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baobei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对学生的教育,除了要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授他们做人的道理和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所以,中职语文教学对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中职 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 培养方法
  1.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快节奏的生活带来了浮躁的社会环境。而处于这种环境之下的中职语文教学也受到影响,使得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因素日渐减少,片面追求高分而忽视了人文修养的教学,导致中职学生精神贫乏,思想空洞,这就需要中职语文教师拓展思维改变现状。
  2.中职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的现状和问题
  现在各大院校都在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包括人文素质的教育,主要是指“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1]的教育。其中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是指“对人存在的思考,对人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关注,对人类命运、人类痛苦与解脱的探索”[2],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要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修养,教导学生学习做人,传承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做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然而,现今中职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仍存在很多令人担忧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生本体素质不高,人文精神的底子薄弱;第二,教师教学方式死板,人文教学效果不佳;第三,学校培养时,重技能轻人文。
  受到中学扩招等的影响,中职学生入学时的素质不高,对人文素养较为不重视,学生普遍存在着厌学和混文凭的学习倾向,缺乏对知识的渴求,学习的能力又较为低下,对其进行人文培养的呼声很高,但是难度系数也很高,要做到课堂教学的人文培养需要语文教师下更多的工夫来完成。
  中职的语文教师教学时大多采用呆板的、单方面的教学方式,也就是所谓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黑板、粉笔、讲授三点一线的教学方式,显得僵化死板,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语文教师的创新,即使有创新之处也被呆板的教学方式所掩盖,影响了教学效果。这种单向教学法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且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会造成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妨碍学生的正常学习。
  学校安排语文课时和教学内容时,受到大环境的影响,片面追求技能知识的教学,轻视了语文教学中的关键内容——人文精神的培养。学校将学生的成才单方面地定位在毕业后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上,却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其中最重要就是对人文精神的轻视。新时代的劳动者不单需要有过硬的技能水平,还需要有强大的人文精神作为依托。正如邓小平所说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技能知识和人文精神都是学生成才不可缺少的要素。
  3.中职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的策略
  中职语文教学因为有特定的教学对象,故有其特殊性。中职顾名思义是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它的学生是未来的劳动者,劳动者不单要有坚实的劳动技能作为职业的依托,还需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道德意识、责任意识等,这些责任、道德、心理素质的培养来自于语文课堂的人文精神培养。故中职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培养要落到实处,不断创新,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3.1提升语文教师自身人文素养
  语文教师教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之前,需要先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正人先正己,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所以中职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在备课和课余时间应阅读一些人文方面的书籍提高自身的素质,学校也可以利用暑假、寒假的时机送教师进行短期的培训,从教师自身和学校培养两个方面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
  3.2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语文的教学有其机动灵活性,人文精神的培养穿插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故事、课堂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教师活跃课堂气氛,改变原先僵化呆板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自主学习,采用模拟课文情境、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来以立体直观的形式呈现课文内容。另外,随着教学设备的不断改进,教师还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如幻灯片、视频、语言片段等手法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形象直观地教授知识,传播人文精神。
  3.3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不乏名著名篇,在语文教学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而中华文化、名著名篇中就带有很深厚的人文精神,学生一旦对其感兴趣,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从名著中汲取中华民族最纯粹的精神力量。这个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培养,首先是记诵的形式,对名著名篇中的优秀作品进行记诵,如唐诗宋词读来朗朗上口,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可以通过阅读、朗诵它们更深刻地认识了解中华人文精神。其次是泛读的形式,以扩大知识面为目标,尽可能多地认识和了解中华文化,不仅从古典文学中,也从近代、现代的人文科学作品中去体悟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文化脉动,深入理解和认同中国文化,做一个明明白白的中国人,一个拥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中国人。
  4.结语
  培养中职学生人文精神,是中职语文教师的职责,中学阶段是塑造学生人文品质的关键时期。在语文教学中,以中华文化中灿烂辉煌的文学作品为媒介,搭建一座通往人文精神王国的桥梁,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是每一个中职语文教师应尽的义务。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培养出学识渊博、内心光明、心理健全的学生,是教师对学生负责的表现,更是教师对社会尽责的表现。
  参考文献:
  [1]朱静.浅论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才智,2011,(35):286.
  [2]张海昌.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初探[J].中国证券期货,2011,(12):182.
其他文献
中考注重考查学生物理学习所达到的程度和水平。通过物理复习学生能系统整理、巩固深化物理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物理基本技能,同时进一步培养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把单元教学比喻为一节节车皮,那么复习就是连接车皮的铰链;如果把新课教学比喻为刚完工的一幢大厦,那么复习就是装潢,只有装潢才能使它更加完美。  1.抓住课本,夯实基础  物理知识体系构成分为力、热、光、电磁
摘 要: 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传统的以理论知识考卷为核心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和当前中职教学目标背道而驰。本文结合一体化教学实际,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线,学生专业素养与能力水平评价为核心,对中职电工基础课程学习评价模式进行尝试与探索。  关键词: 中职电类专业 电工基础 一体化教学 学习评价  电工基础是中职电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中职积极推行一体化教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振兴既是任务,也是保障。乡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为了培育乡村文化自信,提升乡村文化能力,需要依托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给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通过认知培育乡村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找寻制约乡村文化发展的因素,不断探索制定出适合乡村发展的文化路径,从根本上培育和提升乡村文化自信,从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关键词】乡村文化
摘 要: 作者根据汽车运用与维修岗位的需求,制定了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并结合中职学生特点、课程特点,对在教学过程当中应用项目化教学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汽车机械基础 课程改革 项目化教学  汽车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下构建的新课程,它融合了《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
很多学生刚进入初中,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了,这几乎成了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那么,面对新教材,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堂教学力求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
“缺失”,顾名思义,就是“缺少和失去”。应试能力的缺失,指学生在应试方面缺少某些能力,或由于机械复习,反而使某些能力丧失。在目前的高考诗歌学习中,学生应试能力缺失现象较为普遍,在读诗、读题、解答多方面存在,如不加以重视,着手解决,将严重影响学生诗歌学习的热情和效果。  一、记忆性缺失  古诗说到底是一种特殊的古文,但用的是“诗家语”,比古文更讲究语言的凝练,有时也更为跳跃。但由于记忆性缺失,不少同
摘 要: “有属文”这一概念是由山田孝雄提出的一个句法概念,中文中也有与之相类似的定义——“包孕句”。这两个句型在句法构成及特点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本文试图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日语的有属文和汉语的包孕句是不是同一个概念?(2)日语的有属文被划分为复句,而中文的包孕句随着研究的深入被划分为单句,发生这种差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包孕句到底应该划分为复句还是单句?  关键词: 日
【摘要】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需要工作人员把握三个要点,首先需要帮助游客在旅游过程满足“求知、求新、求奇、求乐”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其次对于部分文化水平较高或旅游经验较为丰富的游客,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和规划,帮助游客对“宗教信仰”“民俗文化”“艺术艺术”“制度思想”“高新科技”等非物质文化景观蕴藏文化内核和精神述求进行深度理解,最后需要根据景观特点来开发文化区背后蕴藏的文化精神,打造具有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