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石化企业班组这个方寸之地,要想各项工作丝丝入扣,实现人本安全管理,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案例分析表明,90%以上的事故发生在班组。结合班组特点,通过加强员工教育和培训,引导员工从思想上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实现“零损失、零伤害、零事故”并使安全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因此,加强班组安全建设是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关键,也是减少各类事故最切实、最有效的办法。本人结合多年来的工作体验,浅谈几点班组安全管理。
关键词:宣贯 制度化 班组长
一、以“宣贯”为手段,提高生产安全性。
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工作要求,加大安全培训和宣传力度。作为“兵头将尾” 的班组长在自己领会上级指示的同时,还应及时传达给每位员工,并经常性组织班组成员认真学习讨论,使每位在岗员工都能深刻了解到现阶段的安全形势。典型事故老生常谈与身边鲜明事例相结合,使员工不因为枯燥而产生逆反心理,通过有效地安全经验、信息反馈、幻灯、图片展览等形式,把违章造成的个人和家庭伤痛、企业和国家损失的触目惊心的后果传达给员工,警醒员工,让大家深刻体会到安全生产是与自己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通过每周班前会学习,逐步提升全员的安全意识。班组长要在班前会上安排工作时首先要提安全,通报每周班组日常管理中相对薄弱项目和虚惊事件,并制定和落实安全措施,久而久之就会在每位员工心中打下“安全第一”的烙印。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宣贯活动,让每一个员工都参与集思广益、推陈出新,使每一位员工在教育他人的同时不断的提高自己。加强有感领导,落实直线责任,强化属地管理。狠下决心,认认真真地查找治理隐患,确保本质安全。
二、抓管理促安全,制度化规范班组建设
再好的制度执行不到位,也无法体现其价值,也就发挥不出其应有的效力。依靠规章制度,提升安全意识。在通过强化安全培训,加强安全教育,使员工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的同时,建立健全班组的安全机制,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督促和支持规章制度的执行。班组虽小制度俱全,在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上,要遵循去繁就简、公平性、连续性的原则。实行谁发现隐患就奖谁,小隐患少奖,大隐患多奖的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中工作主动性,提高员工在操作中的警惕性。在个人自我保护制度上,要强调员工的特权,即有权对违章的生产指挥不执行,有权对违章的生产设备不操作,有权不在违章的生产环境中作业,自觉地进行安全保护。班组长作为最基层工作的组织者和员工的领导者,不能只以生产为重,还应察言观色,多关注员工的心理状态,多与员工谈心、唠家常,及时了解员工的心理变化,以防止员工带着情绪工作,产生不必要的安全隐患。另外班组长在安排工作的时候,首先要安排安全工作,把每个工作及单位的安全危险点分析清楚,做实措施、做细工作,使员工知道危险所在,如何预防,让员工在工作前对所做工作的风险性有一定的辨识能力,做到安全操作,达到制度化体系覆盖。铁制度,硬执行,更是企业班组持续健康安全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有理有据,增强员工安全意识
班组是企业的基层单位,它的成员直接面对生产,所以就成了习惯性违章的多发之地。班组长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发挥表率作用,营造全员自觉遵章守纪的良好氛围。员工作为企业安全生产最后一道关卡的执行者,更要加强对规章制度的学习,做到熟记规程、流程、操作,确保各项措施和制度不折不扣地在现场得到执行,永远远离“高压线”。因此,要杜绝生产中的习惯性违章重点在班组,关键是班组长。班组长作为整个班组的领导者,在班组中是所有员工学习的榜样,班组长在日常工作中表现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每一位员工对工作的态度。班组长以身作则,在日常工作指挥和操作中,时刻以安全规章制度为基础,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那么他说的话才能更加让大家信服,他传授的安全理念才会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另外班组日常安全活动中,可以定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以往的工作进行反思,及时检讨有无习惯性的小违章存在,不要隐瞒,大胆说出来。然后,不妨以这些小违章、未遂事件为题,组织员工进行大反思、大讨论,举一反三并结合典型事例进行深刻的教育,用事实影响、激励员工。全员动起来,就是要把安全活动当成一次全员大培训,充分利用机会,形成全员共保安全的共识,不仅要让全体员工熟知风险,更要让全体员工有意识地去规避风险,从而不愿违章、不想违章、不去违章、不敢违章。也只有全员都动起来,违章等隐患才无处遁逃。
总之,只有切合班组生产实际状况制定的相关措施,以创新班组安全措施,建立班组安全文化,让班组全体员工参与到安全工作中,实现“人人管安全,人人都是安全员”的高强度生产安全意识,才能真正保证生产安全平稳有序。事实上,班组安全文化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在每一个具体的小做法逐渐积累下形成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员工的文化结构、素质对班组安全文化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我们每个班组要结合班组具体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有针对性的措施,创新思维,不断丰富其内涵,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班组安全文化,并转化成企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王炳山,企业安全文化与社会责任,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8.1
