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维罗纳的乞丐图书馆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fe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时候,我出差到意大利的古老小城维罗纳,在那里,我见识到了一座特别的图书馆——乞丐图书馆!
  这座图书馆位于维罗纳的市中心。那天一早,我从那里经过,当时我还不知道这座古老的石砌大楼是图书馆,门口站着不少人,有的扛着脏兮兮的大麻袋,有的挑着黑乎乎的被褥,一个个衣衫褴褛,肮脏不堪,应该都是些流浪汉或拾荒者。我好奇地走过去问他们是不是来这里接受布施,其中的一个年纪稍大点的流浪者摇了摇头说:“不!我们是来看书的!”他马上又补充着说:“这是一座乞丐图书馆!”
  这时,大门开了,大伙儿把自己的行李放在一个空屋里。这是图书馆专门开辟出来让流浪汉或拾荒者们放“行李”的。人们有序地进入,自觉地洗手,最后才各自找书,安静地坐下来阅读。我留意到一个70来岁的老人,他虽然浑身都很脏,但却拿着一本皮兰德娄写的《西西里柠檬》在读,那可是一本世界名著。我和他稍微攀谈了几句,他告诉我他叫卡尔,前些年老伴病逝,儿女又都在遥远的外地,他就依靠退休金和拾荒为生。“我一天不看书都不行,这十年来,我几乎有一半的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卡尔说,“读书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事情!”
  我向他微笑告别,不远处一个抄报的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正在抄写一些职业技术类的报纸短文。那人大概30出头,他告诉我他叫莫里,因为此前从商失败,沦落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他告诉我他现在几乎每天都会到这里来读书看报,并将一些有用的内容抄到自带的本子上。“现在多给自己充充电,没准儿将来能用上!”他既像是在和我说话,又像是在给自己打气。
  真没有想到,在这座小城里,居然會有一个专门为乞丐和流浪者们设立的图书馆,我更没有想到的是,这里的乞丐居然也都是爱书之人甚至是文学爱好者!
  我不禁感叹:如果说意大利是一个有尊严的国家,那么维罗纳则是一个有尊严而且有文化的古老小城,有没有文化,并不取决于有没有高大上的建筑,也不在于有多少学者专家,而在于生活在最底层的小人物,他们有没有精神上的追求和享受。
  (编辑/杨逸)
其他文献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起用一批新人,替换一批旧人,短短时间便将北大由官僚养成所,改造成了名副其实的高等学府。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日益高涨,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大。固守道统的林纾对蔡元培表示不满,便借文言小说《妖梦》宣泄怒火。他写了一个叫郑思康的人梦游阴曹地府,说阴曹地府里有一所白话学堂,学堂门外有一副楹联:“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学堂里还有一间“毙孔堂”,堂前也
虽然还没上课,但同学们已经不约而同地回到教室了。有几个同学正分发着试卷,分分分,像命根。有的同学按着桌子,用期盼的眼神盯着发试卷的同学,好像在说:“我在这儿,是不是没找到我?”有的同学坐立不安,便一个箭步冲上去,抢过几张试卷,好心地说道:“我来帮你发!”有的同学一看前桌拿到了试卷,就伸长了脖子,探头看,再东看看西望望,一脸茫然地等着自己的试卷。所有的同学在拿到自己的试卷后,都把试卷紧紧地按在怀里,
