方形?这两块长方形一样大吗?不一样大,说明什么?能直接相加吗?
  交流后明确:图中1/2和3/8相加,就是1个大长方形和3个小长方形相加,长方形的大小不一样就是分数单位不一样,所以不能直接相加。
  3.动手操作,尝试计算。
  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那该怎么办呢?你能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吗?请同学们认真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写出来,找不到方法的,可以用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白纸折一折、涂一涂、拼一拼。
  预设1:先通分再计算。
  1/2=4/8 4/8+3/8=7/8
  预设2:用折纸的方法,把1/2的这张纸再平均分成8份,使{变成詈,再把4个1/8和3個1/8拼起来,就得到7个1/8。
  4.展示交流,理解算理,明确算法。
  (1)交流辨析,感悟算理。
  谁来向大家展示和交流你的想法?(让学生上台板演或操作)
  针对方法1追问:通分的目的是什么?不通分行吗?
  针对方法2质疑:为什么要把1/2的这张纸也平均分成8份?分成8份后,原来的1/2变成了几分之几?为什么现在就可以相加了?
  (2)观察比较,明确算法。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同桌交流后指名汇报,教师利用课件再次演示转化过程,引导学生沟通两种方法的联系。
  通过比较,使学生发现两种方法都是用通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归纳概括:通过研究,可以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法?(用通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按同分母分数的加法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5.迁移类推,探索异分母分数的减法计算方法。
  课件:5/6-1/3=
  学会了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计算,会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吗?怎样计算?试一试。
  (1)学生独立计算;
  (2)指名板演,交流算理和算法。
  质疑: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都是用什么方法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交流后教师小结:异分母分数的减法与加法相同,都是先通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按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教师相机完善板书:减法)
  设计意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这一算理,教学特意选取便于学生操作的生活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感知“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的事实,进而掌握用通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方法。
  首先,通过1/2和3/8的图示,发现1/2的单位是一块大长方形,3/8的单位是一块小长方形,所以1块大长方形和3块小长方形就不能相加,进而明确1/2和3/8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接着,让学生带着“如何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问题,探索“1/2+3/8”的计算方法。利用复习环节中激活的经验,学生一定能想到通分的方法,因此,教学预设了直接通分和操作通分的方法。针对两种通分的方法,教师抓住关键性问题进行追问和质疑,使学生在辨析中明白不管是直接通分还是操作通分,都是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再按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学会了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计算,借助知识迁移的规律,便能水到渠成地类推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计算方法。
  三、学以致用,巩固算法
  1.把异分母分数的算式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算式。
  指名交流,说明:怎样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2.不计算。观察下面的计算对吗?为什么?
  7/10-3/5=4/5 ( ) 1/2+2/7=9/14( )
  独立判断后指名交流,说明:错在哪里?应该怎样计算?
  设计意图:有效的练习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的必要手段。因此,练习围绕教学重难点分层设计,第1题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把异分母分数的算式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算式,专门检查通分的方法;第2题,通过错例辨析,进一步加深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
  四、总结反思,提炼算法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与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有什么不同?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通过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转化
  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梳理知识,不仅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而且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其他文献
教材简析:  《鲁滨孙漂流记》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英国作家笛福写的同名长篇小说。本课是该书的缩写,主要讲述了鲁滨孙因乘船遭遇风暴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八年,最后回到英国。课文按照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讲述了鲁滨孙“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的这些故事情节,处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智
先证者(Ⅲ7) 男,72岁.32岁时发现双下肢小腿肌肉萎缩,足弓增高,并双手大鱼际肌、骨间肌萎缩,于劳累或激动时偶有书写震颤, 数10年来病情稳定.20年前诊断为"腓骨肌萎缩症".55岁后双下肢肌力有所减退,60岁后行走明显缓慢,68岁后无法站稳,70岁后行走也不稳,书写、持筷均感困难,但无大小便障碍。
人的交际能力,与其生活阅历、知识素养、个性品质等因素密切相关,而言语智慧,则在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运用课文中人物的言语智慧,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一、幽默语言愉悦人  《杨氏之子》(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主要写九岁的杨氏之子在用水果招待客人时,客人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他听出了客人的言外之意,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巧妙地回应了对方。一个“聪慧”的男孩形象跃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