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法在幼儿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imide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操作法是指幼儿通过自身操作教具、学具等各种材料,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经验、知识的一种方法。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几乎离不开操作法教学。是发展幼儿感知与思维的重要方式。近几年来,所有的幼儿教师都知道使用操作法进行教学,都知道让幼儿多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学到知识,得出结论。但在平时的工作中,有的教师给幼儿准备的材料过多,没有认真去组织,幼儿可能把材料当作玩具来玩,有的教师把幼儿的操作活动看作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法宝,整个教学活动仍然重在教师的讲解上,幼儿的操作活动只是在教师口令下的机械模仿,全体幼儿一起听、一起看、一起摸。那么,如何在数学中正确运用操作法呢?下面是我几年来在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幼儿数学 操作法
  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操作材料是幼儿数学教学中应用操作法的物质基础,因此,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应得到保证,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多种操作材料,使幼儿主动操作的学习成为可能,同时,要注意操作物的可操作性,如果准备的操作物只能让幼儿观察,而无法动手,也就失去了操作的实际价值。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应尽可能人手一份,教师除了用自制和购买的专用学具外,应发动幼儿家长收集经济便宜的自然物。
  2、处理好主题和主导之间的关系教师应从对幼儿的指令操作转向让幼儿主动操作,大量增加感性经验,得到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幼儿操作前,教师应提出明确的操作目标,说明操作的程序和方法,减少幼儿操作的盲目性、随意性。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对幼儿的操作仔细地观察,观察幼儿的操作步骤,操作材料的使用情况,了解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及时对幼儿提出建议,指导幼儿的操作活动,使幼儿在正确主动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激发幼儿积极思维,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是常有的事,教师应根据幼儿各自不同的情况,给予幼儿不同的指导。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应让他积极思考,大胆动手,主动探索;对于能力一般的幼儿,教师应该鼓励他,再想一想、试一试;对于能力差的幼儿,如果教师发现他实在不能独立完成操作任务,就该走过去,与他一起完成操作活动。幼儿的操作活动贵在幼儿的参与,积极思考,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教师都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适时的给没有成功的幼儿加以适当的指导,让他们对操作活动产生兴趣。教师对幼儿的操作结果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巧妙的方法加以评价,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保持良好的情绪,将为幼儿下次参加操作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情绪基础。
  3、加强活动的游戏性游戏既是幼儿数学教育的途径,也是数学教学的方法。操作性的数学教学游戏是幼儿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并按照游戏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通过有游戏情节的操作活动,可以使枯燥乏味的摆弄材料,变为有趣味的手脚并用的活动,可使幼儿多次反复操作而不感到单调厌倦,有利于幼儿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5以内各数的加法”时,我设计了一个到果园里去“摘果子”的游戏。秋天到了,果园里的果子成熟了,小朋友去帮农民叔叔、阿姨们摘果子。我发给每个小朋友一张数字卡,数字分别是1、2、3、4。小朋友出发了,要乘汽车去,可是,驾驶员叔叔说只有数字“5”才能上车,怎么办呢?我让幼儿互相“找朋友”,你的数字和另外一个小朋友的数字合起来是“5”就能上车了。果园到了,我再发给每个小朋友一张算式卡,让幼儿根据算式卡(如2+3=?)到果园里去摘果子。小朋友随着“摘果子”的音乐声,高高兴兴地跑到果园里去摘果子(如2+3=5,就摘取5只果子),轻轻松松地完成了游戏任务。这样反复进行几次游戏活动,巩固了幼儿对“5以内各数加法”的运算能力,幼儿学得非常轻松、愉快。
  4、保证必要的操作时间幼儿通过操作、摆弄学具来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为幼儿留足操作的时间,使幼儿通过动手、动脑进行积极地探索尝试,最终达到正确掌握知识的目的。特别是对于小班或新班幼儿,小班幼儿思维欠敏捷,动作较慢,又不熟悉操作方法,急于让小班幼儿快做、快摆,指望他们在匆忙地摆弄中就能获得知识、理解知识是不现实的。对于新班的幼儿,如新中班、新大班这些幼儿,虽然在年龄上比小班幼儿大,但他们因为刚刚进园,对操作方法也不熟悉,对于他们,教师也要避免“穷追猛打”,让每一个幼儿都有充分的操作时间,自己去操作、探索、去发现问题。教师还要注意个别差异的存在,有的幼儿能力强,动作快,有的幼儿能力差,动作慢,教师要等待那些动作慢的幼儿,让他们完成操作活动。在教学中,教师更不能因为时间的原因,以教师的演示法来代替幼儿的操作法,忽略幼儿自己动手实现主动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其它图形的转化”时,我提供给幼儿许多能拼合成长方形的各种几何图形,让幼儿学习拼合长方形。这个活动比较难,幼儿在操作时,有的能力强,动作相对快一点,有的能力差,动作就很慢,可能还拼不出来,我给幼儿留了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开动脑筋,进行主动地探索操作活动。
