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残余变形的震损框架结构性能评估及维修优化策略

来源 :振动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sh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实际震损结构可测信息有限、修复加固过程难以模拟以及修复加固后结构性能不易评估的现状,建立梁柱构件端部曲率与顶部位移的关系,厘清残余位移、位移、曲率、损伤指数之间的关联,提出在有限元中模拟构件修复加固的方法和流程以及根据不同损伤物理量对构件损伤进行量化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损伤物理量以及修复策略对钢筋混凝土震损结构进行快速修复,对修复后的结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并进行地震易损性分析.结果表明:对震损结构进行快速修复能够有效降低结构再遇地震时发生严重破坏和倒塌的风险;在不同的损伤物理量中根据残余位移角量化构件损伤,并指导震损结构快速修复能够最大限度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相对于择件修复策略,择层修复具有更好的效果.
其他文献
盾尾刷更换过程中,盾尾渗漏的防治与控制是盾构隧道施工中的关键.为此提出一种盾尾刷更换时环形冻结加固方法,通过数值建模方法分析采用一根环形冻结管时的最佳布管位置,并探究该环形冻土帷幕温度场的发展规律.结果 表明:盾尾刷更换时环形冻结加固方法打孔形式灵活,对管片耐久性影响不大,施工实用性强、加固效果特别是止水效果好且安全可靠;最佳布管位置为盾尾正上方0.3m,此时冻结效果最佳,符合设计要求;环形冻结管半径每增大0.3 m,盾尾间隙处的最终土体温度升高约9℃;在最佳布管位置下冻结6天时-1℃等温线刚好到达盾尾间
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化工行业应该增加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化工生产复杂性与危险性明显,致使生产活动存在不小的隐患.化工企业应该增加对其生产活动的控制力度,建立关于安全管理方面的机制和制度,通过科学的控制,可以降低安全事故发生频率.在化工产业发展中,人们对化工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度逐渐提高,应该按照化工安全生产管理的控制需求,及时发现化工安全生产存在不足并进行有效控制.由此可以提高化工生产活动的运行效率,还可以防止生产活动出现质量、安全方面的问题.
CO2输送作为大规模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工程建设的中间环节,其首选方法是管道输送.CO2管道输送经济性评价模型是评价其投资回报、优化管输参数的依据.通过对比分析CO2管径计算公式,建立经济性评价模型,基于超临界CO2管道工程案例,对管道直径进行经济评价.结果 表明:超临界CO2管道单位运输成本随管径的增大先下降后增加,对于输量为1×106 t/a、长度为200 km的管道,其管径为240 mm时CO2单位运输成本最低;Vandeginste管径模型的计算结果与理论最优管径相近,推荐在实际工程中应用该模型;公
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概念理论知识较多,理解难度较大,学习时还需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和理解能力,因此该模块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对2015-2020年高考全国卷Ⅲ中的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考点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针对部分常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学习策略和备考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该模块的内容.
中缅天然气管道某80°高陡边坡管段在进行清管作业时,清管器极易对管底弯头造成巨大冲击,可能引发天然气泄漏等灾难性后果.利用OLGA软件获得该边坡管段的清管器运行压力、运行速度及持液率等工艺参数,利用ANSYS与CAESARII有限元软件,建立清管过程中的应力与位移模型并进行有限元分析,进而提出安全清管建议.结果 表明:现有运行工况下,使用4000 kg的清管器,不会发生应力超限,且位移在可控范围之内;水保结构对管道具有良好的嵌固与保护作用,清管器质量由1200 kg提升至4000 kg时,管道应力与位移分
文章按照HJ 2.2—201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要求,以某天然气输气管道项目为实例,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了梳理.首先利用AERSCREEN模型估算出各主要污染物的最大浓度占标率Pmax,并以此判定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其次进行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污染源调查及污染物排放量核算;最后提出环境监测计划.
对《生物化学工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将传统的完全的理论教学方式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训练学生的工程思维.为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将这一思想延伸到《科研技能课》《生物工程与工艺综合实验》及《生物工程专业方向实验》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依托真正的科研任务,让学生把理论联系实践的思维方式落实好,切实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基础课程的基础知识进行优化并有机整合的课程,是大一新生入学首先面临的科目,在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理论知识相对枯燥乏味,概念抽象难懂,还涉及较多、较复杂的计算过程.再加上学生专业基础差距较大,自主学习意识较差,学生学习该课程明显学习动力不足.为了改善现有课堂现象,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中实施数学函数导入式、生活情景式、穿插化学史式、问题串导入式等教学方式,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在教学中应用
基于动力可靠度的结构优化是实现随机动力系统优化设计的重要途径.针对设计变量为系统中部分随机变量分布均值的情形,提出了一种基于动力可靠度的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在该方法中,通过概率密度演化理论实现了结构动力可靠度的高效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概率测度变换,可以在不增加任何确定性结构分析的前提下,实现动力可靠度对设计变量的灵敏度分析.进而,通过将上述概率密度演化?测度变换方法嵌入全局收敛移动渐近线法,实现了基于动力可靠度的结构优化设计问题的高效求解.数值算例的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显著降低结构分析次数,具有较高的效
有机化学虽富含大量思政元素,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却较难与课程内容达到高度融合,给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带来了不少困惑.以BOPPPS教学模型和微信公众号作为载体,对有机化学课程思政进行设计,并以“化合物的旋光性与旋光化合物的拆分”为例提供了一个可实施的教学案例.实践表明,该教学方法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潜移默化中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让学生从内心认可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