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波波沙前承苏军反思苏芬战争、重视发展自动化武器之需要;继之以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名声大震,并且赢得对手的喜爱和盟国的尊重;在战后本国武器装备升级中,它以对外输出的方式继续服务于苏联对外战略的需要。由此经历了军事用枪到外交用枪的转变。
[关键词]波波沙 苏联 德国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066-02
2012年国产电视剧《我的娜塔莎》中至少出现了三个与苏军冲锋枪有关的镜头:在冰封的中苏界河上,为营救抗联战士,娜塔莎率领的冲锋枪小队打得以“三八大盖”为主要武器的日军毫无还手之力;在“刺杀渡边雄”行动中,为策应庞天德,顺子、娜塔莎手中冲锋枪喷射出的子弹让日军抬不起头来;为搭救“草帽山”抗日力量,瓦兹洛夫从空中着陆不久后即与日军遭遇,他一边用冲锋枪向逼近的日军扫射,一边镇静地指挥队友有序撤退。
剧情既提示了故事的发生时间,也展示了苏军冲锋枪的外形。联系后人的文字记载可知,此时正值“波波沙”(俄文缩写“ППШ”,中文全称“什帕金冲锋枪”,音译“波波沙”;英文缩写“PPSH”)在苏军中推广之际。它与“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伊尔-2”强击机一道,被俄罗斯人称为“胜利的武器。”
一
波波沙,是对“波波德”(俄文缩写“ППД”;中文全称“杰格佳廖夫冲锋枪”,音译“波波德”;英文缩写“PPD”)的批判继承。苏芬战争加快了这一进程。
斯大林曾经说过:“我们的现代化红军是在芬兰战场上习惯打仗的——这是它的第一次洗礼”[1]。在这场实力不对称的战争中,苏联未能如其所愿速战速决,只是在人力和技术取得重大优势后才取得了胜利。也许正是由于手中的资源有限,反而使芬兰军队将冲锋枪的效用发挥到了极致。他们充分使用“索米冲锋枪”,在丛林、居民点和工程设施里的战斗中占尽上风。[2]与之相比,苏联在1939年2月决定停产冲锋枪,并将已发往部队的冲锋枪全部收回。随着战事的展开,苏联对军需的拨款不得不急剧增加:1939年,它们已经是国家预算的1/4,1940年为1/3。[3]在领教了索米冲锋枪的威力之后,生产与改进,构成苏军重视冲锋枪效用的两面。斯大林在1939年底下令,恢复波波德生产,尽快将其交付芬兰前线作战部队。与此同时,设计师В.А.杰格佳廖夫对苏式冲锋枪加以改进,融入了索米冲锋枪弹容量大等优点。[4]于是出现了“波波德-40”。它从1940年2月起发放苏军。由于技术、生产所需成本和劳动力的制约,只有连司务长、高级指挥官的司机才能配备此枪。而生产厂家“科夫罗夫”当年的产量只有81118支。[5]
在冲锋枪设计改造上,Г.С.什帕金弥补了杰格佳廖夫的不足。他的理念重在工艺创新,由此极大地节省了金属、缩短生产周期和节约制枪的劳动力消耗。如果说生产波波沙需要的机床小时数是5.6,波波德则要13.7。[6]两者的差距可见一斑。从其成品上看,前者以生产工艺简单见长,多数零部件都用钢板冲压、焊接、铆接制成。[7]由此使大批量生产成为可能。
1940年10月4日,苏联人民委员会下令制造波波莎。11月,造出25支样枪。12月3日,苏联军械总局局长Г.И.库利克在提交政府的试验结果报告中指出:“参与试验的波波沙在自动装置运行、部件的稳定性方面表现良好,建议取代波波德以装备部队”。12月21日,苏联人民委员会国防委员会通过有关决议,波波沙被用于装备苏军,并将其命名为“波波沙-41”。[8]
二
苏联卫国战争非苏芬战争可比。从全局上说,这是交战双方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大比拼。从局部上看,武器更新和生产上的角逐又是其中的一部分。应当指出,苏军的大部分武器都具有组装简单、保养容易和使用方便的特点。更可怕的是,随着战争的进行,苏联武器生产的速度完全可以弥补其消耗的速度,德国则做不到这一点。苏芬战争成就了索米冲锋枪的声望,苏联卫国战争则打出了波波沙的名望。
战时,波波沙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其不间断的生产。它从1941年秋开始批量生产。1942年春,波波沙工厂平均每天生产3000支冲锋枪。到1945年为止,至少生产了500万支。[9]苏联地域辽阔的战略作用在战争爆发后充分发挥了出来,它可以失之以西而得之于东。据统计:由于德国的突然入侵,到1941年11月,大部分苏联的煤炭、钢铁和铝的生产进入了德国占领区。然而,德国人在他们挺进中没有获得多少好处,因为苏军在他们撤退时摧毁了这些地区的设备甚至农作物。苏联人还将其大部分的工厂从侵略者手中转移了出来。工厂被拆除了,通过火车运往西伯利亚,并在那里重新组装,1941年7~11月,1523个大型工厂,2500万~3000万工人东移。