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答卷

来源 :档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rish_z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十年风风雨雨,冲锋的号角,吹遍了中华大地;
  几十年不忘初心,奋斗的足迹,印刻在字里行间。
  “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温暖的词句,在历史的星空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绘就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动人画卷。让我们用镜头定格精彩,用档案见证时代。
  为全面深入宣传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10月17日,在全國第7个扶贫日来临之际,由河北省档案馆、河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主办,河北省摄影家协会、河北博物院、河北省图书馆等单位协办,河北画报社承办的“燕赵答卷——河北省脱贫攻坚成果展”在河北博物院开展,这是河北档案人在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献上的一部精品力作。
  档案见证,燕赵儿女书写恢弘答卷
  开展当天,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聂瑞平、河北省政府副省长时清霜、河北省政协副主席曹素华等领导同志前来观展,他们仔细地观看展览,并不时地询问交流有关情况。观展结束后,省领导充分肯定了档案在记录我省决战脱贫攻坚工作中所发挥的历史价值和重要作用,并要求档案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各区县扶贫档案的接收整理工作,把这段厚重的国家历史记录好、保存好、使用好。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将解决贫困人口问题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创造了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的奇迹!河北省是贫困县数量较多的省份之一,脱贫攻坚任务繁重。全省有着62个贫困县,774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坚决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超常举措扎扎实实推进,带领7500万燕赵儿女攻克千载难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到2019年底,全省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历史上首次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底的9.8%下降到0.07%。今年6月底,全省剩余3.4万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条件。2018年、2019年,我省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和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考核中均进入“好”的等次。
  这次展览有500余件档案、图片、相关扶贫脱贫实物和短视频集中亮相,共分为扶贫历程、累累硕果、黄土成金、头雁之歌、精彩回放五大部分,其中扶贫历程,通过档案图片展示了我省开展开发式扶贫以来所经历的体制改革推动扶贫、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扶贫攻坚、巩固提高、连片开发与精准扶贫共同推进五个历史阶段;累累硕果,记录了我省11个地级市及雄安新区、定州、辛集在内的14个地区脱贫摘帽县、脱贫出列村和脱贫人口详实的数据;黄土成金,集中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我省阜平县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和张北县德胜村脱贫攻坚的做法和巨大变化;头雁之歌,展示了基层优秀扶贫干部和脱贫攻坚先进典型,正是在这些“领头雁”的带动下,全省取得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性胜利;精彩回放,以找准“好路子”鼓起“钱袋子”、 聚焦“三保障”唱好“民生曲”、 打好“组合拳”攻克“坚中坚”、 激发“新能量”点亮“幸福村”、 筑起“截流坝”织牢“防贫网”五个专题,重点展示了我省扎扎实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具体举措。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一代又一代的燕赵儿女带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带着神圣的职责,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信念,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以“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无畏精神,向贫困宣战,一往无前,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这是中国历史的珍贵记录,也是燕赵儿女书写的恢弘答卷。
  精心布局,档案人彰显初心使命
