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因此,我们应该在重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语文教学在学科德育渗透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要显示出这种魅力和优势,需要教师从语文学科教学中,多方面、多角度渗透思想品德德育,担负起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潜移默化
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因此,我想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适时渗透,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 的效果。
面对这样的现象,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适时进行德育渗透,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
一、在识字教学中适时渗透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承载了五千年灿烂的文化。汉字教学完全可以成为学生感受祖先智慧而深深挚爱祖国民族文化的过程。《解开汉字之谜》的作者安子介先生认为:"汉字是一个阿丽斯仙境似的领域,每一段的转弯抹角,就有一段故事。"试想,如果在识字教育中能带领学生走入那"仙境"解读那"故事",我们的学生就能感受到祖先造字的聪明和智慧,能体会祖国文字的神奇和有趣,我们的学生就会乐学汉字,主动探索汉字的奥秘。他们不但学出扎实的文字基本功,而且在"耳濡目染"祖先的造字方法过程中,学出了创造思维能力,学出了对祖先的敬佩对汉字文化的民族自豪感。如:教学"孝"字,一位孩"子"在"老"人下搀扶老人走路的生动画面,不正是尊敬长辈的传统美德渗透?又如"好"字,可在教学时加以点拔。男同学和女同学和睦相处就是好,大家同在一个班集体,团结有爱才是一个好的班集体,把创建良好班风的德育工作渗入语文课堂。
二、在讲解课文中适时渗透
语文学科的重头戏是阅读教学,不论是记叙文、散文,还是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都会有明确的德育目标,而且必须要通过朗读讲解加以贯彻和落实,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一方面,教师可以以情激情,在朗读讲解中表现出来的鲜明爱憎,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分析,包括具体的情节、人物和事件,尤其是丰富的语言环境,将内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情感体会出来。
《狼和鹿》这篇课文讲的是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但对于什么是生态平衡学生知道的并不多,学生只知道狼的凶残和鹿的温驯,根本无法将"狼"与"功臣"划等号,也无法将"鹿"与"祸首"相联系。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从中悟出保持大自然中各种生物间的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并通过凯巴伯森林前后的对比,学生暂时能够接受"狼"是"功臣","鹿"是"祸首"这一"做梦也不会想到"的客观事实。在讲解课文之余,我们还应该适当讲解一些生态平衡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明白生物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进化过程,正是他们的生存竞争,使他们之间保持着自然的动态平衡,同时也促进了生物的进化和物种的延续。
这样,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便能明白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从而自觉树立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三、在指导朗读中适时渗透
由于语文德育内容分散而又丰富,"适时渗透"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最有效途径,只有以读为本,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才能水到渠成,真正感悟、欣赏到文本的内在价值。
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时,第五至十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这一段话是爸爸高尚的品德感染了汤姆。爸爸的话促使汤姆心情发生了变化。爸爸一开始是"投来赞许的目光",而此时却用低沉的声音让汤姆"必须把这条鱼放掉。"通过指导朗读"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让学生读出不容置疑的语气;再通过指导朗读"现在是晚上10点-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这是劝导汤姆的话,我们要读出劝导的语气,让汤姆感受到爸爸是一位严格遵守社会规定和社会公德的的人,从而体会"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的斩钉截铁的语气。通过指导朗读,学生完全认识到爸爸如此严格是为了让汤姆懂得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德的道理。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从而受到深刻的影响,自觉地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好习惯。
四、在指导习作中适时渗透
所谓"文如其人""文品即人品",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作品,无一例外是作者的人生体验,情趣、胸襟、道德情操乃至人生理想的反映。"做人"与"做文"应有机结合,做到"以作文促做人,以做人促作文"。针对学生的情况,设计好作文和练笔的内容,发现所写的内容健康,反映个人追求和对社会人生思考的好文章及时推荐朗读,同时抓住练笔中,消极的思想,没有明确生活目标的,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好疏导工作。例如开学初我班第一篇练笔是《我的自画像》,在同学们交上来的作文中,有的找不到自己的优点,有的找不出自己的不足,有的甚至拿自己的缺点当夸耀的资本。比如,有一位同学说自己天生好动,活泼可爱,今天捉弄同学,明天气气父母,字里行间毫无愧色,甚至沾沾自喜。还有一位同学写自己很会给同学起花名,花好听又贴切,还自认为是幽默的人。我及时进行德育渗透做好疏导,促使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既不要低估自己,又不要妄自菲薄。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尊重。通过我的及时疏导和德育渗透,大部分同学重新认识自我,努力寻找自己的闪光点,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在语文教学中参透德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种万能固定不变的方法,但应注意把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结合在一起,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新时期德育的特点,应对德育的方法不断创新、总结、发展。
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中有德育,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正视语文和德育的关系,使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尝试臻于完善。