[10]第一个生产波波沙的厂家在苏联莫斯科州扎戈爾斯克市。[11]在1941年底疏散到维亚茨基耶波利亚内村以前,这里是波波沙的主产地,产量达到90000多支。1942年出现转折,苏联各厂家向前线供应了150万支波波沙。苏德两军在冲锋枪的数量上持平,之后,苏军超过了德军。[12]大批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人员迁入维亚茨基耶波利亚内村。1942年中期,这里在很短的时间内投产了两条主装配生产线,每8~10秒就有一支枪下线并被送往包装部门。[13]持续的供应,使波波沙成为“人民的轮盘枪”。波波沙有早期型和标准型两种型式。前者采用“U”形缺口照门弧形座式表尺,后者采用“L”形翻转式缺口照门表尺。自从它被配备到苏联陆军步兵、突击队及摩托化部队后,步枪供应的压力开始减缓。在列宁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即使“苏联士兵在镜头前展示他们的伪装技巧”时,也“全都装备着常见的波波沙-41”。[14]苏联的盟国英国、美国也都有各自的冲锋枪品牌“司登”和“汤姆生”。英国的“司登”与波波沙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产量无法与之相提并论。波波沙还为苏联赢得盟国的尊重。苏军战士阿日塔罗夫凭借其在奥廖尔保卫战中的突出表现,不仅被自己的国家认可,而且得到英国的嘉奖。他用的武器就是波波沙。[15] 第二个,波波沙在战场上使用便捷。这个特点就连苏联的对手德国也承认。许多国防军和武装党卫军士兵喜爱波波沙更胜于德国制造的MP40冲锋枪。虽然波波沙生产时的加工较粗糙,但极为坚固耐用,在最恶劣的环境中也能够使用。它能够使用71发装弹鼓,也可使用35发装的箱型弹匣,发射速度可达每分钟900发。[16]1944年,被德军改装使用的此类枪械超过10000多支。[17]
电视剧《我的娜塔莎》通过艺术的形式将波波沙移植到“相对平静”的苏联远东前线。[18]它的作用是为男女主角感情的发展做铺垫,却让观众大饱苏式冲锋枪威力的眼福!也再次引发人们对二战往事的回忆。这可以从俄文资料中找到依据。苏联外贝加尔和远东前线陆军近70%的人员被编入步兵兵团。他们可以不断得到新式武器装备。比如,从1941年6月22日到1945年5月9日,步兵师拥有的冲锋枪数量几乎增加了20倍,轻机枪数量增加了1.5倍。[19]由于《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诺门坎战役”的威慑,日本放弃了进攻苏联的意图。这就使得苏联避免了与法西斯阵营两线作战的境地,在东线无战事的态势下全力放手打希特勒。波波沙首先在苏德战场上发威,日本受此待遇要等到苏联对其宣战之日。
德国士兵喜欢用波波沙,是德国“以战养战”的事例之一。除了德国是冲锋枪生产大国这个因素外,苏德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军事合作所起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一战结束后,遭受英法等国排斥的苏德达成了《拉巴洛条约》,它一直维持着苏德在1941年前的关系。在拉巴洛条约的掩护下,两国的军事联系得以加强。20世纪90年代公开的档案材料对被称为“拉帕洛方针”的说明,涉及到了两国军事合作的细节。[20]双方对彼此部队的情况是了解的。麦克纳博等人指出:“与德国人试验MP38冲锋枪的情况一样,苏联方面了解到他们的波波德-40不适合二战刚刚爆发时大规模快速生产的需要。随后就出现了重新设计的7.62毫米波波沙-41。”[21]德国冲锋枪亦是苏式冲锋枪的主要借鉴对象之一。因此,两国战事起,德国改造缴获的波波沙不会太费事,它在无意之中为此枪做了广告。
三
苏联人民不会忘记什帕金的贡献。他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称号(1945年),荣获过苏联国家奖,还得到了列宁勋章、苏沃洛夫二级勋章、红星勋章和奖章。在世界冲锋枪发展史上,什帕金本人留下了“简单即美”的设计理念。
波波沙应苏军反思苏芬战争、重视发展自动化武器之需要而生;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名声大震,并且赢得对手的喜爱和盟国的尊重。战后,波波沙在苏军中的地位逐渐被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取代。其主要用途由国内用枪转向对外输出,继续服务于国家对外战略的需要。
欧亚大陆是冷战时期苏美地缘政治利益角逐的主战场。提供经济、军事援助成为两个超级大国对外施加影响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的国家中,依然可以找到波波沙的身影。在朝鲜,它变成了“49式冲锋枪”;在中国是“50式冲锋枪”;1964~1973年越南战争期间,越南出产了波波沙冲锋枪的改型枪“К-50”。在非洲,一些国家直到20世纪80年代都在使用这种枪。
