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滩上,每株花草都通人性(外一首)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kw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滩上,每株花草都通人性
  如果你不相信
  完全可以到河滩上看一看
  即使它们现在枯萎了
  花草的姿势都会让你动容
  它们顺着河流的方向
  或者朝拜着河流的远方
  当然,多数还是向往着河对岸的
  也有不少倒向了田野和村庄
  其实,花草们活着的时候
  会开花的,都使劲开花
  能展叶的,尽情伸展
  从不管人們喜欢还是不喜欢
  别看河水一年不比一年
  河滩上的花草却一点也不马虎
  它们让河水不感到孤独的同时
  也让人少了些许长吁短叹
  向日葵
  向日葵说开就开了
  不能说故乡有花花心
  所有的果实都是从花儿开始
  无论如何,程序不能紊乱
  就像村子的上空
  每一天都要升起炊烟
  否则,即使多么富有
  也让人觉得失落
  而且感觉不到温暖
  向日葵,就这么淡定
  总把最美的一面冲向太阳
  站在地边儿,突然发现
  自己是向日葵的粉丝
  向日葵更是太阳的粉丝
其他文献
它不粗不细,不高不矮,二十年来依旧  我们爬上去摘红枣,红枣摘光了  我们爬上去捣鸟窝,鸟窝捣空了  我们爬上去挑夕阳,夕阳越升越高  我们抱着它去亲  风不让我们抱得太紧,时间拽走了我们  老屋被推倒的时候  二哥打来电话说  那棵老树也跟着走了  它在远处的山头上立成了一株孤影  淮河  我常坐在岸边的石凳上  夕阳就在我对面  仿佛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  一点点从我眼前抽离了光芒  每隔几分钟
回归常识——诗歌面对灾难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我们回归常识,尽管我们有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宗教和不同的民族传统,但席卷全球的病毒让我们回归常识。正如本年度上海金玉兰花奖获得者塞尔维亚诗人德拉甘·德拉戈洛维奇的新作《我该怎么想》写道:“因为我们只有一所房子,一个地球/全都笼罩在新冠病毒的阴影里/它从天而降/从可见和不可见的四面八方/但——这是我们的唯一世界。”诗人们丢掉所有的技巧,他们的天赋让他们
对中学生来说,诗歌内容深奥,难以深入体验,小说篇幅过长,难以正确把握,而散文则是介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形式,它既有诗歌的意境美,又具有小说多样的表现形式。因此,散文最适合学生阅读,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那么,如何进行散文教学并使散文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呢?    一、以“读”带动感性阅读    所谓感性阅
刘伯温墓  我相信前世一定来过  与你失之交臂  现在,我们带着酒,带着诗  近在咫尺。只是望了一眼  隔着一品字山丘,隔着九支  小山脉,隔着石圃山  并高于山  作为一个外乡人  见到你的一刹那,有些悸动  乱世的开国元勋  元明鼎革之际的新文风  直到今日,还归隐在石圃山  无论我如何靠近,我们之间  隔着一壶酒和几个朝代  你有红色的正气  我们也有  刘英日夜与你  遥遥相望  那模糊的
1   一個幽灵飞了   你永远别想“飞”   一个幽灵飞了   树叶苍白,两肺沦陷   一个幽灵飞了   万物艰于呼吸,大地失血   2   一个幽灵的飞   是一种看不见飞的飞   它不发烧,无明显症状,看不见   它可以在人体中找平衡   在平衡中自我复制   它伪阴性潜伏   它耐寒冷   它可以制造更多的蛋白酶和转化酶   它攻陷一切,无抗体……   它拿走人的生命   它多头   它诡
雨水节气  争奇斗艳,春季  先桃柳  雨水节气,是带了礼物来的  雨点叮咚叮咚落到屋檐  一批新的宝宝  探出头来,枝头绿了  倔强的小草们从缝隙间  冒出尖尖的脑袋  鸭子成群在水面划行  无忧无虑地欢乐着  另类家禽好羡慕呀  在屋后喧闹  倍感亲切  声声清脆的啼鸣  屋前的时光温暖过我  坐在大树下乘凉  心里毫无杂念  一栋栋木屋守望嫁出去的女儿  一个个故事  产生过,随后也会有  
越过阴柔,  绕过粉黛,  有个女孩叫郭赛。    高挑姣好,  慧中秀外,  这位女生是郭赛。  郭赛啊,郭赛!    拼搏书山,苦渡题海,  应试难夺诗之爱;  郭赛啊,郭赛!  穿过黑色,走过无奈,  心中犹有缪斯在。    编辑案头,浪卷潮来,  有一朵雪浪花,长开不败,  那就是郭赛;  白桦林里,莺飞草长,  有一株可造材,挺秀天外,  那就是郭赛。    站,就站在巨人肩上,  潜,
读闫今的诗作,我首先惊叹于这位年轻的写作者,在经验、感觉和想象层面的独特性与言说的自由。她的诗极具个人意识,在“经验”之层面很有现代性。她的感觉与语言之间,似乎缺乏现代汉语的某些成规或约定,感觉直接呈现为“象”(似乎不是可以去捉摸的“意象”,也许“语象”更准确),无任何过渡,让人突兀又让人惊喜。比如《栖乌》:“午夜钟声仅用于‘当一一’敲击我的脑壳。散去/猛虎若干。不能完全,高温和两具高温,像浮云般
艾草在南菜园子的篱笆外面  在忘忧草的地界边上  长着香椿,因为它们是野生的  鞋子上就要沾着露水  你随着,这一路走来  脚底下就快要一滑一滑的  “嘎吱,嘎吱吱”  会在心里来回  盘旋的响,北风吹向北方  蒸汽机上驮来的人  刚刚熄灭黄昏,又燃起  大块大块的影子  除去难得的那个春日  下午,一些缭绕  的烟,那短暂的光线  像是一路去往叢山深处的  溪河,单向度的鱼群  追溯它,如薄雾之
之一  从梦里被驱除出境,不得不走在  道路上。早晨你撒出去网,  收获我身体里的悬崖。码头上繁忙,  到处搬运自己身体,白雪皑皑。  云山雾罩。呼吸两场雾霾。  从脸盆里无数次听到——翻滚的海浪。  撒出去身体,收获无数张网。  黑果实低垂着,从世界这棵树上无法采摘。  远景中你张开双手,徒劳地触摸  这头大象。我们瞎了,  身体照出自己迷失的面孔。破碎而闪烁的自我。  一直溺水、呛水,沙滩上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