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持续改进要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方法研究——以计算机绘图课程为例

来源 :时代汽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aixiao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计算机绘图课程为例,探索了借助校内资源、通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和学习通平台,完全依靠课程教学团队建设课程资源,搭建线上平台实现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路径,本方法资源建设成本低,维护方便,课程改进及时,学生可随时随地学习,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可满足专业认证对课程持续改进要求.
其他文献
高职扩招百万背景下生源多元化带来分层教学的必然要求,对教师、教材和教法也提出了新要求.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群扩招生源为例进行的改革与实践,根据扩招生源学生特点,创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团队、课程体系、活页式教材,开展符合扩招生源学生的教学模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动车各项功能需求有所提高,其中在工艺设计、安全可靠、故障诊断方面不断优化技术水平,并在高压电安全管理系统实现智能诊断,解决电动汽车高压电安全问题,提高故障排查效率,在故障发生第一时间快速找到解决方案,提高电动汽车安全稳固的同时提高运行效率.
汽车是舒适性是车主非常关注的焦点,为乘客提供愉悦、舒适的乘车或驾驶环境是每个主机厂的追求目标,智能科技的应用为他们提供了操作便利性.本文以自动驻车工作音的优化为例,以自动驻车控制的原理,通过对影响工作音的保压时间、控制策略等进行测试、主观评价然后再调整优化,将AVH工作时的工作音控制在非常良好的状态,乘客或者驾驶员在使用该功能时,不会轻易察觉驾驶舱内的声音变化,提升了操作便利性的同时也不降低舒适性.
本文重点介绍了《机械制图》立体化教材的特点、三维软件的作用和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思路.提出对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将inventor三维软件学习融入教学,以二维码形式链接各种信息化资源,编写一整套立体化教材,覆盖整个教学过程,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化解学习中的重难点.
国民经济不断发展,汽车保有量增加,对汽车售后钣金专业人才需求量不停增长,这需要职业学校为行业提供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同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外混合式学习在国内得以迅速推广.基于网络教学资源构建的混合式学习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提升了教学质量.有的汽车企业为了提高贴合实际的生产需求,提升员工专业技能,建立了混合式学习教学资源.在此大环境下,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混合式学习,让学生从学校到岗位无缝衔接,这需要我们深入探究本专业对混合式学习的新需求.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快速增长,宝马集团根据人力资源发展需求,为经销商提供了全岗位的人才培养和考核认证支持.对于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技术人才培养而言,宝马集团构建的基于安全原则的分级培养体系、基于岗位需求的模块化课程和基于线上与线下融合的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为我国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提供了优化思路.
车联网交互,包括按键、触控、语音、眼神、人脸识别、手势等多模态人车交互,随着智能网联的发展,车联网交互逐步在趋向语音、眼神、手势,正在发生一场尤为深刻的变革,而新的交互方式,也必将先服务于用户体验.本文对车联网交互方式,做了一些新的探讨.
新型能源电动汽车行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对许多高校高等院校来说这既是一大机遇也是一大挑战.本文作者结合实际培养工作中的经验,首先重点分析了目前高校新型能源电动汽车相关专业人才教育培养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重点论述了高校新能源电动汽车相关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总体方案中的创新以及对策,希望通过本次课题研究对广大高校同行业能有所新的帮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技术取得了飞速的进步,人们在安全、智能、环保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希望把中国市场推向国际市场.近年来,新车在市场上不断涌现,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其中,智能联网汽车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并不断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与传统汽车相比,智能互联汽车深受消费者追捧,因为它包含了智能驾驶和智能互联两个方面.结合相关核心技术,根据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教育教学融入“岗证赛课”融合的理念,专业技能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各学科知识的技术能力和操作能力.更好的办法是“用比赛代替训练”.通
新形势下,高校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立足学科文化及课程特色,最大限度深度挖掘专业课中所蕴含思想政治素养,将立德树人的根本落实到实处.在全过程的视野下,建立“三全育人”的发展格局,解决思政教育的“孤岛”困境.梳理课程中所蕴含思政教育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会贯通到思政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深化探索与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就业前景.因此,本文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切入点,首先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与内容,之后,立足实际,针对性的建立思政课堂教学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