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叙述思潮前沿问题探讨(笔谈)——开端的叙事学研究

来源 :求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yu_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端是所有叙述的一个基本要素,无论是虚构性与非虚构性、公共的与私人的、官方的或非官方的叙述。然而,开端的极其重要性长久以来一直被忽略或误解,仅在最近才渐为人知。目前,只有少数研究者从事研究这一惊人丰富又难以捉摸的话题。
其他文献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历了"福利国家"、新自由主义、新重商主义三个阶段。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下行发展,或称为体制性危机。马克思和列宁都没有预见到这个过程的复杂性和延迟性特征。但是,列宁的著作中包含了两个具有启示性的因素:一是工人阶级的资产阶级化,二是非经济的和官僚主义的关系在垄断里的产生。因此,为了说明现代资本主义,根本不一定要驳斥马克思和列宁,只需要将其社会学视角换成更加详尽的视角。
列宁社会过程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法的"核心"——对立面的统一与斗争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精神和社会科学的阶级特征。基于这些基本原理,在列宁的社会辩证法结构里呈现出这样一些必要的元素,如历史性原则、总体性、反映/表达机制和超意识机制等。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中的主要贡献是,对处境做出具体的历史分析,以及让积极、主动的革命主体返回到社会历史实践之中。
新一轮人工智能热潮至少有两点独特之处:一是得益于计算能力和训练数据的巨大增长,机器学习取得实质性突破,促使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二是决策者终于给予了密切的关注。当前,人工智能引发了一系列严峻的政策挑战,包括公正与平等、武力使用、安全与认证、隐私和权力、税收和失业以及机构配置与专业知识、投资和采购、消除归责的障碍、人工智能的心理模型等跨领域问题。人工智能末日论反映了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等拟人化科技的特殊恐惧,在可预见的未来并不会真实发生。相反,对人工智能末日论投入过多的关注和资源,可能会分散决策者对于人
最近,对环境正义的呼吁虽然有所增加,却很少有人关注环境正义之正义究竟指涉什么的问题,尤其以有关社会运动的诉求方面为甚。环境正义的理解大多涉及公平问题,即环境危害和利益的分配问题。但是,将环境正义定义为公平是不完整的,因为行动中的人士、社区以及非政府组织所诉求者绝不止于分配。全球环境正义所诉求之正义实际上有三个方面:公平地分配环境风险,承认受制社区参与和经验的多样性,以及参与环境政策制定和管理的政治进程。在这一运动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正义观念,它们共同证明了多元而统一的正义理论和实践的合理性。
凯尔森认为,基础规范与效力递导原则是法律实存的结构要件,对法律规范的普遍服从能够催使合法性价值的生成,但合法性与正义不同,正义只能成为良法与恶法之间区分的标准。法律价值判断能够借助社会事实进行客观检验,但关于正义的判断却依赖于相互冲突的人类利益诉求,所以实证法律科学与法律哲学之间存在分野。文章通过阐释上述凯尔森立场中的基础性要素,指出其正义哲学理论中所坚持的规范伦理相对主义立场,与其自身所持的认知相对主义立场、基础规范理论及宽容原则存在着无法圆融之处,结果凯尔森成了一个带着伪装的伦理绝对主义者。
亚里士多德强调了探究的方法不是寻求推断结论而是发现原因,即发现论证三段论的中项。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认识就是要掌握原因,也就是三段论中的中项。在《物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展示了如何使用三段论的中项找到必然为真的原因,这一原因也正是科学三段论的必要条件。因此,《物理学》中所揭示的科学方法,即寻找原因,也是阅读亚里士多德哲学著作的基本方法。
文章以过失侵权法为分析的切入点,探讨权利、损害与损失诸概念之间的关系,尽管某些论断具有更广的涵盖性。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论述权利与损害的关系;其次,论述权利与损失的关系;最后,论述损害与损失的关系。在每个部分均得出独立而相互关联的结论:第一,损害概念是看似可行的以权利为基础的过失侵权法之必要组成部分;第二,在概念上不可能存在一项不会遭受损失的权利;第三,损害与损失是具有根本差异的不同概念。
一般认为,亚里士多德很少遵循他在《后分析篇》中阐述的演绎方法,而是通常使用一种无法导致必然性的辩证方法,但永恒的真理需要推断出一定的结论;后一种方法包括提出相反的共同意见,并探索调和它们的方式,以拯救现象。这种观点的问题在于,《后分析篇》描述的不是推理而是一种证明,其所勾勒的探究方法不是寻求推断结论而是发现原因,即发现论证三段论的中项。
2016年11月6日,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在湖北武汉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文科学报编辑部及有关社科学术期刊的300多位会员代表参会。教育部社科司田敬诚处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报刊司卓宏勇处长、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学学会原理事长龙协涛教授应邀出席会议。
文章围绕消极自由概念,厘清了相对于积极自由的消极自由、相对于共和主义自由的消极自由以及道义自由与人身自由的区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尼格·西蒙自由概念的不足之处,以及他关于法律与理想自由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这一自然法主张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