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铁矿石定价机制上,力拓不顾中国传统长协客户的集体反对,选择了短期定价模式。
铁矿石定价机制,正在一派乱象中迈入阵痛的变更期。目前,国际三大矿山已就铁矿石定价“长协改短约”形成统一战线。铁矿石定价机制的变迁,吸引了诸多的投机者,全球主要金融机构、第三方网站等,都在积极建设各自的“指数”。
力拓等之间的合谋,意味着铁矿石谈判名存实亡。正如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所说:“目前的谈判形势是,三大矿山利用对市场的垄断权,强迫钢厂接受这个价格,如果不接受,就对钢厂实行制裁。这是名副其实的垄断。”
重组中国业务
力拓案后,力拓在中国的销售网络遭受重创,这对一家矿业公司来说,意味着面临客户流失的威胁,为此力拓被迫“重组”中国市场的销售业务。今年2月5日,力拓宣布任命鲍谊安(Lan Bauert)为新任力拓中国区总裁。力拓首席执行官艾博年(Tom Albanese)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力拓设此职位,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公司与中国的长期合作关系。
鲍谊安此前曾担任力拓集团的铁矿石市场及销售总裁。某央企矿业负责人称,鲍谊安对力拓的铁矿石业务了如指掌,鲍谊安的上任释放出两个信号,一是力拓最重要的销售市场情况危急,二是力拓已着手修复在华业务。
据悉,力拓北京、上海、广州三个代表处的团队已重新分配人员并划分职责;此次重组的主要客户对象是中小钢厂和现货客户,力拓与大型国有钢厂的长协关系受到的影响有限。
力拓近两年加大了与贸易商、中小钢厂的业务合作,2008年开始,力拓的长协客户门槛降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点,现货销售量则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点。
“我们与力拓之前的一些意向合同已被更改,要重新签。”河北一家民营钢厂的铁矿石采购人员说。
与此同时,力拓暂停了大多数涉案钢企的合作业务。知情人士表示,力拓已与涉案客户进行沟通,并要求重新审查双方的业务关系;但这并不意味力拓将放弃这些客户,而是“重新签合同,按新规定进行业务往来”。
力拓方面表示,公司正处在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现在,力拓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中国经济。力拓财报显示,力拓65%的净利润来自铁矿石销售,其中超过一半销往中国。力拓正在集中精力、有计划地修复在中国市场的信誉。
参与短期定价
4 月9日,力拓公司发布声明称,正在与客户协商铁矿石的季度定价方案。至此,国际三大矿山已就铁矿石定价“长协改短约”形成统一战线。
力拓铁矿石部门首席执行官沃尔什在声明中表示,力拓的这一立场反映了铁矿石市场正在脱离年度基准定价体系的结构性转变。他表示,年度基准定价体系只有在反映市场基本面时才能起效,否则就需要改变。
在力拓之前,必和必拓3月底宣布,已经同一批“相当数量”的亚洲客户签订铁矿石销售合同。这些合同将摆脱之前的年度定价机制,而改为基于到岸价的短期协议。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也宣布,已经与全球97%的客户达成季度合同以取代之前的年度合同。力拓的最终加入,标志着铁矿石定价“长协改短约”已是大势所趋。
在铁矿石定价机制上,力拓不顾中国传统长协客户的集体反对,比原计划更早一步选择了短期定价模式。目前,力拓已决定今后只与客户签署3个月以内的短期铁矿石供应合同,同时铁矿石价格谈判也将在此基础上进行。在此之前,该公司与主要顾客签署的合同通常都是一年。
知情人士分析,力拓选择与客户签订短期供应合同,除了铁矿石市场变化因素,也是其重新审查业务体系的部分结果。力拓认为,“选择短期合同,可以使价格更加透明并赶上市场变化,钢厂利用年度定价机制套利的空间会更小。”
霸道做法直逼中国
4月19日,品位66%的巴西粉矿报价飙升至1450元/吨,澳大利亚62%块矿为1340元/吨,59%粉矿则为1210元/吨。
产能开足,产量上升,价格飙涨,矿商的美好时代再次来临。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在已不存在铁矿石价格谈判,矿商单方面制定价格,客户只能接受,否则矿商便会切断供应。这意味着,资源垄断化、定价金融化,正步步紧逼中国钢铁业,进口原材料对我国带来的输入型通胀风险,也正在累积。
