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认同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专题讨论)——中国历史上历史文化认同的传统

来源 :河北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jb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瞿林东认为,研究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统一进程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考察历史上各民族的历史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发展;另一种是考察历史上人们在历史文化认同问题上的思想观念的发展;而从历史认同的传统、文化认同的传统等角度论述这种思想观念之发展尤其需要加强。许殿才对先秦到两汉时期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进行了考察,指出这种认同对以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产生了积极影响。李鸿宾从西晋江统的的冷落命运谈到隋唐“天下一家”的格局,认为排斥文化认同的狭隘民族观念并不符合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大势。向燕南认为,从10世纪到19世纪的中国史,无论是分裂阶段,还是统一阶段,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认同意识都在不断发展和加强。周文玖论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大中华的民族意识对全民族抗战的兴起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和坚持的深层次作用。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中华民族民族认同和民族精神的胜利。张越梳理了从孙中山的“五族共和”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所展示的民族认同思想的发展脉络,认为确立正确的民族观,对促进全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近代中国哲学的“发声”困难,导源于以西方的逻辑范畴来衡量中国的传统思想,并形成了用西方话语讲述中国故事的流行做法,由此所得之“中国哲学”,名虽在而“神”已失。在今天的世界话语体系中,中国哲学得以“发声”,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中国古代的话语须具有可传达性、可公度性。吴光明“身体思维”的确立以及故事式表达的推出,使中国哲学原话语的可传达性、可理解性成为可能,对于形成中国哲学自身独特的现代话语系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少年司法中的暂缓起诉具有恢复性司法的诸个要素,在理念与实践特征上都与恢复性司法具有很高的契合度,可以说是审查起诉阶段的一种恢复性司法方案。当代中国有些地方曾经出现过少年暂缓起诉的探索,形成了良好的实践经验。由于少年暂缓起诉具有修复社会关系,保护、教育和挽救罪错少年,以及有效进行审前分流的功能,应在现有实践基础上使其制度化,形成一种恢复性的审前程序分流机制。
冯春明、郑松涛所著,由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一书,是作者承担的“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和“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该书对中国近几年核心期刊评价研究作了全面分析和详细梳理,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两个层面上作了新探索,读后颇受启迪。
研究辛弃疾,不能不涉及到与他生平有较重大关系的几个人:早期的如史正志、叶衡,晚年的有赵汝愚、韩诧胄。
因事业单位三年一聘制到期,本人自八月不再担任河北学刊社长兼总编一职。我到河北学刊任职年,总编五十五期杂志。本期系我主编的最后一期杂志,卸任之际,不免百感交集:我为任职以来得到级主管领导的悉心指点和高度信任而心存敬意;我为不曾接触学术期刊而直接主编杂志、不得不付出倍的辛苦而刻骨铭心;我为以文会友、以刊结缘,结交了众多学界、刊界朋友,收获了真挚的友谊而感
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苏轼持选》,去年,同一选注者陈迩冬同志又整理出了《苏轼词选》。
中国抗战时期产生的一些优秀作品,如丘东平、萧乾等作家的作品,至今读来仍令人血脉贲张,心潮难平。主人公虽然赴难了,但读者心中留下的却是一种悲壮或悲愤之气。这大概是被侵略国家人民所特有的感受,是被压迫得几乎要当亡国奴的地位使然。
本文旨在讨论村镇口述史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方法.口述史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依据.采集口述史时,问题预设宜细,价值预设宜宽;既要关注流行性的地方故事并辨析其可能存在的重建性,也要善于从不言而喻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社会运行的轨迹;综合把握何人回忆、回忆的年代和场合以及叙述人与事件的关系等几个要素,有助于达到回忆真实和历史真实的统一.
科技革命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认识和处理此问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科学和信仰的关系,摆正它们的位置.科学和信仰既相到依赖又相互反相成.推动社会进步需要科学也需要信仰.正确信仰规定科学理性的价值目标和方法的选择.发挥信仰应有的作用,有助于克服科技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
本文对太行山区现有社会保障体系的供给情况进行了分析,从社会保障的功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情况两方面说明了太行山区社会保障体系的供给存在着不足,并对太行山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认识不足、资金不足、运营问题和运行机制不完备这四个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完善太行山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可行性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