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河南省商丘市为例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qiangran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面建设美丽乡村、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探析豫东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对于河南省商丘市构建新型城镇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指导意义.采用样本计数法、平均近邻比率法、最近邻距离法和平均分布密度法,使用ArcGIS 10.2软件对河南省商丘市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商丘市下辖6县、3区和1个省直管县级市,乡村聚落呈聚集分布,平均分布密度较高.河南省商丘市西部乡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高于中部和东部.河南省商丘市乡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边缘地区大于中部地区,村均人数中部地区大于边缘地区.
其他文献
以42份不同种质藏茴香的幼嫩叶片为试验材料,对其维生素C、总糖、氨基酸等营养成分进行测定,比较不同种质间的营养成分含量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营养品质评价.结果表明,藏茴香叶片维生素C平均含量为485.2 mg/kg,氨基酸1817.7 mg/kg,总糖118.4 g/kg,可溶性蛋白质71.9 g/kg,纤维素545.3 mg/kg.不同藏茴香种质资源叶片的营养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维生素C、氨基酸和总糖的变异系数大,可溶性蛋白质变异系数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维生素C、总糖的含量与海拔呈负相关,氨基酸
随着红外技术的进步,红外探测器组件向着更小尺寸、更高分辨率的方向发展.小像元间距、大面阵规格是长波探测器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对10μm像元间距、9μm截止波长、1280×1024阵列规格长波探测器的研究,突破了10μm间距长波像元成结技术、10μm像元间距铟柱制备及互连技术,制备了有效像元率大于等于99.4%、非均匀性小于等于4%的10 μm间距长波1280×1024碲镉汞探测器芯片.
为研究硫酸铵溶液腐蚀环境下混凝土的性能变化,结合实际工程情况,通过对混凝土试件进行压应力状态下的硫酸铵溶液腐蚀和碳化交替试验,研究了硫酸铵溶液浓度、压应力比和交替次数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分析了硫酸铵溶液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机理,并根据碳化与硫酸铵溶液交替作用下的强度变化规律,建立了专用的测强曲线方程.结果 表明:在硫酸铵溶液腐蚀下,随着腐蚀时间和溶液浓度的增加,混凝土强度下降;当压应力比为20%和40%时,压应力可以减小碳化和硫酸铵腐蚀对混凝土的不利影响;碳化与硫酸铵溶液腐蚀交替作用对混凝土损伤有负面效应,
为了深入研究工程建设中几种C25~C40强度等级混凝土经历火灾高温后的力学性能变化规律,提出了相对精确的剩余强度计算方法和受压本构方程,以经历温度、混凝土强度等级、恒温时间为变化参数,设计并完成了120个棱柱体试件的轴压试验,分析了各变化参数对其峰值应力、轴压刚度及耗能能力的影响规律,并给出了相应的剩余强度计算公式和轴压应力-应变本构方程的参数取值.结果 表明:各试件的峰值应力、轴压刚度及耗能能力均随经历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随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升呈现先小幅降低而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增加恒温时间对试件的轴压
简述了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应力场及其耦合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各理论的优缺点、适用条件和应用现状,讨论了实际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场分析的典型案例,并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场理论的研究发展和工程应用方向进行了展望.
传统油菜种植习惯是沿用精耕细作的方式,包括翻地整地、开沟、育苗移栽等环节,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油菜种植开沟起垄装置取得的技术进展,对现有油菜种植开沟起垄装置进行归类分析;通过对国内外油菜种植开沟起垄装置的研究,对比分析现有油菜种植开沟起垄装置的优缺点,并对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建设性的改进建议,为推进油菜种植开沟起垄装置的研发进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目的]建立一种能同时检测鸡胗中百菌清及其代谢物4-羟基百菌清残留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鸡胗试样与无水硫酸钠混合后充分研磨,乙腈提取,浓缩定容后采用液相色谱仪测定.[结果]百菌清及其代谢物4-羟基百菌清在该色谱条件下得到很好的分离,百菌清和4-羟基百菌清浓度在0.05~1.00 mg/L呈较好的线性(R2>0.999).添加水平为0.02~0.08 mg/kg时添加回收率为74%~106%,相对标准偏差为1.6%~16.3%,方法定量限均为0.02 mg/kg.[结论]该方法具有样品前处理简单快速、灵敏度
为确定不同强度等级泵送山砂混凝土适宜的含泥量,研究了含泥量对山砂混凝土工作性和抗压强度的影响,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压汞(MIP)测试技术,分析了水泥石物相组成和孔结构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含泥量对泵送山砂混凝土强度影响作用机理.结果 表明:舍泥量对泵送山砂混凝土1h坍落度损失的影响大于对初始坍落度的影响,山砂最高含泥量应以满足泵送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设计要求为宜.为满足泵送混凝土强度要求,C35泵送混凝土的山砂含泥量应≤6%,C40泵送混凝土的山砂含泥量应≤4%,C50泵送混凝土的山砂含泥量应≤2%.含泥
结合足尺抗弯性能试验,对比研究了高低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在抗裂性能、抗弯承载力、变形能力、破坏形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表明:减小张拉控制应力可以降低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的抗裂性能,提高变形能力,而桩身极限抗弯承载力基本保持不变;低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破坏形式为预应力钢棒被拉断,高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破坏形式为预应力钢棒被拉断或受压区混凝土被压碎.
利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硅灰掺量(3%、5%、7%)、偏高岭土掺量(8%、10%、12%)与聚丙烯纤维体积掺量(1%、2%、3%)对透水混凝土力学性能、渗透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硅灰对透水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较为显著,纤维对透水混凝土连续孔隙率的影响较为显著;得出推荐掺量为:硅灰掺量为7%、偏高岭土掺量为10%、纤维掺量为2%.冻融循环试验结果表明:透水混凝土的相对动弹性模量、抗压强度均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质量损失率、连续孔隙率和透水系数均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透水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