【参考文献】
[1](俄)尤·瓦·叶梅利亚诺夫(著),石国雄,袁玉德(译).斯大林:未经修改的档案——在权力的顶峰.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第213页.
[2]Александр Благовестов. Его называли ?папаша?. Самый массовый пистолет-пулемет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 йны//Армия.№6,2011,С.47.
[3](苏)B.C.列利丘克(著),闻一译.苏联的工业化:历史、经验、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第320页.
[4]陈霞,史湘丽,黄雪鹰.小国的名枪传奇:芬兰M1931式索米冲锋枪.现代兵器,2006(10).
[5]Александр Благовестов.Его называли ?папаша?.Самый массовый пистолет-пулемет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Армия.№6,2011,С.47.
[6]Юрий Пономарёв.ППШ-41 оружие Победы//Калашников,оружие,боеприпасы,снаряжение.№ 9,2005,С.16.
[7]PPSh41冲锋枪.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2-01-04/content_4875238_2.html.
[8]Д.Н.Болотин.Истор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стрелкового оружия и патронов.С.-П.:Полигон,1995,С.110-111.
[9](英)克里斯·麥克纳博(著),唐仲明(译).枪:视觉历史.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341页.
[10](英)理查德·韦南(著),张敏,冯韵文,臧韵(译).20世纪欧洲社会史.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年,第194页.
[11]Н.Решетов.Георгий Семёновича Шпагин-оружейник и человек.Дегтярёвец.30 марта 2011 года.
[12]Юрий Пономарёв.ППШ-41 оружие Победы//Калашников,оружие,боеприпасы,снаряжение.№9,2005,С.16.
[13]Н.Решетов.Георгий Семёновича Шпагин – оружейник и человек.Дегтярёвец.30 марта 2011 года.
[14](英)迈克尔·哈斯丘等(著),西风等(译).第二次世界大战决定性战役.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2年,第79、148页.
[15]Д.Н.Болотин.Истор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стрелкового оружия и патронов.С.-П.:Полигон,1995,С.113.
[16](英)伊恩·巴克斯特(著),于仓和(译).党卫军秘密档案:东线.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年,第17页.
[17]Александр Благовестов. Его называли ?папаша?.Самый массовый пистолет-пулемет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Армия.№6,2011,С.51.
[18]Е.А.Горбунов.Восточный рубеж.ОКДВА против японской армии.М.:Вече,2010.
[19]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远东部队的数量与组成.http://www.protown.ru/information/hide/5479.html.
