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早更新世水系演化:来自TIMA矿物和地球化学的证据

来源 :地质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proxy_ci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系演化研究是揭示流域地貌—构造—气候演化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途径.松花江水系演化研究目前还相对薄弱,尤其是第四纪松花江中上游是否发生流向反转存在争议.自动定量矿物分析系统TIMA(TESCAN Integrated Mineral Analyzer)在源区识别和古地理重建方面有极大的应用潜力.为此,本文利用TIMA技术对位于松花江T2阶地的哈尔滨荒山岩心沉积物进行重矿物及全岩矿物地球化学组成分析.结果表明,以深度62.3 m为界,岩心上、下地层沉积物的重矿物(例如,锆石、磷灰石、金红石、榍石、石榴石、钛铁矿、铁磁矿物和硅铁矿)及全岩矿物地球化学组成均存在明显差异.62.3 m以上地层沉积物的重矿物组合是闪石类+帘石类+榍石+铁磁矿物,硅铁锂钠石在上段地层中出现,全岩矿物地球化学元素较为稳定,波动幅度较小;62.3 m以下地层沉积物的重矿物组合是闪石类+帘石类+钛铁矿+榍石,方解石、铬铁矿、蛇纹石、黄铁矿和磁黄铁矿仅在下段地层中出现,全岩矿物地球化学元素波动幅度较大.TIMA重矿物和全岩矿物地球化学组成反映了岩心沉积物的物源发生明显变化,进而指示了松花江的水系演化.结合在依兰发现的河湖相地层,我们提出了松花江水系演化的新模式.早更新世时期,佳依(佳木斯—依兰)分水岭将松嫩水系和三江平原水系分隔开,作为松花江上游的牡丹江向东流经依兰—通河—哈尔滨,最终注入松嫩古湖.在0.94 Ma B.P.之后,松辽分水岭局部隆升,古松花江发生反转,从西向东流至通河—依兰地区形成古大湖.湖泊水位不断升高致使湖水溢流切穿佳依分水岭,形成现代松花江水系的基本格局.这挑战了以前的向源侵蚀导致佳依分水岭被切穿的水系演化模式.
其他文献
换能器相位延迟的优化程度直接影响了超声相控阵对粒子操控的精确程度.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优化计算超声相控阵各换能器相位延迟的改进自适应遗传算法,该算法具有收敛快、收敛稳定和优化效果好的特点,并且该算法对阵列规模不敏感.本文以空间中4个悬浮点为例,验证了该算法对空间中任意悬浮点都有很好的优化效果,并通过搭建超声相控阵声悬浮实验装置进行悬浮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可靠性.
磁场中荷电粒子动量不同分量间的泊松括号或者对易关系不为零,而是正比于一个磁场分量,本文证明了这个量正比于荷电粒子力学角动量的一个分量.这个关系可以认为磁性本质上是旋转性这一定性描述的定量表达.
把相同的圆盘摞起来以形成一个自立式的塔,底部的圆盘能通过施加一个突然的水平力来去除,同时保持塔的剩余部分立着坐落在桌面上.本文将探究此现象并确定允许塔保持站立的条件.理论方面,分阶段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发现判断塔是否发生坍塌的关键在于塔触地瞬间的位形.实验方面,创新地采用电机转轴带动绳子拉圆盘以施加水平力,提升了实验的可控性和可重复性;探究了水平力作用点高度、圆盘厚度与半径之比、塔层数对塔稳定性的影响.理论与实验趋势大体较好符合,两者差异处有合理的分析与解释.
