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信息技术迅速普及的今天,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和学校校园网络的开通,使以多媒体电脑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农村教育成为可能,也决定了现代信息教育与新课程地理教学整合的发展趋势。结合教学实践,初步探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新课程地理学科整合的方法与实施途径。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地理教学
在新课程地理课堂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符合新的课程理念。内丘县第二中学在运用信息技术方面的条件比较成熟,投资170多万,每间教室都有配备多媒体,每个班都有专职多媒体管理员,这为信息技术的普及提供了硬件条件,同时也激发教师使用多媒体的热情,除了自己制作教学课件以外,还积极到网上搜索与积累优秀课件。多媒体课件在新课程地理教学上的运用更显优势。
在课标要求背景下,各种课程资源怎么整合?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怎样将传统教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真正体现多媒体对新课程地理教学的影响?通过近几年新课程教学实践,笔者谈谈信息技术新课程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1 新课程地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
因素
1.1 新课程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着信息技术的应用
新课程地理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的信息世界,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创造并遗留下来的各种信息的沉积。通常对新课程地理的了解主要依赖于各个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各种资料,但其庞杂繁多,数不胜数。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巨大的信息存储能力,方便快捷的文件检索功能,使广大师生拥有浩如烟海的新课程地理资料,并使快速查询资料成为可能。
1.2 新课标的实施赋予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新的内容
新课标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新课程地理学习如何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呢?其核心是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变教师教学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过程。
1.3 新课程地理教学同样担负着新的教育使命
信息社会,知识以惊人的速度在不断更新,很多知识在人们尚未认识清楚的时候,已经被新的知識所取代。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以应用新课程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为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对材料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对于Internet网络提供的各种信息,应该具备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进行选择、判断的能力。
2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新课程整合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力求把新课程地理教学同多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寻求初中新课程地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途径。
在讲“黄河”这一节内容的过程中,笔者尝试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首先采用黄河的泛滥成灾的图片进行导入,强调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同时又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因此,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治理与开发黄河。其次演示一张空白的中国地图,然后从黄河的发源地开始演示,一直到入海口,形成一个巨大的“几”字。并依次引出下列问题:
1)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 500多千米,“几”字形。
3)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9个省区。
4)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个河段。
最后让学生讨论危害与利用开发。
3 新课程地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优势
1)新课程地理教学板书、板图、板画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用活地图及图文资料。
2)新课程地理教学需要分析研究自然界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同时还需要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特征、生产发展以及人地关系等问题。要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多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身及其外貌特征,多了解各具体国家生产建设的发展状况非常必要,但用一般的教学手段难以实现,而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能更生动形象地表现。
3)新课程地理教学中我国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丰富,素材多,但生动活泼、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少,一般情况下难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完成德育任务。运用计算机网络选择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可以很好地完成。
4 信息技术教育与地理学科整合的基本途径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把计算机和其他教育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为载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整合的关键是培养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以及教师带出来的精明能干的具有创新精神学生团队。在这个过程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活动应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通过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实现学科课程的内容目标;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容量大、转换快的特点,扩大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 新课程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促进学生学习
的全面转变
新课程最具生命力的理念是改变和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笔者的实践操作“学生课外分组准备,课内集中展示”的方法,由于每个问题研究都要由小组合作完成,小组成员是由学生自主组合的,做哪一个问题研究是由学生自己选择的,学习的时间是学生自我计划的,学习的策略是学生自己制定的,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小组成员带着问题去上网搜索或是上图书馆查找资料,寻求答案,选择图片,设计制作课件,课件预演等一系列环节中,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怎么做,目标是什么。这种带着问题去学习,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是学生探究的体验与探究方法的习得。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在学生查找资料或是制作课件时,指导学生如何更有针对性地筛选资料,或是修改幻灯片的字体、图片的背景色调与内容的颜色对比度、链接的设计等,这样制作的课件较为醒目与美观。当学生得知自己制作的课件被评为优秀,可以在全年段课堂上统一使用时,学生心中充满成就感;当该小组代表上讲台在本班级同学面前解说与演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并赢得老师与同学的认同与赞许时,学生此时此刻的自豪感是难以形容的。
这种做法是引入学习激励机制,让该小组的每位成员在集体的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易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同时这种做法也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竞争氛围,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对完成下一个问题研究的小组成员来说,会起到一个良好的推动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与密切协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局面。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要求是相符合的。
可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学课程的整合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目前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还处在探索性研究阶段,还有待全面推广。当然,随着课程整合实验的深入进行,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中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将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丘县第二中学)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地理教学