很显然,对于久拖未决的铁矿石谈判,三大矿山再次发起新一轮逼宫。“三大矿山凭借垄断地位,向中国钢厂提出不合理的过分要求,定下的价格必须接受,否则停止供矿。”中国钢铁工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指责矿山的霸道做法。
针对目前三大铁矿石生产商趋于达成季度定价机制,商务部的反垄断局正在研究对其进行反垄断调查。
面对国际矿商“疯狂”的提价要求,中钢协会长、武钢集团总经理邓崎琳指出了钢企两条可选的道路:一是减产,减少矿石购买;二是接受不合理的高价矿石,导致钢铁工业大面积亏损,把钢企逼到无路可退的境地。这对于习惯了铁矿石按年定价的中国钢厂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长协机制行将崩溃,国际铁矿石市场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这是一个全新的游戏规则。而中国钢铁业,尚未对此做好准备。
中方认为,铁矿石长期协议有平稳市场和控制成本的作用,铁矿石供应机制应以长期协议为基础,结合新情况做适度调整,维持各方利益平衡,希望三大矿山把短期因素和其长远利益相结合。
此前,中方谈判代表宝钢的相关负责人曾反复强调,面对铁矿石价格上涨以及中方在谈判中的话语权等问题,应以“客观的态度”来看待,不能期望“以战术来解决战略问题”。比如,中国钢铁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整合;优化铁矿石等资源的需求结构;确立资源掌控的战略方向。
三大矿山的行为也引起了欧洲钢铁产业联盟的不满。其再次敦促欧盟监管者防止铁矿石市场不公平竞争和过度定价,称这将不利于欧洲经济复苏。欧洲钢铁产业联盟称,三大巨头控制的市场占全球市场3/4左右,导致定价力量失衡以及船运铁矿石市场高度集中。
4月15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目前商务部反垄断局正在研究三大矿商的反垄断问题。中钢协也将主要精力放在整顿国内铁矿石进口秩序上,并建议商务部调查三大矿商的垄断行为;号召国内钢厂及贸易商减少或不进口品位低于60%的铁矿石;两个月内不向三大矿商进货。
而中国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却认为“这一政策将导致60%以上品位矿疯涨,这个政策是不科学的。”
由此可见,在“后长协”时代,中国钢铁业还有很多的“战略问题”亟待解决。
铁矿石定价机制,正在一派乱象中迈入阵痛的变更期。目前,国际三大矿山已就铁矿石定价“长协改短约”形成统一战线。铁矿石定价机制的变迁,吸引了诸多的投机者,全球主要金融机构、第三方网站等,都在积极建设各自的“指数”。
力拓等之间的合谋,意味着铁矿石谈判名存实亡。正如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所说:“目前的谈判形势是,三大矿山利用对市场的垄断权,强迫钢厂接受这个价格,如果不接受,就对钢厂实行制裁。这是名副其实的垄断。”
重组中国业务
力拓案后,力拓在中国的销售网络遭受重创,这对一家矿业公司来说,意味着面临客户流失的威胁,为此力拓被迫“重组”中国市场的销售业务。今年2月5日,力拓宣布任命鲍谊安(Lan Bauert)为新任力拓中国区总裁。力拓首席执行官艾博年(Tom Albanese)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力拓设此职位,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公司与中国的长期合作关系。
鲍谊安此前曾担任力拓集团的铁矿石市场及销售总裁。某央企矿业负责人称,鲍谊安对力拓的铁矿石业务了如指掌,鲍谊安的上任释放出两个信号,一是力拓最重要的销售市场情况危急,二是力拓已着手修复在华业务。
据悉,力拓北京、上海、广州三个代表处的团队已重新分配人员并划分职责;此次重组的主要客户对象是中小钢厂和现货客户,力拓与大型国有钢厂的长协关系受到的影响有限。
力拓近两年加大了与贸易商、中小钢厂的业务合作,2008年开始,力拓的长协客户门槛降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点,现货销售量则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点。
“我们与力拓之前的一些意向合同已被更改,要重新签。”河北一家民营钢厂的铁矿石采购人员说。
与此同时,力拓暂停了大多数涉案钢企的合作业务。知情人士表示,力拓已与涉案客户进行沟通,并要求重新审查双方的业务关系;但这并不意味力拓将放弃这些客户,而是“重新签合同,按新规定进行业务往来”。
