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峡部裂治疗现状及思考

来源 :医学研究生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per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腰椎峡部裂是一种常见的脊柱外科疾病,发病可能与先天发育、后天劳损或外伤密切相关。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非融合手术、根治性融合手术等,尤其在手术方式方面有多种选择。需要针对该疾病的病因、病理机制更深入的了解,关注重点在微创、修复生理功能、加速康复方面,近年来相关技术进展迅速。文章主要针对目前临床治疗的现状进行回顾,并提出阶梯治疗、个性化方案的相关思考。
其他文献
目的VD缺乏与多种疾病风险和(或)严重程度增加相关。文中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及其与AP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AP患者508例。采用ELISA方法对AP诊断2 d内的血清25(OH)D水平进行检测。同时收集入组对象的一般人口学、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临床转归等资料,基于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对AP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分析25(OH)D水平与AP严重程度的关系。依据预后对AP患者进行分组,校正年龄、性别、吸烟
目的探讨温度对脐带血中单个核细胞(MNC)和干细胞的影响。方法采集2020年7月~10月我院16例产妇的脐带血,均取30 ml,平均分为4℃组和室温组(RT组),均放置12 h,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MNC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干细胞(CD34+细胞)占CD45+细胞的比例,计算CD34+细胞数;比较两组MNC数、CD34+细胞比例及CD34+细胞数,分析不同温度下CD34+
目的TAP 1基因多态性与感染性疾病发生有关。文中探讨TAP 1基因多态性、环境危险因素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肺结核发病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广东省各个结核防治单位128例肺结核确诊患者为病例组,并选取同期145例体检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纳入乘积项法分析TAP 1基因多态性与被动吸烟的相乘交互作用,叉生分析法分析两者相加交互作用。采用SHEsis软件对TAP 1基因两位点进行单体型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被动吸烟、TAP1rs1135216位点等位基因和基
弧形杆菌属是一种自然界常见的可引起人类胃肠道疾病的有害细菌属,其对现代人类健康生活具有一定危害性。该类细菌是一种可以同时感染人类和其他哺乳类动物的常见病原体。到目前为止,这种病原体的传播周期仍然未知。然而,分离出的弧形杆菌属已经屡次在各种食物、水源以及食品加工设施中被发现,由此表明该菌属潜在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人类食用了包含弧形杆菌属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水而产生的。本文将着重研究和分析不同种类的弧形杆菌属来源,包括广泛的人类日常食物,各种引用水体及食品饮品加工厂,旨在了解该类菌属的传播途径,为设计防止人类感染
目的目前在肝癌细胞中miR-195与PD-L1表达关系和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构建miR-195真核表达载体,研究其与肝癌细胞中PD-L1的关系及其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并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miR-195靶基因及其参与的信号通路。方法以正常宫颈脱落细胞DNA为模板,通过PCR对目的片段进行扩增,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与目的片段分别连续单酶切、纯化、连接、送测序鉴定。用pcDNA3.1(+)、pcDNA3.1-miR-195分别转染HepG2细胞和H22细胞48 h后,分别记为空白对照组、pc
目的探讨血清和肽素水平测定在心力衰竭患者诊断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我院诊治的190例心力衰竭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我院体检健康者19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CPT、BNP水平及不同心功能分级和不同预后心力衰竭患者CPT和BNP水平,并分析不同指标诊断心力衰竭的诊断效能及CPT与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CPT、B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Ⅳ级心力衰竭者CPT、BNP均高于心功能Ⅱ级、Ⅲ级心力衰竭者,且Ⅲ级高于Ⅱ级,差异有
目的目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治疗以颈椎后路椎管成术为主,但K线阴性患者由于颈椎矢状位畸形疗效欠佳。文中研究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通过改善矢状位形态与解除颈椎管狭窄两方面治疗K线阴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K线阴性患者。术前3 d、术后1周及术后每次随访均通过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标准及视觉模拟量表(VAS)量化评估患者病情及颈椎影像学指标。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病情变化以评价疗效。结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ICU多发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20年11月我院ICU收治的62例多发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机械通气组和常规组,每组31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机械通气组在常规基础上给予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气指标、通气及ICU停留时间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结果机械通气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组(93.55%vs 7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组SBP、DBP、P/F、HR低于常规组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抗NMDAR型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9年12月于我院确诊的抗NMDAR型脑炎患者92例,根据患者住院期间使用的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甲泼尼龙组(MPS组)30例、丙种球蛋白组(IG组)31例、甲泼尼龙联合丙种球蛋白组(MPS+IG组)32例;比较三组治疗后90 d内临床疗效、mRs评分、MMSE评分、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三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PS+IG组总有效率高于IG组和MPS组(P<0.0
简单、快速获取的循环生物标志物对于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其主要包括炎症反应相关标志物(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C反应蛋白)、血栓状态相关标志物(如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氧化应激相关标志物(如胆红素)以及其他新型生化标志物(如血清丝氨酸蛋白酶、血浆肾素活性)。这些生物标志物大量存在于外周循环中,与AMI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同时循环生物标志物性质稳定,易于检测,在AMI发生发展进程中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AMI早期预警和患者预后评估的新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