  档案工作者不仅是浩瀚档案的守护者,还是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弘扬时代主旋律、讲好中国故事的参与者、见证者和推动者,肩负着“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神圣使命。今年是我国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为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存凭、留史、资政、育人”的作用,助力我省决战脱贫攻坚工作,年初省档案馆就开始谋划、精心部署举办脱贫攻坚成果展,并将办展列入了省档案馆重点工作内容。本着“高起点、高标准、出精品、见成效”的原则,省档案馆主动出击,派出人员深入有关市县和扶贫村,征集了大量的扶贫档案,同时积极与省扶贫办等部门协调沟通,加强合作,成立了脱贫攻坚成果展工作领导小组及筹备组,制定了具体方案,明确了分工。在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的情况下,为打好这场攻坚战,省档案馆馆长吕素维亲自挂帅,多次督导。李宁波副馆长具体负责,省馆抽调骨干人员,挂图作战、全力推进。吕素维馆长多次提出要求:要把这次展览当做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把好“政治关”“史实关”“文字关”,加强同志间、部门间的团结合作,协同作战,提供好讲解服务,做好展览宣传,把这次展览打造成体现档案馆品牌的展览,办成体现档案价值、体现档案人形象素质的展览。李宁波副馆长对展览制作、展厅设计方案等系列相关工作严格把关,对展览大纲、解说词、档案资料筛选等环节,与相关单位、人员反复进行协商、研讨和修改。刘学圃 、李会生等省馆领导配合车辆、人员调动,做好后勤保障。展览前一天,吕素维馆长、李宁波副馆长到展览现场指导,对解说、布展等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确保展览达到最佳效果。
  展览筹备过程中,馆领导身先士卒,年轻力量永挑重担,同志们加班加点,舍小家顾大家,发扬燕赵儿女脱贫攻坚的奋斗精神,以新时代档案人的责任和担当,为我省决战脱贫攻坚,交上了一份档案人的答卷。
  这是一次档案人初心的检验,也是一次档案人使命的践行。
  精彩绽放,精品成果展示精神力量
  历史留痕,档案有声。展览一经推出,社会反响强烈,受到了社会大众及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中国档案报、新华社河北分社、河北新闻网、凤凰网、长城网、河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相继对展览进行了报道,开展仅一周的时间,参观人数近万人,每天预约观展的团体不断,参观的人员络绎不绝,观众感慨留言纷呈。   笔者来到展览现场,看到人流涌动,闪光灯不断闪烁。
  “请大家随我一起进入中岛台上的展柜区”,展览现场省档案馆讲解员动情地讲解着:“这份文件是河北省人大法工委和省扶贫办共同颁布的《河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这份條例的颁布,标志着我省扶贫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轨道。这两个展柜展示的是村一级的扶贫档案,有驻村工作队的《驻村日志》《扶贫手册》《分户档案》以及拟退出贫困村名单。”“总书记多次强调‘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大家看到的这些老照片,有的是在兴修水利,有的是劳作间隙在低头吃饭...,这些老照片生动反映了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一个个场景。”观众们随着讲解员的讲解驻足仔细观看,睹物思情,重温着这段穿越历史时空的壮观岁月。
  展板上被称为“太行山上新愚公”的李保国、带领乡亲们在盐碱地上开拓致富的张巍婷、被乡亲们称为“李扶贫”的李双星等一个个扶贫路上的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醒目鲜活,吸引着观众敬佩的目光,展板上一位脱贫老人主动退贫的申请书及充满幸福感的笑脸,时时感染着每一位观众。
  一位专程从外地赶来观看展览的观众说,他是阜平县的农民,看到这些熟悉的画面,联想到自己家乡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十年来,亲眼目睹了家乡大力发展种养殖业,乡村面貌变了,农民的钱包鼓了,住房条件改善了,脸上的笑容多了,家乡人民无时不在感受着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贴心和温暖。
  河北省公安厅高速交警总队驻张家口市阳原县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郭子纯兴致勃勃地来到展厅,观看了近2个小时,他深有感触地说道:这个展览办得太好了!让人看到了(下转24页)(上接15页)全省脱贫攻坚成绩很震撼、很中国、很河北。通过历史档案展示了“扶贫历程”到“累累硕果”“黄土成金”脱贫攻坚的做法和巨大变化。“头雁之歌”展区,更使我感慨万千,感谢组织给予我在扶贫一线为人民服务的平台和人生难忘的历练经历,我会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着对困难群众深厚感情干好后续工作。
  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作为党日主题活动组织集体前来参观展览,他们被一张张燕赵儿女战天斗地的生动画面感动着,并在展板前合影留念,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河北人民脱贫攻坚的伟大精神!
  “河北加油!”“脱贫致富路,人民笑开颜。”“扶贫点亮心灯,致富温润人生”“脱贫攻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坚决打赢决战脱贫,向党和人民交一份优秀的答卷”……这些发自观众肺腑的美好心声和豪言壮语,让我们再次感受到脱贫攻坚战显示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人民的幸福。