作者简介:董勇(1969.8-),男,大学本科,技师,所属行业:石油化工;王相军(1985.7-),男,大学专科,技术员,所属行业:石油化工。
关键词:宣贯 制度化 班组长
一、以“宣贯”为手段,提高生产安全性。
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工作要求,加大安全培训和宣传力度。作为“兵头将尾” 的班组长在自己领会上级指示的同时,还应及时传达给每位员工,并经常性组织班组成员认真学习讨论,使每位在岗员工都能深刻了解到现阶段的安全形势。典型事故老生常谈与身边鲜明事例相结合,使员工不因为枯燥而产生逆反心理,通过有效地安全经验、信息反馈、幻灯、图片展览等形式,把违章造成的个人和家庭伤痛、企业和国家损失的触目惊心的后果传达给员工,警醒员工,让大家深刻体会到安全生产是与自己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通过每周班前会学习,逐步提升全员的安全意识。班组长要在班前会上安排工作时首先要提安全,通报每周班组日常管理中相对薄弱项目和虚惊事件,并制定和落实安全措施,久而久之就会在每位员工心中打下“安全第一”的烙印。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宣贯活动,让每一个员工都参与集思广益、推陈出新,使每一位员工在教育他人的同时不断的提高自己。加强有感领导,落实直线责任,强化属地管理。狠下决心,认认真真地查找治理隐患,确保本质安全。
二、抓管理促安全,制度化规范班组建设
再好的制度执行不到位,也无法体现其价值,也就发挥不出其应有的效力。依靠规章制度,提升安全意识。在通过强化安全培训,加强安全教育,使员工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的同时,建立健全班组的安全机制,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督促和支持规章制度的执行。班组虽小制度俱全,在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上,要遵循去繁就简、公平性、连续性的原则。实行谁发现隐患就奖谁,小隐患少奖,大隐患多奖的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中工作主动性,提高员工在操作中的警惕性。在个人自我保护制度上,要强调员工的特权,即有权对违章的生产指挥不执行,有权对违章的生产设备不操作,有权不在违章的生产环境中作业,自觉地进行安全保护。班组长作为最基层工作的组织者和员工的领导者,不能只以生产为重,还应察言观色,多关注员工的心理状态,多与员工谈心、唠家常,及时了解员工的心理变化,以防止员工带着情绪工作,产生不必要的安全隐患。另外班组长在安排工作的时候,首先要安排安全工作,把每个工作及单位的安全危险点分析清楚,做实措施、做细工作,使员工知道危险所在,如何预防,让员工在工作前对所做工作的风险性有一定的辨识能力,做到安全操作,达到制度化体系覆盖。铁制度,硬执行,更是企业班组持续健康安全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有理有据,增强员工安全意识
班组是企业的基层单位,它的成员直接面对生产,所以就成了习惯性违章的多发之地。班组长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发挥表率作用,营造全员自觉遵章守纪的良好氛围。员工作为企业安全生产最后一道关卡的执行者,更要加强对规章制度的学习,做到熟记规程、流程、操作,确保各项措施和制度不折不扣地在现场得到执行,永远远离“高压线”。因此,要杜绝生产中的习惯性违章重点在班组,关键是班组长。班组长作为整个班组的领导者,在班组中是所有员工学习的榜样,班组长在日常工作中表现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每一位员工对工作的态度。班组长以身作则,在日常工作指挥和操作中,时刻以安全规章制度为基础,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那么他说的话才能更加让大家信服,他传授的安全理念才会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另外班组日常安全活动中,可以定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以往的工作进行反思,及时检讨有无习惯性的小违章存在,不要隐瞒,大胆说出来。然后,不妨以这些小违章、未遂事件为题,组织员工进行大反思、大讨论,举一反三并结合典型事例进行深刻的教育,用事实影响、激励员工。全员动起来,就是要把安全活动当成一次全员大培训,充分利用机会,形成全员共保安全的共识,不仅要让全体员工熟知风险,更要让全体员工有意识地去规避风险,从而不愿违章、不想违章、不去违章、不敢违章。也只有全员都动起来,违章等隐患才无处遁逃。
总之,只有切合班组生产实际状况制定的相关措施,以创新班组安全措施,建立班组安全文化,让班组全体员工参与到安全工作中,实现“人人管安全,人人都是安全员”的高强度生产安全意识,才能真正保证生产安全平稳有序。事实上,班组安全文化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在每一个具体的小做法逐渐积累下形成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员工的文化结构、素质对班组安全文化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我们每个班组要结合班组具体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有针对性的措施,创新思维,不断丰富其内涵,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班组安全文化,并转化成企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王炳山,企业安全文化与社会责任,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8.1
作者简介:董勇(1969.8-),男,大学本科,技师,所属行业:石油化工;王相军(1985.7-),男,大学专科,技术员,所属行业:石油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