[20](俄)列夫·别济缅斯基(著),文和,李酉生(译).交战前夕的希特勒和斯大林.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26-39页。
[21](英)克里斯·麦克纳博(著),唐仲明(译).枪:视觉历史.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340页.
[关键词]波波沙 苏联 德国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066-02
2012年国产电视剧《我的娜塔莎》中至少出现了三个与苏军冲锋枪有关的镜头:在冰封的中苏界河上,为营救抗联战士,娜塔莎率领的冲锋枪小队打得以“三八大盖”为主要武器的日军毫无还手之力;在“刺杀渡边雄”行动中,为策应庞天德,顺子、娜塔莎手中冲锋枪喷射出的子弹让日军抬不起头来;为搭救“草帽山”抗日力量,瓦兹洛夫从空中着陆不久后即与日军遭遇,他一边用冲锋枪向逼近的日军扫射,一边镇静地指挥队友有序撤退。
剧情既提示了故事的发生时间,也展示了苏军冲锋枪的外形。联系后人的文字记载可知,此时正值“波波沙”(俄文缩写“ППШ”,中文全称“什帕金冲锋枪”,音译“波波沙”;英文缩写“PPSH”)在苏军中推广之际。它与“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伊尔-2”强击机一道,被俄罗斯人称为“胜利的武器。”
一
波波沙,是对“波波德”(俄文缩写“ППД”;中文全称“杰格佳廖夫冲锋枪”,音译“波波德”;英文缩写“PPD”)的批判继承。苏芬战争加快了这一进程。
斯大林曾经说过:“我们的现代化红军是在芬兰战场上习惯打仗的——这是它的第一次洗礼”[1]。在这场实力不对称的战争中,苏联未能如其所愿速战速决,只是在人力和技术取得重大优势后才取得了胜利。也许正是由于手中的资源有限,反而使芬兰军队将冲锋枪的效用发挥到了极致。他们充分使用“索米冲锋枪”,在丛林、居民点和工程设施里的战斗中占尽上风。[2]与之相比,苏联在1939年2月决定停产冲锋枪,并将已发往部队的冲锋枪全部收回。随着战事的展开,苏联对军需的拨款不得不急剧增加:1939年,它们已经是国家预算的1/4,1940年为1/3。[3]在领教了索米冲锋枪的威力之后,生产与改进,构成苏军重视冲锋枪效用的两面。斯大林在1939年底下令,恢复波波德生产,尽快将其交付芬兰前线作战部队。与此同时,设计师В.А.杰格佳廖夫对苏式冲锋枪加以改进,融入了索米冲锋枪弹容量大等优点。[4]于是出现了“波波德-40”。它从1940年2月起发放苏军。由于技术、生产所需成本和劳动力的制约,只有连司务长、高级指挥官的司机才能配备此枪。而生产厂家“科夫罗夫”当年的产量只有81118支。[5]
在冲锋枪设计改造上,Г.С.什帕金弥补了杰格佳廖夫的不足。他的理念重在工艺创新,由此极大地节省了金属、缩短生产周期和节约制枪的劳动力消耗。如果说生产波波沙需要的机床小时数是5.6,波波德则要13.7。[6]两者的差距可见一斑。从其成品上看,前者以生产工艺简单见长,多数零部件都用钢板冲压、焊接、铆接制成。[7]由此使大批量生产成为可能。
1940年10月4日,苏联人民委员会下令制造波波莎。11月,造出25支样枪。12月3日,苏联军械总局局长Г.И.库利克在提交政府的试验结果报告中指出:“参与试验的波波沙在自动装置运行、部件的稳定性方面表现良好,建议取代波波德以装备部队”。12月21日,苏联人民委员会国防委员会通过有关决议,波波沙被用于装备苏军,并将其命名为“波波沙-41”。[8]
二
苏联卫国战争非苏芬战争可比。从全局上说,这是交战双方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大比拼。从局部上看,武器更新和生产上的角逐又是其中的一部分。应当指出,苏军的大部分武器都具有组装简单、保养容易和使用方便的特点。更可怕的是,随着战争的进行,苏联武器生产的速度完全可以弥补其消耗的速度,德国则做不到这一点。苏芬战争成就了索米冲锋枪的声望,苏联卫国战争则打出了波波沙的名望。
战时,波波沙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其不间断的生产。它从1941年秋开始批量生产。1942年春,波波沙工厂平均每天生产3000支冲锋枪。到1945年为止,至少生产了500万支。[9]苏联地域辽阔的战略作用在战争爆发后充分发挥了出来,它可以失之以西而得之于东。据统计:由于德国的突然入侵,到1941年11月,大部分苏联的煤炭、钢铁和铝的生产进入了德国占领区。然而,德国人在他们挺进中没有获得多少好处,因为苏军在他们撤退时摧毁了这些地区的设备甚至农作物。苏联人还将其大部分的工厂从侵略者手中转移了出来。工厂被拆除了,通过火车运往西伯利亚,并在那里重新组装,1941年7~11月,1523个大型工厂,2500万~3000万工人东移。[10]第一个生产波波沙的厂家在苏联莫斯科州扎戈爾斯克市。[11]在1941年底疏散到维亚茨基耶波利亚内村以前,这里是波波沙的主产地,产量达到90000多支。