力拓方面表示,公司正处在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现在,力拓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中国经济。力拓财报显示,力拓65%的净利润来自铁矿石销售,其中超过一半销往中国。力拓正在集中精力、有计划地修复在中国市场的信誉。
参与短期定价
4 月9日,力拓公司发布声明称,正在与客户协商铁矿石的季度定价方案。至此,国际三大矿山已就铁矿石定价“长协改短约”形成统一战线。
力拓铁矿石部门首席执行官沃尔什在声明中表示,力拓的这一立场反映了铁矿石市场正在脱离年度基准定价体系的结构性转变。他表示,年度基准定价体系只有在反映市场基本面时才能起效,否则就需要改变。
在力拓之前,必和必拓3月底宣布,已经同一批“相当数量”的亚洲客户签订铁矿石销售合同。这些合同将摆脱之前的年度定价机制,而改为基于到岸价的短期协议。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也宣布,已经与全球97%的客户达成季度合同以取代之前的年度合同。力拓的最终加入,标志着铁矿石定价“长协改短约”已是大势所趋。
在铁矿石定价机制上,力拓不顾中国传统长协客户的集体反对,比原计划更早一步选择了短期定价模式。目前,力拓已决定今后只与客户签署3个月以内的短期铁矿石供应合同,同时铁矿石价格谈判也将在此基础上进行。在此之前,该公司与主要顾客签署的合同通常都是一年。
知情人士分析,力拓选择与客户签订短期供应合同,除了铁矿石市场变化因素,也是其重新审查业务体系的部分结果。力拓认为,“选择短期合同,可以使价格更加透明并赶上市场变化,钢厂利用年度定价机制套利的空间会更小。”
霸道做法直逼中国
4月19日,品位66%的巴西粉矿报价飙升至1450元/吨,澳大利亚62%块矿为1340元/吨,59%粉矿则为1210元/吨。
产能开足,产量上升,价格飙涨,矿商的美好时代再次来临。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在已不存在铁矿石价格谈判,矿商单方面制定价格,客户只能接受,否则矿商便会切断供应。这意味着,资源垄断化、定价金融化,正步步紧逼中国钢铁业,进口原材料对我国带来的输入型通胀风险,也正在累积。
很显然,对于久拖未决的铁矿石谈判,三大矿山再次发起新一轮逼宫。“三大矿山凭借垄断地位,向中国钢厂提出不合理的过分要求,定下的价格必须接受,否则停止供矿。”中国钢铁工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指责矿山的霸道做法。
针对目前三大铁矿石生产商趋于达成季度定价机制,商务部的反垄断局正在研究对其进行反垄断调查。
面对国际矿商“疯狂”的提价要求,中钢协会长、武钢集团总经理邓崎琳指出了钢企两条可选的道路:一是减产,减少矿石购买;二是接受不合理的高价矿石,导致钢铁工业大面积亏损,把钢企逼到无路可退的境地。这对于习惯了铁矿石按年定价的中国钢厂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长协机制行将崩溃,国际铁矿石市场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这是一个全新的游戏规则。而中国钢铁业,尚未对此做好准备。
中方认为,铁矿石长期协议有平稳市场和控制成本的作用,铁矿石供应机制应以长期协议为基础,结合新情况做适度调整,维持各方利益平衡,希望三大矿山把短期因素和其长远利益相结合。
此前,中方谈判代表宝钢的相关负责人曾反复强调,面对铁矿石价格上涨以及中方在谈判中的话语权等问题,应以“客观的态度”来看待,不能期望“以战术来解决战略问题”。比如,中国钢铁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整合;优化铁矿石等资源的需求结构;确立资源掌控的战略方向。
三大矿山的行为也引起了欧洲钢铁产业联盟的不满。其再次敦促欧盟监管者防止铁矿石市场不公平竞争和过度定价,称这将不利于欧洲经济复苏。欧洲钢铁产业联盟称,三大巨头控制的市场占全球市场3/4左右,导致定价力量失衡以及船运铁矿石市场高度集中。
4月15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目前商务部反垄断局正在研究三大矿商的反垄断问题。中钢协也将主要精力放在整顿国内铁矿石进口秩序上,并建议商务部调查三大矿商的垄断行为;号召国内钢厂及贸易商减少或不进口品位低于60%的铁矿石;两个月内不向三大矿商进货。
而中国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却认为“这一政策将导致60%以上品位矿疯涨,这个政策是不科学的。”
由此可见,在“后长协”时代,中国钢铁业还有很多的“战略问题”亟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