克拉苏构造带构造非常复杂,经过30余年的油气勘探开发,构造规律不清楚、构造圈闭不落实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本文通过大量三维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建模及实钻资料验证,发现克拉苏构造带在剖面上呈分段分层变形、平面上呈雁列式展布特征.提出克拉苏构造带两种协同变形机制,较好地解释了在膏盐层调节作用下盐上、盐层、盐下3个构造层的差异变形现象.结合遥感影像及重力异常影像分析了盆山耦合关系,提出了南天山造山带的差异隆升推覆作用,南部温宿、新和、牙哈古隆起的阻挡作用和古近系膏盐层的调节作用是变形的3个主要影响因素,并据此较好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油源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在不同时期油源断裂输导油气通道及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油源断裂伴生裂缝可能发育部位和地层脆性发育部位,识别其活动期输导油气通道.通过断裂填充物泥质含量和填充物输导油气所需的最小泥质含量,识别其停止活动后输导油气通道,二者结合建立了一套油源断裂输导油气通道演化形式的研究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馅廊固凹陷大柳泉地区旧州断裂在沙三中?下亚段内输导油气通道演化形式的研究中,结果表明:旧州断裂在沙三中?下亚段内共发育4种输导通道演化形式,其中一
“分光计的调节与三棱镜折射率的测量”是普通物理实验课程中的一个经典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在进行三棱镜折射率测量时可以观测到汞灯光谱,直观形象,但是未深入探究原子谱线的产生机理.“钠原子光谱实验”是近代物理实验中的经典实验,学生通过计算量子缺、绘制能级图,认识谱线和原子性质.本实验将二者的思想和方法结合,并贯通拓展,使用学生熟悉的分光计直接观测钠原子光谱,再利用内插法计算钠原子s、p能级的量子缺,从而深入认识谱线和原子性质.根据分光计实验,s、p能级量子缺的最终计算结果为1.348、0.882,和精确计算值
本文研究了非线性折射率梯度流体中蜃景形成的原理.基于菲涅耳定律建立了光路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借助Matlab模拟出光路以及蜃景成像规律.配置了一种竖直方向上折射率负指数梯度变化的溶液,用激光照射该溶液得到实际光路;借助Tracker软件提取光路数据点,利用Matlab进行数据分析,实验光路函数和成像位置与菲涅耳定律预测结果一致.我们还分析了在实验中忽略掉次要因素的合理性,说明了菲涅耳定律解释蜃景形成的正确性.
四川盆地具有演化历史长、沉积盖层厚度大、油气资源丰富等特点,是我国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上扬子地区中、晚二叠世之间的峨眉山地幔柱活动改变了四川盆地古地理格局,造成地壳的快速抬升,盆地西南地区地壳抬升幅度最大,呈现古剥蚀高地,往北东方向的影响逐渐减弱,从而导致沉积环境自西南向北东由单一的海相依次转变为陆相、海陆过渡相至海相沉积.本文讨论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形成过程及对四川盆地油气储层的影响,认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对四川盆地油气储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阶段、3种影响作用方式.两个阶段是指中二叠世末期和晚二叠世—早
大规模伸展构造是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减薄的重要表现形式.部分低角度韧性剪切带是地壳伸展变形后所展现的构造形式.本文研究了王格庄韧性剪切带的岩石学、几何学、运动学等特征显示:韧性剪切带走向近南北向,剪切带断层面倾向多变(倾向西、西南、西北方向).大部分区域面理低角度倾向西,矿物拉伸线理近东西向,不对称旋转碎斑及S-C组构指示顶端指向西的剪切特征.结合研究区西侧与伸展构造相匹配的半地堑伸展盆地证据:本研究认为伸展构造的形成可能与西太平洋板块的后撤相关,即大规模伸展构造作用引发了华北克拉通东部的地壳减薄作用.
罗家窝棚组是哈尔滨地区的第四纪下限地层,其岩性是紫红色砂砾石,被认为是冰碛物堆积.早期的区测资料对其进行了岩性描述,对于其它地层属性,特别是地球化学属性的认识尚未涉及.为此,本文选择黑龙江五常拉林镇罗家窝棚村层型剖面作为研究对象,首次对其沉积学、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展开综合研究,以揭示其沉积过程和沉积环境.结果表明,这套砾石分选和磨圆较差,风化程度很高,无定向性排列,砾石成分以陆源碎屑岩(砂岩和粉砂岩,44.2%)和花岗岩(37.4%)为主,其次为凝灰岩(11.2%),石英质、闪长岩、流纹岩和玄武岩等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