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广大教师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参与其中,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新课改”这个极具热度的新名词涌动着新的教学理念,催生着新的教学方式。一时之间,人们谈“旧”色变,莫不大刀阔斧,大有横扫“四旧”之势。这确实给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的活力,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争论也逐渐增多起来,于是“回归”就成了事实上的另一个新热点,越来越多的人在公开课之外选择了“回归”。对这两股热潮,我认为我们都不妨冷而待之。因为任何一次改革总是有反复,总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所以我们应该继续执著地前行,应该理性地面对“回归”热。当然,理性地面对“回归”热,更意味着我们要理性地面对“冒进”热,去反思我们改革过程中的问题所在。而实际上,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教师、学生与教材这三个方面,所以对此我们一定要冷对。以语文学科为例,我们语文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会“冷对自我”、“冷对学生”、“冷对文本”。
一、冷对自我:冷静沉思方致远。冷面教学始为真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热浪,许多语文教师热情相拥,基于语文学科的丰富性。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一时之间“百花齐放”。但是,不少人仓促上阵,“冒进”地盲目试验,往往浅尝辄止;或者“剑走偏锋”,搭花架子,变切实的教学为浮华的演课,陷入死胡同还不知回头:又或者割裂传统,推倒重来,构建“空中楼阁”;更有甚者浅尝辄止后,又开始穿旧鞋,走老路,吃回头草,热情“回归”。对此,教师要能做到静心思考,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而针对当前盲目追求形式、表演成风的现象。教师更要明白只有踏踏实实地冷面教学,才能获取学生的真正发展。
现实中之所以有不少所谓“新课改”走入误区,主要是因为不少教师未能深入而准确地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内涵,抑或未能在教学实践中切实而灵活地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内涵,错误而急不可耐地选择了与传统决裂,片面地创新,忽视了教学规律的传承,结果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全面失衡。诚然,语文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丰富性,为新课改的试点提供了足够的可能。但语文教学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有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去吸收,作为新课改执行者的教师一定要始终牢记这一点。我们可以试验,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可以牺牲学生的发展,所以实践前,我们必须冷静地反复思考,以防做了无用功。这是教师冷对自己的“冒进热”。而教师在回溯传统的时候,也要注意避免为了回归。而将新课改抛弃于身外。
那么教师究竟应如何冷静沉思呢?首先,在具体实践之前。应加强新课程理论学习,认真研究教材、学生与教法,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上,不但要“新颖”,而且要“深刻”;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也要冷静思考,不能一时头脑发热,肆意发挥,处理要“灵活”,但更要“得当”;在具体实践之后,要及时进行理性地反思,升华总结,形成理论,并最终再次用以指导教学实践,用实践来检验理论,从而逐步完善理论。总而言之,在教学改革上,只有冷静沉思才能致远。我们要认真研究,结合实际,逐步谋求发展,把学习、教学、科研融为一体,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克服教学改革中的盲目性。
另外,由于新课程改革还处在探索阶段,所以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合理地开展教学工作,不能盲目求新而流于形式。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有句名言用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恰如其分:“语言是存在的寓所。”我们必须充分发掘其赋予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去提升学生的精神品位,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显而易见的是,庖丁解牛一样的分析,太过“工具化”的语文是要不得的。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忽视基础知识的积累,没有知识储备,就谈不上知识内化,谈不上素质形成,更谈不上以人为本的教育。所以我们要追求实质和内容,不能浮在面上,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通过“冷面教学”让语文既保持为扎实的语文,又不失为活的语文。
那么冷面教学的课究竟是怎样的呢?我想应达到如下四个标准:真实、平实、扎实、充实。首先要是真实的课,“真实”主要是指要敢于直面课堂的缺点,不要粉饰,不要以虚假的手段去追求课堂的完美极致,还课堂以本来面目。并能关注不足,积极反思。其次要是平实的课,“平实”主要是指要力求呈现具有普遍性的常态下的课,拒绝摆设花架,拒绝雾里看花,拒绝特立独行地去追逐流行与时尚。其次要是扎实的课,“扎实”主要是指课要有意义,要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要符合相应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最后要是充实的课,“充实”主要是指有效率,追求有效教学,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力求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最大限度的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面对新课程改革的热潮,冷面教学始为真。
二、冷对学生:甘为冷手促发展,敢言冷语明事理
按《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之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于是,在新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就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学生的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但有些“冒进”的教师最终成了旁观者,在教学过程中任学生自由发挥,一味肯定,造成课堂表面的虚假繁荣。而也有一些教师,却不甘被冷落,经常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有意无意地玩学生于股掌之间,即使有所谓的自主活动,其实也成了摆设。因此,相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应甘于当冷手角色,凡事不要亲力而为:也要敢于用“冷言冷语”客观指出学生的问题所在,凡事不要一味热情褒扬。