1942年出现转折,苏联各厂家向前线供应了150万支波波沙。苏德两军在冲锋枪的数量上持平,之后,苏军超过了德军。[12]大批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人员迁入维亚茨基耶波利亚内村。1942年中期,这里在很短的时间内投产了两条主装配生产线,每8~10秒就有一支枪下线并被送往包装部门。[13]持续的供应,使波波沙成为“人民的轮盘枪”。波波沙有早期型和标准型两种型式。前者采用“U”形缺口照门弧形座式表尺,后者采用“L”形翻转式缺口照门表尺。自从它被配备到苏联陆军步兵、突击队及摩托化部队后,步枪供应的压力开始减缓。在列宁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即使“苏联士兵在镜头前展示他们的伪装技巧”时,也“全都装备着常见的波波沙-41”。[14]苏联的盟国英国、美国也都有各自的冲锋枪品牌“司登”和“汤姆生”。英国的“司登”与波波沙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产量无法与之相提并论。波波沙还为苏联赢得盟国的尊重。苏军战士阿日塔罗夫凭借其在奥廖尔保卫战中的突出表现,不仅被自己的国家认可,而且得到英国的嘉奖。他用的武器就是波波沙。[15] 第二个,波波沙在战场上使用便捷。这个特点就连苏联的对手德国也承认。许多国防军和武装党卫军士兵喜爱波波沙更胜于德国制造的MP40冲锋枪。虽然波波沙生产时的加工较粗糙,但极为坚固耐用,在最恶劣的环境中也能够使用。它能够使用71发装弹鼓,也可使用35发装的箱型弹匣,发射速度可达每分钟900发。[16]1944年,被德军改装使用的此类枪械超过10000多支。[17]
电视剧《我的娜塔莎》通过艺术的形式将波波沙移植到“相对平静”的苏联远东前线。[18]它的作用是为男女主角感情的发展做铺垫,却让观众大饱苏式冲锋枪威力的眼福!也再次引发人们对二战往事的回忆。这可以从俄文资料中找到依据。苏联外贝加尔和远东前线陆军近70%的人员被编入步兵兵团。他们可以不断得到新式武器装备。比如,从1941年6月22日到1945年5月9日,步兵师拥有的冲锋枪数量几乎增加了20倍,轻机枪数量增加了1.5倍。[19]由于《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诺门坎战役”的威慑,日本放弃了进攻苏联的意图。这就使得苏联避免了与法西斯阵营两线作战的境地,在东线无战事的态势下全力放手打希特勒。波波沙首先在苏德战场上发威,日本受此待遇要等到苏联对其宣战之日。
德国士兵喜欢用波波沙,是德国“以战养战”的事例之一。除了德国是冲锋枪生产大国这个因素外,苏德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军事合作所起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一战结束后,遭受英法等国排斥的苏德达成了《拉巴洛条约》,它一直维持着苏德在1941年前的关系。在拉巴洛条约的掩护下,两国的军事联系得以加强。20世纪90年代公开的档案材料对被称为“拉帕洛方针”的说明,涉及到了两国军事合作的细节。[20]双方对彼此部队的情况是了解的。麦克纳博等人指出:“与德国人试验MP38冲锋枪的情况一样,苏联方面了解到他们的波波德-40不适合二战刚刚爆发时大规模快速生产的需要。随后就出现了重新设计的7.62毫米波波沙-41。”[21]德国冲锋枪亦是苏式冲锋枪的主要借鉴对象之一。因此,两国战事起,德国改造缴获的波波沙不会太费事,它在无意之中为此枪做了广告。
三
苏联人民不会忘记什帕金的贡献。他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称号(1945年),荣获过苏联国家奖,还得到了列宁勋章、苏沃洛夫二级勋章、红星勋章和奖章。在世界冲锋枪发展史上,什帕金本人留下了“简单即美”的设计理念。
波波沙应苏军反思苏芬战争、重视发展自动化武器之需要而生;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名声大震,并且赢得对手的喜爱和盟国的尊重。战后,波波沙在苏军中的地位逐渐被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取代。其主要用途由国内用枪转向对外输出,继续服务于国家对外战略的需要。
欧亚大陆是冷战时期苏美地缘政治利益角逐的主战场。提供经济、军事援助成为两个超级大国对外施加影响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的国家中,依然可以找到波波沙的身影。在朝鲜,它变成了“49式冲锋枪”;在中国是“50式冲锋枪”;1964~1973年越南战争期间,越南出产了波波沙冲锋枪的改型枪“К-50”。在非洲,一些国家直到20世纪80年代都在使用这种枪。
【参考文献】
[1](俄)尤·瓦·叶梅利亚诺夫(著),石国雄,袁玉德(译).斯大林:未经修改的档案——在权力的顶峰.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第213页.
