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对我县生活垃圾现状和预测分析,研究得到我县生活垃圾处理的最佳技术路线以及处理设施及配套收运系统建设方案,并积极开展我县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以达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目标。
关键词: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进程
随着我县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对环境卫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和处理是一个城市搞好环境卫生最基础的工作,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不仅是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工程,更是一项民生工程。
1 我县生活垃圾形势十分严峻
2011年我县总人口总数为129.78万人,全县垃圾总清运量约870t/日。我县目前生活垃圾处理主要有两种方式:焚烧发电和简易堆放。现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位于云岩乡中对口村,建于2008年,主要服务灵溪镇、龙港镇等7个乡镇,设计处理能力为625t/日,实际处理超700t/日,已是超负荷运行。由于缺少生活垃圾应急处理设施,每逢机械设备大检修或是灾后垃圾量骤增,就会出现垃圾清运堆放告急,各镇环卫所负责人叫苦连天。矾山镇、马站镇等其他乡镇生活垃圾主要以简易堆放为主,达不到无害化处理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造成污染。
根据我县各乡镇经济发展情况,结合《苍南县域总体规划》和《苍南县域环境卫生设施专项规划》等规划,到2020年,我县规划服务城镇人口约131.7万人,人均垃圾产生量取1kg/d,垃圾日产量约1317t/日。根据历年垃圾产生量推算出垃圾产生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预测到2020年我县垃圾产量为49.20万t,约1348t/日。根据上述预测结果,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垃圾随着分类收集及源头减量化的实施,清运量亦会减少。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预测到2020年,我县生活垃圾清运量约1300t/日。显然现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远远不能满足今后的生活垃圾清运量需求,所以探索一条适合我县的生活垃圾处理路线刻不容缓。
2 我县生活垃圾处理最佳路线
通过对国内外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路线研究的分析,总结出了可供我县生活垃圾处理选择的技术路线有以下三种:
2.1 全量卫生填埋的技术路线
通过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对产生的所有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标准化卫生填埋的技术方式。该方式主要适用于垃圾产生量相对较小(通常为200~400t/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及县城。由于缺少必要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手段,该处理路线的可持续性较差。考虑到目前我县以焚烧为主的处理技术,该路线并不适合我县的生活垃圾处理。
2.2 生物处理(堆肥)为主+残渣填埋的技术路线
在我国垃圾处理探索的初期,该方式在国内有一定的应用,但实践经验证明,采用这种垃圾处理技术路线,成功的案例较少,绝大多数堆肥厂并不能正常运营,处于停止状态。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城市的垃圾还是以混合收集为主,导致分选难度、成本高、肥效差,重金属含量超标等。
2.3 焚烧发电+卫生填埋技术路线
随着我国垃圾热值的提高和焚烧技术不断优化,减量化效果较为明显的生活垃圾焚烧技术在我国迅速发展。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可节约大量土地资源,焚烧可大大减少垃圾中的有害物质,烟气经过处理达标排放,减少对地下水和填埋场周边环境的大气污染,焚烧产生的蒸汽则可用于发电、供热,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作为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垃圾焚烧发电最符合“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三原则,垃圾焚烧发电的资源回收利用效益相当可观。卫生填埋最为最终处置与应急处理技术与焚烧发电相互补充,使“焚烧发电+卫生填埋”的技术路线正在逐步成为我国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当前城市垃圾处理技术路线的首选。
考虑到我县社会经济较为发达,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生活垃圾成份可燃物含量多、热值高等因素,研究得出我县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路线宜采用“焚烧发电+卫生填埋”的方式。
3 我县生活垃圾处理建设方案
3.1 第二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
考虑到现有宜嘉垃圾焚烧发电厂主要服务于县域北部地区,同时该厂已超负荷运行,研究新建一座南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可在现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于灵溪镇或周边地区建设我县南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规划处理规模700t/日,占地面积60~90亩,主要服务我县除龙港、金乡、钱库、宜山等片区以外区域。
3.2 卫生填埋场建设
由于垃圾焚烧厂灰渣无法得到最终处置,存在二次污染问题;同时,在焚烧厂检修期间或有突发环卫事件的时候,也缺少垃圾应急处理设施,而且全县尚没有卫生填埋场,故需同时选址新建一座卫生填埋场。可于我县矾山镇周边建设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库容应不低于200万m3,总占地面积约200亩。卫生填埋场作为两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灰渣最终处置及垃圾应急处理设施。
3.3 收运配套系统建设
为保证新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正常稳定运行,应积极配套建设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保证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的资金投入,包括转运站、收集点的选址建设以及收集、转运车辆的购置。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可采用“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处理”的模式。