1992年,他考上了人民大学社科系,一个人从徐州坐了14个小时的火车到北京,背着蚊帐、被子、褥子,带着脸盆和一个茶缸,兜里只揣了500元。他的家很穷,这500元还是亲戚们五块十块凑来的。踏入大学的第一天,他告诉自己,不会再跟家里要一分钱,他要自己养活自己。  大学第一年,他主要靠抄信封维持生计。在那个年代,计算机还不够发达,信封打印现成的不多。人大的很多老师和学生都办班,牵线给全国各个县的领导做培
1823年,雨果与浪漫派文艺青年缪塞、大仲马等人组成“第二文社”。那时候,一门心思只知道写作的雨果,对交友一窍不通,除了圈内几个朋友,认识他的人寥寥无几。  当时,雨果有一个让人难以琢磨的习惯——爱赊账。他赊账又与众不同:赊账时间最多不超过3天。这样一来,餐馆里的老板都愿意把账赊给雨果。  还账这么快,是不是雨果很有钱呢?这其中的秘密,只有雨果自己知道。为了在“3天内”还上餐馆里的账,他想出了一套
20岁那年,他背上行囊,告别父母,离开家乡,去城里打工。双十年华,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再苦的日子也像草叶尖上的露珠,闪着晶莹的光泽。他亦若是,带着对理想的憧憬,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白天他在建筑工地上打工,长时间的辛苦劳作,到了夜晚累得只剩下睡觉的念头。日复一日,赚到的钱,除了能解决温饱,离回乡盖楼房、积累原始资本、回乡创业这些想法都遥不可及。  他终于沉不住气了,开始四处寻找赚钱的机会,他需要
各位童鞋们,众所周知,在各大游戏中都有各种各样的图鉴:如花里胡哨地画着各种各样的宠物、精灵以及人物等等。而在五彩缤纷的校园生活中,我们八三班也有一本美妙绝伦的特色图鉴——“教师图鉴”。呵呵,那可是我们全班同学一起给我们的各位任课老师们量身定做的,是一本炙手可热的新读本。内容吗?可乐和了!  NO1.“语言系”语文老师——杨老师  先表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杨老师:女,虽已过而立之年,但人精干貌美利
1943年,云南昆明,这是抗日战争大后方,硝烟似乎距离这儿很遥远,这里有着星罗棋布的咖啡馆、酒吧、饭厅、商场,再加上时不时穿梭而过的敞篷汽车,串联起了一派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这宛如江南水乡的旖旎风景里,他和她相遇了。  他是复旦大学学生,英文极好的他被国民党招募为昆明炮兵学校盟军授课军官翻译;而她则是上海交大的学生,一位出身重庆名门的女孩。两个人虽不在同一所学校,但同样的想法和追求给了他们相见的机
一方纹枰,万般变化。决战在两位高手之间展开,落子无悔,黑白之间,关乎荣誉与命运。他们相差五岁,年少者来自中国,是棋坛新锐;年长者,是日本超一流的棋士。手谈,虽无硝烟,却很残酷。  围观者,皆凝神注目,单等年少者落下关键一子,孰输孰赢,立马可辨。然而,年少者却迟迟没有落子。他身体前倾,双目紧盯纹枰,仿佛入定一般。  时间在慢慢流逝,似乎也要凝固。这时,意外发生了:因病缠身,且跪坐多时,年长者体力透支
什么是朋友?正如周华健唱的一样:“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你会懂……”  “嗨!”大多数陌生人的第一次打招呼恐怕都是这样,初进高中的我也没有玩出新花样,几声“嗨”就将自己融入到一个新的集体。一张张并不陌生却又叫不出名字的脸,让我有点尴尬。一个人在座位上看着新同学忙碌着,暗暗寻思,要不要去认识几个人。“嗨!你是哪里毕业的?”一句寒暄为我们的
齐白石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提起大师的艺术道路,可谓幸运有加,一路上贵人不断。  周之美师傅应算作其中一位分量不轻的“贵人”。因家境贫困,年仅九岁的齐白石便辍学,每日帮家里挑水、种菜、砍柴、放牛。十五岁那年,家人担心一向体弱的他难以承受田里的重活,遂让他拜本家叔祖学习木器制作,不料,本家叔祖嫌他体力不济,很快便把他打发回家。后来又跟了另一位性情温和的木匠师傅学习房屋大件、桌椅、农田工具等粗木器活。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