新课改前的课堂是老师的课堂,学生只有听、答的份。教师提出问题,讲解答案,主宰着整个课堂的过程,这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因此,相应的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和中心的改革是值得肯定的,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主宰课堂的问题得以逐步解决。但现在有的教师却习惯于打着自主探究的幌子主宰着整个教学过程,这是骨子里的根深蒂固的旧思想在作祟,是一种变相的“回归”。对此,我们一定要在切实领悟新课改内涵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优化我们的教学设计,尽量避免出现“越俎代庖”的事情。教师千万别沉溺于自我表演与展示之中,要甘为冷手,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当然,我们也不要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玩失踪”。
那么如何恰如其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呢?首先,教师要巧妙而灵活地构建开放的课堂体系,课堂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的,教师要自然融入其中。而不是高高在上抑或鹤立鸡群。其次,教师要注重 课堂的“生成”,不能拘泥于既定的教学设计,要能因“生”制宜,根据学生的动态思维,灵活处理。最后,教师要在场,冷手不等于冷场,不等于缺场,不等于隐身。关键时刻,教师的恰当指导显得至关重要。否则,教师大可“下课”回家了,毕竟,和教师比较起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总之,面对学生,教师要敢为“冷手”、善为“冷手”,去谋求学生的长远发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地位,多给予学生肯定和赏识,提倡激励性评价,特别是鼓励学生创新,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让学生富有个性的才华得到发挥,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然而。很多教师却错误地解读了这一重要思想,将鼓励看成是新课程改革之必需的手段。教师习惯于用放大镜来看学生的优点,仿佛只有鼓励和表扬才符合课改的要求。现在的语文课堂上,经常有一些老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地随意表扬。有时,即使学生答错了,教师也不去指出,甚至价值观出现偏差,也不置可否。这集中体现在对文本的所谓“多元”解读上,“多元”解读有时则成了各种各样不分对错的解读的代名词。对此,我们应明确,一味惩罚不可取,一味表扬也是不恰当的,我们宁可冷场,也要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敢于“冷言冷语”。
那么又该如何正确地去评价学生呢?鼓励和赞赏是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回答,教师自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而对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更要能一语中的指出其缺陷所在,理直气壮地表明观点和态度。同时给出具体的参考意见以及准确的答案。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应只是一味地叫“好”。而要从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实际出发去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鼓舞、激励学生,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地指出来,因为,只有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否则,就很有可能南辕北辙了。所以,面对学生,教师要做到敢言冷语明事理。
三、冷对文本:冷淡处理宜可行,冷眼旁观当自清
现在许多人意识到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文本“异化”问题——忽视、冷落文本,并对此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批判。诚然,冷落文本这种致使语文教学“失魂落魄”的做法是不当的,而对此进行反思也是及时和必要的。但我们也不能因为要重视、热衷文本,而就唯恐避“冷”而不及。事实上,得当地冷待文本,有时反而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这种冷待一是指淡化文本的细枝末节,淘洗文本,以期凝练但绝不是冷落;二是指拒绝沉溺于文本而不可自拔。以期相机走出文本,拓展文本,在文本外冷眼旁观,从而更好地看清文本内涵。
语文课是简单与丰满的统一,教什么与不教什么应该相辅相成。教师应根据文本的内涵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需要,合理定位教学目标。去除一些不该教的内容,即“洗课”。“洗课”最主要是淘洗“文本”,洗去细枝末节,而不能对文本过度“热情”。任何枝节都不舍得放弃。活用教材是一个新的口号,教师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去用教材,不是教教材。每节课应该有一个相对集中的教学中心,学生的活动和教师的引导都应该围绕每个教学中心展开。淘洗“文本”,对文本进行冷淡处理,可凸显教学的重点。生成新的视角,去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那怎样淘洗“文本”呢?一是找突破口。二是能去掉的就去掉。下面以黄厚江老师的《阿房宫赋》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例具体阐述。黄老师在上《阿房宫赋》时只进行了两次活动:一是呈现自己所写的一个结尾,让学生与原作比较:二是他要求学生补写出自己为概括文章而写的一段话中最关键的词语。从而概括化地把握文章的精髓。这种形式的教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没有像一般的老师那样热情地去处理文本的字词句,似乎冷落了文本。但这样的活动是建立在合理的淘洗“文本”的基础上的,一个独特的视角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很快就领会了文本的内涵,而且又锻炼了学生的文言写作能力与概括能力等,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这种看似冷落文本的教学的收益从长远来看要远大于那些热衷文本的教学的收益,所以,对待文本,冷淡处理宜可行。
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要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让语文课程走出孤立、闭锁、僵化、低效的困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绝对不能沉湎于文本。要懂得变通,要学会暂时搁置文本,要因势利导走出文本、拓展文本。走出去,只是为了更好地、更深入地走进文本。叶澜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拓展迁移,就可把多个文本作为整个阅读空间呈现给学生,“文本”之间纵横交错,才能更深刻地彰显“原文本”的光彩。