4 我县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程
关键词: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进程
随着我县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对环境卫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和处理是一个城市搞好环境卫生最基础的工作,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不仅是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工程,更是一项民生工程。
1 我县生活垃圾形势十分严峻
2011年我县总人口总数为129.78万人,全县垃圾总清运量约870t/日。我县目前生活垃圾处理主要有两种方式:焚烧发电和简易堆放。现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位于云岩乡中对口村,建于2008年,主要服务灵溪镇、龙港镇等7个乡镇,设计处理能力为625t/日,实际处理超700t/日,已是超负荷运行。由于缺少生活垃圾应急处理设施,每逢机械设备大检修或是灾后垃圾量骤增,就会出现垃圾清运堆放告急,各镇环卫所负责人叫苦连天。矾山镇、马站镇等其他乡镇生活垃圾主要以简易堆放为主,达不到无害化处理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造成污染。
根据我县各乡镇经济发展情况,结合《苍南县域总体规划》和《苍南县域环境卫生设施专项规划》等规划,到2020年,我县规划服务城镇人口约131.7万人,人均垃圾产生量取1kg/d,垃圾日产量约1317t/日。根据历年垃圾产生量推算出垃圾产生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预测到2020年我县垃圾产量为49.20万t,约1348t/日。根据上述预测结果,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垃圾随着分类收集及源头减量化的实施,清运量亦会减少。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预测到2020年,我县生活垃圾清运量约1300t/日。显然现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远远不能满足今后的生活垃圾清运量需求,所以探索一条适合我县的生活垃圾处理路线刻不容缓。
2 我县生活垃圾处理最佳路线
通过对国内外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路线研究的分析,总结出了可供我县生活垃圾处理选择的技术路线有以下三种:
2.1 全量卫生填埋的技术路线
通过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对产生的所有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标准化卫生填埋的技术方式。该方式主要适用于垃圾产生量相对较小(通常为200~400t/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及县城。由于缺少必要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手段,该处理路线的可持续性较差。考虑到目前我县以焚烧为主的处理技术,该路线并不适合我县的生活垃圾处理。
2.2 生物处理(堆肥)为主+残渣填埋的技术路线
在我国垃圾处理探索的初期,该方式在国内有一定的应用,但实践经验证明,采用这种垃圾处理技术路线,成功的案例较少,绝大多数堆肥厂并不能正常运营,处于停止状态。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城市的垃圾还是以混合收集为主,导致分选难度、成本高、肥效差,重金属含量超标等。
2.3 焚烧发电+卫生填埋技术路线
随着我国垃圾热值的提高和焚烧技术不断优化,减量化效果较为明显的生活垃圾焚烧技术在我国迅速发展。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可节约大量土地资源,焚烧可大大减少垃圾中的有害物质,烟气经过处理达标排放,减少对地下水和填埋场周边环境的大气污染,焚烧产生的蒸汽则可用于发电、供热,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作为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垃圾焚烧发电最符合“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三原则,垃圾焚烧发电的资源回收利用效益相当可观。卫生填埋最为最终处置与应急处理技术与焚烧发电相互补充,使“焚烧发电+卫生填埋”的技术路线正在逐步成为我国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当前城市垃圾处理技术路线的首选。
考虑到我县社会经济较为发达,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生活垃圾成份可燃物含量多、热值高等因素,研究得出我县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路线宜采用“焚烧发电+卫生填埋”的方式。
3 我县生活垃圾处理建设方案
3.1 第二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
考虑到现有宜嘉垃圾焚烧发电厂主要服务于县域北部地区,同时该厂已超负荷运行,研究新建一座南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可在现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于灵溪镇或周边地区建设我县南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规划处理规模700t/日,占地面积60~90亩,主要服务我县除龙港、金乡、钱库、宜山等片区以外区域。
3.2 卫生填埋场建设
由于垃圾焚烧厂灰渣无法得到最终处置,存在二次污染问题;同时,在焚烧厂检修期间或有突发环卫事件的时候,也缺少垃圾应急处理设施,而且全县尚没有卫生填埋场,故需同时选址新建一座卫生填埋场。可于我县矾山镇周边建设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库容应不低于200万m3,总占地面积约200亩。卫生填埋场作为两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灰渣最终处置及垃圾应急处理设施。
3.3 收运配套系统建设
为保证新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正常稳定运行,应积极配套建设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保证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的资金投入,包括转运站、收集点的选址建设以及收集、转运车辆的购置。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可采用“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处理”的模式。
4 我县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