  5、给幼儿讨论、评价的机会在操作活动中同伴间的讨论,互相合作,能开拓幼儿的思维,促进幼儿互相合作,互为补充的能力,能提高幼儿探索活动的水平。幼儿在操作中出现对操作结果有不同的看法,教师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应让幼儿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加深幼儿对所获得知识的印象,同时让幼儿互相学习,互相评价,讨论出正确的答案。例如:学习“排序”中,我提供给每位幼儿“十个三角形、十个圆形、十个正方形”,让幼儿观察一共有几种形状,每种形状各有几个。然后把这些图形按一定的顺序排队,试一试,有几种不同的排法,每排出一种方法,把它记录在纸上。当幼儿们操作完毕时,幼儿们的操作结果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谁排得对呢?我就组织幼儿进行讨论、评价,通过探讨知道把“十个三角形、十个圆形、十个正方形”进行有顺序的排序,可以有很多方法。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下的数学教育应坚决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机械灌输的教学模式,代之以读、讲、议、练、师生对话、课堂讨论等以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方式,使问题解决、数学应用、数学交流、数学建模成为课堂的主流,要冲破以教材为本位的束缚,在课堂中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把握好启发的时机、力度,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着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使得他们对知识的内化程度和能力的形成速度也有所不同,因此教育模式也不能一成
摘要:调动学生自身的内在学习动因,进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地理 思维  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教学改革也跃上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台阶,教学改革的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个体潜在的内在学习动因,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个体最大的创造力。笔者以地理学科教学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内在学习动因,进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个亘古至今的终极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教育界大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一、积累与运用并重。二、更新观念,打到“写实”。三、寻找契机,激发学生创作灵感。四、强化口头作文训练的重要性。五、评语栏设计的科学性。  关键词:中学生作文 积累思考 口头作文训练 评语设计  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十八年,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写出来与同行老师分享。  一、重视积累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满分作文,能够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无非两
摘要:每种语言的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本国文化,日语亦是如此。从日语的日常表达来剖析日本文化,通过日常的行为规范和语言表达方式,深入理解、分析其内在所包容的文化内涵。通过特定表达方式的列举来阐述日本人之间谦虚、礼让、尊重的文化精髓。  关键词:语言表达 日文文化  日本民族是一个文雅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轻柔、温顺、礼貌而且温和”,他们是以“温和的人的感情”而不是以“干巴巴的、生硬的理论思想”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地运用迁移规律,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且能根据后继学习的需要,适时地、有限度地作一些拓宽、渗透,就可以把各个部分的知识串联起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迁移规律  一、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促使迁移顺利进行  在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时,一要掌握好时机。只有当学生对具体形象
摘要: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西周时代社会现实生活,也是我国奴隶社会现实生活的再现,是一幅无比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她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感知中国古代先民的意识情趣,感知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了颠峰时期,那是一个崇尚文学的时代,是一个歌唱的时代,那里有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正因如此,引导现代的中学生,进入这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