【关键词】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潜移默化
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因此,我想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适时渗透,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 的效果。
面对这样的现象,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适时进行德育渗透,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
一、在识字教学中适时渗透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承载了五千年灿烂的文化。汉字教学完全可以成为学生感受祖先智慧而深深挚爱祖国民族文化的过程。《解开汉字之谜》的作者安子介先生认为:"汉字是一个阿丽斯仙境似的领域,每一段的转弯抹角,就有一段故事。"试想,如果在识字教育中能带领学生走入那"仙境"解读那"故事",我们的学生就能感受到祖先造字的聪明和智慧,能体会祖国文字的神奇和有趣,我们的学生就会乐学汉字,主动探索汉字的奥秘。他们不但学出扎实的文字基本功,而且在"耳濡目染"祖先的造字方法过程中,学出了创造思维能力,学出了对祖先的敬佩对汉字文化的民族自豪感。如:教学"孝"字,一位孩"子"在"老"人下搀扶老人走路的生动画面,不正是尊敬长辈的传统美德渗透?又如"好"字,可在教学时加以点拔。男同学和女同学和睦相处就是好,大家同在一个班集体,团结有爱才是一个好的班集体,把创建良好班风的德育工作渗入语文课堂。
二、在讲解课文中适时渗透
语文学科的重头戏是阅读教学,不论是记叙文、散文,还是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都会有明确的德育目标,而且必须要通过朗读讲解加以贯彻和落实,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一方面,教师可以以情激情,在朗读讲解中表现出来的鲜明爱憎,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分析,包括具体的情节、人物和事件,尤其是丰富的语言环境,将内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情感体会出来。
《狼和鹿》这篇课文讲的是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但对于什么是生态平衡学生知道的并不多,学生只知道狼的凶残和鹿的温驯,根本无法将"狼"与"功臣"划等号,也无法将"鹿"与"祸首"相联系。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从中悟出保持大自然中各种生物间的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并通过凯巴伯森林前后的对比,学生暂时能够接受"狼"是"功臣","鹿"是"祸首"这一"做梦也不会想到"的客观事实。在讲解课文之余,我们还应该适当讲解一些生态平衡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明白生物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进化过程,正是他们的生存竞争,使他们之间保持着自然的动态平衡,同时也促进了生物的进化和物种的延续。
这样,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便能明白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从而自觉树立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三、在指导朗读中适时渗透
由于语文德育内容分散而又丰富,"适时渗透"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最有效途径,只有以读为本,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才能水到渠成,真正感悟、欣赏到文本的内在价值。
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时,第五至十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这一段话是爸爸高尚的品德感染了汤姆。爸爸的话促使汤姆心情发生了变化。爸爸一开始是"投来赞许的目光",而此时却用低沉的声音让汤姆"必须把这条鱼放掉。"通过指导朗读"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让学生读出不容置疑的语气;再通过指导朗读"现在是晚上10点-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这是劝导汤姆的话,我们要读出劝导的语气,让汤姆感受到爸爸是一位严格遵守社会规定和社会公德的的人,从而体会"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的斩钉截铁的语气。通过指导朗读,学生完全认识到爸爸如此严格是为了让汤姆懂得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德的道理。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从而受到深刻的影响,自觉地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好习惯。
四、在指导习作中适时渗透
所谓"文如其人""文品即人品",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作品,无一例外是作者的人生体验,情趣、胸襟、道德情操乃至人生理想的反映。"做人"与"做文"应有机结合,做到"以作文促做人,以做人促作文"。针对学生的情况,设计好作文和练笔的内容,发现所写的内容健康,反映个人追求和对社会人生思考的好文章及时推荐朗读,同时抓住练笔中,消极的思想,没有明确生活目标的,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好疏导工作。例如开学初我班第一篇练笔是《我的自画像》,在同学们交上来的作文中,有的找不到自己的优点,有的找不出自己的不足,有的甚至拿自己的缺点当夸耀的资本。比如,有一位同学说自己天生好动,活泼可爱,今天捉弄同学,明天气气父母,字里行间毫无愧色,甚至沾沾自喜。还有一位同学写自己很会给同学起花名,花好听又贴切,还自认为是幽默的人。我及时进行德育渗透做好疏导,促使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既不要低估自己,又不要妄自菲薄。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尊重。通过我的及时疏导和德育渗透,大部分同学重新认识自我,努力寻找自己的闪光点,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在语文教学中参透德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种万能固定不变的方法,但应注意把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结合在一起,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新时期德育的特点,应对德育的方法不断创新、总结、发展。
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中有德育,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正视语文和德育的关系,使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尝试臻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