在新课程地理课堂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符合新的课程理念。内丘县第二中学在运用信息技术方面的条件比较成熟,投资170多万,每间教室都有配备多媒体,每个班都有专职多媒体管理员,这为信息技术的普及提供了硬件条件,同时也激发教师使用多媒体的热情,除了自己制作教学课件以外,还积极到网上搜索与积累优秀课件。多媒体课件在新课程地理教学上的运用更显优势。
在课标要求背景下,各种课程资源怎么整合?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怎样将传统教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真正体现多媒体对新课程地理教学的影响?通过近几年新课程教学实践,笔者谈谈信息技术新课程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1 新课程地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
因素
1.1 新课程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着信息技术的应用
新课程地理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的信息世界,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创造并遗留下来的各种信息的沉积。通常对新课程地理的了解主要依赖于各个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各种资料,但其庞杂繁多,数不胜数。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巨大的信息存储能力,方便快捷的文件检索功能,使广大师生拥有浩如烟海的新课程地理资料,并使快速查询资料成为可能。
1.2 新课标的实施赋予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新的内容
新课标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新课程地理学习如何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呢?其核心是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变教师教学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过程。
1.3 新课程地理教学同样担负着新的教育使命
信息社会,知识以惊人的速度在不断更新,很多知识在人们尚未认识清楚的时候,已经被新的知識所取代。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以应用新课程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为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对材料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对于Internet网络提供的各种信息,应该具备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进行选择、判断的能力。
2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新课程整合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力求把新课程地理教学同多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寻求初中新课程地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途径。
在讲“黄河”这一节内容的过程中,笔者尝试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首先采用黄河的泛滥成灾的图片进行导入,强调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同时又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因此,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治理与开发黄河。其次演示一张空白的中国地图,然后从黄河的发源地开始演示,一直到入海口,形成一个巨大的“几”字。并依次引出下列问题:
1)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 500多千米,“几”字形。
3)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9个省区。
4)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个河段。
最后让学生讨论危害与利用开发。
3 新课程地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优势
1)新课程地理教学板书、板图、板画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用活地图及图文资料。
2)新课程地理教学需要分析研究自然界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同时还需要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特征、生产发展以及人地关系等问题。要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多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身及其外貌特征,多了解各具体国家生产建设的发展状况非常必要,但用一般的教学手段难以实现,而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能更生动形象地表现。
3)新课程地理教学中我国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丰富,素材多,但生动活泼、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少,一般情况下难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完成德育任务。运用计算机网络选择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可以很好地完成。
4 信息技术教育与地理学科整合的基本途径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把计算机和其他教育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为载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整合的关键是培养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以及教师带出来的精明能干的具有创新精神学生团队。在这个过程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活动应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通过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实现学科课程的内容目标;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容量大、转换快的特点,扩大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 新课程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促进学生学习
的全面转变
新课程最具生命力的理念是改变和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笔者的实践操作“学生课外分组准备,课内集中展示”的方法,由于每个问题研究都要由小组合作完成,小组成员是由学生自主组合的,做哪一个问题研究是由学生自己选择的,学习的时间是学生自我计划的,学习的策略是学生自己制定的,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小组成员带着问题去上网搜索或是上图书馆查找资料,寻求答案,选择图片,设计制作课件,课件预演等一系列环节中,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怎么做,目标是什么。这种带着问题去学习,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是学生探究的体验与探究方法的习得。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在学生查找资料或是制作课件时,指导学生如何更有针对性地筛选资料,或是修改幻灯片的字体、图片的背景色调与内容的颜色对比度、链接的设计等,这样制作的课件较为醒目与美观。当学生得知自己制作的课件被评为优秀,可以在全年段课堂上统一使用时,学生心中充满成就感;当该小组代表上讲台在本班级同学面前解说与演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并赢得老师与同学的认同与赞许时,学生此时此刻的自豪感是难以形容的。
这种做法是引入学习激励机制,让该小组的每位成员在集体的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易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同时这种做法也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竞争氛围,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对完成下一个问题研究的小组成员来说,会起到一个良好的推动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与密切协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局面。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要求是相符合的。
可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学课程的整合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目前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还处在探索性研究阶段,还有待全面推广。当然,随着课程整合实验的深入进行,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中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将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丘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