[2]Александр Благовестов. Его называли ?папаша?. Самый массовый пистолет-пулемет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 йны//Армия.№6,2011,С.47.
[3](苏)B.C.列利丘克(著),闻一译.苏联的工业化:历史、经验、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第320页.
[4]陈霞,史湘丽,黄雪鹰.小国的名枪传奇:芬兰M1931式索米冲锋枪.现代兵器,2006(10).
[5]Александр Благовестов.Его называли ?папаша?.Самый массовый пистолет-пулемет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Армия.№6,2011,С.47.
[6]Юрий Пономарёв.ППШ-41 оружие Победы//Калашников,оружие,боеприпасы,снаряжение.№ 9,2005,С.16.
[7]PPSh41冲锋枪.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2-01-04/content_4875238_2.html.
[8]Д.Н.Болотин.Истор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стрелкового оружия и патронов.С.-П.:Полигон,1995,С.110-111.
[9](英)克里斯·麥克纳博(著),唐仲明(译).枪:视觉历史.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341页.
[10](英)理查德·韦南(著),张敏,冯韵文,臧韵(译).20世纪欧洲社会史.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年,第194页.
[11]Н.Решетов.Георгий Семёновича Шпагин-оружейник и человек.Дегтярёвец.30 марта 2011 года.
[12]Юрий Пономарёв.ППШ-41 оружие Победы//Калашников,оружие,боеприпасы,снаряжение.№9,2005,С.16.
[13]Н.Решетов.Георгий Семёновича Шпагин – оружейник и человек.Дегтярёвец.30 марта 2011 года.
[14](英)迈克尔·哈斯丘等(著),西风等(译).第二次世界大战决定性战役.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2年,第79、148页.
[15]Д.Н.Болотин.Истор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стрелкового оружия и патронов.С.-П.:Полигон,1995,С.113.
[16](英)伊恩·巴克斯特(著),于仓和(译).党卫军秘密档案:东线.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年,第17页.
[17]Александр Благовестов. Его называли ?папаша?.Самый массовый пистолет-пулемет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Армия.№6,2011,С.51.
[18]Е.А.Горбунов.Восточный рубеж.ОКДВА против японской армии.М.:Вече,2010.
[19]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远东部队的数量与组成.http://www.protown.ru/information/hide/5479.html.
[20](俄)列夫·别济缅斯基(著),文和,李酉生(译).交战前夕的希特勒和斯大林.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26-39页。
[21](英)克里斯·麦克纳博(著),唐仲明(译).枪:视觉历史.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3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