  一份份珍贵的档案、一张张历史的图片,一份份翔实的数据,一件件珍藏的实物,都印证着40多年来燕赵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决战脱贫攻坚走过的艰辛历程及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为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而不息砥砺奋斗的壮丽画卷,讴歌了河北人民脱贫攻坚战中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力量,激发着全省人民众志成城、奋勇前进的团结力量,寄托了中华民族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新梦想。
  这是中国精神的魅力展示,也是河北档案品牌的精彩绽放。
  作者单位:河北省档案馆
其他文献
返校复学的第一天,我吃过早餐准备上学,一看背包不知啥时候被塞得鼓鼓的,比平时重了很多,拉开链子一看:口罩一包、装满水的大水瓶、消毒湿巾一包、免洗洗手液一瓶,还有面包和苹果。我哭笑不得:“爸妈,我的书都放不进去了。”妈妈马上接话:“今天我们送你上学。”就这样,我背著沉重的书包出发了。  指导老师 易晓军  猪豆豆点评:非常时期,背包除了塞满防护物品,还塞满了父母的关怀和爱啊。
阳光细细地穿过云层,留下支离破碎的暖黄色印记,在这样的午后,我迷恋地呼吸着自然的香气,享受着柔软的清风眷顾我的发梢,品读着这一本《亲爱的陌生人》。  故事发生在一个平凡的小城市,女主人公的名字叫做叶今一。  葉今一从出生起就过着被宠爱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她突然收到一个对她来说的“噩耗”——她要有小妹妹了。生活开始悄然变成她害怕的模样:奶奶变得更加拘谨,什么都不让做,就怕伤害到小宝宝;来访的客人总是
我走是为了走  为了让自己保持走着  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标  我不再相信目标。  我走是为了回来  于是,我其实是在走圈子。  我相信圈子  相信循环。  而在我回来的时候  我仍是同一个人。  总的来说,我为作为我自己而高兴。  我并不曾一直是我自己  但现在习惯了作为我自己  不愿意去作为另一个人。  而这是我本来所不愿错过的事情。  我所认识的人们。  哪怕我只是他们中的一个  我就不会像现
每天放学4点45分,如倬尔所说在操场上奔跑。雪曼说今天一圈,明天两圈。噢,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我只想今天10米,明天20米,后天休息。事实上第一天我们就很血气方刚地跑了300米,第二天400米,第三天 450米。跑完之后,我对妹妹说我们跑了很久很久,直到一圈半时,才觉得有些累了,停了下来。我感觉像是在说我们跑了10圈都觉得没什么,直到100圈时才感到累停了下来。  操场上的所有人都逆时针跑,我一
有的人生来就有意思,例如柳奕帆。  同样一件事,在别人看来平淡无奇,却能被他描述得生动有趣。凡事有了他的参与,也都变得另有情味了。  至今仍记得初一上学期期末的生物复习课。生物书上有个经典的实验,是探究“草履虫的应激性”。实验中,两个玻璃片上各放若干条草履虫,其中一个玻璃片右边放一粒盐,另一个右边滴一滴肉汁,控制其他变量一致。实验的结果是,草履虫聪明地避开盐,而向肉汁靠近。時任柳奕帆同桌的,是黄奕
你们这样闹,差点把屋顶掀翻了,可是突然一下,教室安静了,发生了什么事儿?  光荣牺牲的蚊子 广州市番禺区洛溪新城中学初二级 陈科仰  自习课铃响了,我们班仍像课间一样热闹。这时,文静而又有威慑力的学霸用书猛地一拍桌子,“啪”一声让全班一下子安静下来。静默片刻,学霸旁一位同学小小声说:“她只是用书打死一只蚊子而已。”正好老师走进教室,满意地点头说:“不错!今天真自觉!”我们笑而不语,默默感谢那只光荣
我喜欢晚上去操场看星星,年少无知不知道星星如何发光,常抓着父亲的手指着那夜空中的星星,永远问同一个问题。父亲总是一脸高深莫测:“它自己发光的呀。”我又愣看着星星发呆。父亲又说:“其实每颗星星上都住着一个人,里面的人为了学业、事业在奋斗,越努力的,星星会越亮。”嗨,父亲又骗小孩啦!  豬豆豆点评:哈哈,家长就是爱说这样的土味励志话。  指导老师 严达鹏
似乎现在太多的人,都在寻找着一扇扇的门。无论什么事,他们都会扑入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以期找出一个可以为他们打开那扇门的人。  大学毕业那年,许多同学早早地回家,四处钻营,想找到一份好工作。我有一个老乡,虽然他家里有些门路,给他安排了很好的工作,可他并没有回去。那时太多的同学找工作四处碰壁,常常感叹就是因为没有关系找到可以进去的门,才会在一堵堵墙上撞得头破血流。  离校后,这个老乡只身去了一个南方大
窗前,阳光很暖,天空很高,泛着白色的光。农历十一月,冬至将至。阳光穿过屋子前面的转角,细细地给树叶铺上一层薄薄的光泽,我望着这光影,恍惚如同回到故乡有着斑驳墙壁的小巷,墙缝里坚韧无比的杂草,人家楼顶栏杆上蔓延的牵牛花,石板路下高大的龙眼树,在那些浮现在脑海里的往事中间慢慢走着,细闻之下,竟有年味儿了。  陈志岁的《载敬堂集》载:“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冬至是小年,我的故乡家家户户都用这一天来庆
科普作品以科学性、思想性、通俗性、艺术性和知识性见长。科学性是生命。通俗性、艺术性是科学普及的手段,用明白晓畅的文字介绍科技知识,使之生动、易懂,尽显科普作品特有的魅力并传之久远。知识性是其目的,让读者有所知有所思。从事科普创作,作者必须具备广博而精深的知识,还必须具备自如驾驭语言的能力。  本单元所选作品的作者不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他们在文学上也有相当的造诣。读了他们的文章,你一定会为他们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