那么可以怎样“走出”文本呢?我认为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引领学生走进影像语文,从而映照文本:可以辩证性思考,引导学生沿着与文本对话的思路,延伸开去思考,以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去发现,去创新:可以发散性联想。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让学生在阅读能力提高的同时,思维得到有益的训练。如在进行毕淑敏的散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阅读教学时。老师让学生展开联想、积极讨论:“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到世界各处?”作者没有回答,那么我们是否能替她回答呢?请联系生态环境畅谈。学生出示自己查阅的沙尘暴、泥石流、洪水、台风等数据资料,并列举身边的生态环保存在的问题,同时总结出全世界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一些地区树木不断被摧毁;大片森林顷刻化为乌有;土地的滥垦,草皮、植被的破坏等等。老师只要适时播放相关环保图片,学生水到渠成地感悟出人类的愚昧必将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从而很顺畅地领会出文本的主旨:呼吁我们要热爱自然、要珍爱生命!呼吁我们要对大自然以更多的关怀,同时更是对我们人类自己命运的关怀!警钟长鸣,发人深省。如此,学生就在文本之外更深入地认识了文本,所以,许多时候许多问题冷眼旁观当自清。
总之,要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需要的不仅是外在形式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对教育内涵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果能理性地对待自我、学生与文本,我们定可以脱去“形式化、绝对化”的帽子,真正走进新课程。所以,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冒进热”与“回归热”,我们不妨冷而待之。
一、冷对自我:冷静沉思方致远。冷面教学始为真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热浪,许多语文教师热情相拥,基于语文学科的丰富性。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一时之间“百花齐放”。但是,不少人仓促上阵,“冒进”地盲目试验,往往浅尝辄止;或者“剑走偏锋”,搭花架子,变切实的教学为浮华的演课,陷入死胡同还不知回头:又或者割裂传统,推倒重来,构建“空中楼阁”;更有甚者浅尝辄止后,又开始穿旧鞋,走老路,吃回头草,热情“回归”。对此,教师要能做到静心思考,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而针对当前盲目追求形式、表演成风的现象。教师更要明白只有踏踏实实地冷面教学,才能获取学生的真正发展。
现实中之所以有不少所谓“新课改”走入误区,主要是因为不少教师未能深入而准确地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内涵,抑或未能在教学实践中切实而灵活地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内涵,错误而急不可耐地选择了与传统决裂,片面地创新,忽视了教学规律的传承,结果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全面失衡。诚然,语文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丰富性,为新课改的试点提供了足够的可能。但语文教学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有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去吸收,作为新课改执行者的教师一定要始终牢记这一点。我们可以试验,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可以牺牲学生的发展,所以实践前,我们必须冷静地反复思考,以防做了无用功。这是教师冷对自己的“冒进热”。而教师在回溯传统的时候,也要注意避免为了回归。而将新课改抛弃于身外。
那么教师究竟应如何冷静沉思呢?首先,在具体实践之前。应加强新课程理论学习,认真研究教材、学生与教法,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上,不但要“新颖”,而且要“深刻”;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也要冷静思考,不能一时头脑发热,肆意发挥,处理要“灵活”,但更要“得当”;在具体实践之后,要及时进行理性地反思,升华总结,形成理论,并最终再次用以指导教学实践,用实践来检验理论,从而逐步完善理论。总而言之,在教学改革上,只有冷静沉思才能致远。我们要认真研究,结合实际,逐步谋求发展,把学习、教学、科研融为一体,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克服教学改革中的盲目性。
另外,由于新课程改革还处在探索阶段,所以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合理地开展教学工作,不能盲目求新而流于形式。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有句名言用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恰如其分:“语言是存在的寓所。”我们必须充分发掘其赋予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去提升学生的精神品位,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显而易见的是,庖丁解牛一样的分析,太过“工具化”的语文是要不得的。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忽视基础知识的积累,没有知识储备,就谈不上知识内化,谈不上素质形成,更谈不上以人为本的教育。所以我们要追求实质和内容,不能浮在面上,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通过“冷面教学”让语文既保持为扎实的语文,又不失为活的语文。
那么冷面教学的课究竟是怎样的呢?我想应达到如下四个标准:真实、平实、扎实、充实。首先要是真实的课,“真实”主要是指要敢于直面课堂的缺点,不要粉饰,不要以虚假的手段去追求课堂的完美极致,还课堂以本来面目。并能关注不足,积极反思。其次要是平实的课,“平实”主要是指要力求呈现具有普遍性的常态下的课,拒绝摆设花架,拒绝雾里看花,拒绝特立独行地去追逐流行与时尚。其次要是扎实的课,“扎实”主要是指课要有意义,要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要符合相应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最后要是充实的课,“充实”主要是指有效率,追求有效教学,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力求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最大限度的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面对新课程改革的热潮,冷面教学始为真。
二、冷对学生:甘为冷手促发展,敢言冷语明事理
按《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之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于是,在新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就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学生的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但有些“冒进”的教师最终成了旁观者,在教学过程中任学生自由发挥,一味肯定,造成课堂表面的虚假繁荣。而也有一些教师,却不甘被冷落,经常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有意无意地玩学生于股掌之间,即使有所谓的自主活动,其实也成了摆设。因此,相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应甘于当冷手角色,凡事不要亲力而为:也要敢于用“冷言冷语”客观指出学生的问题所在,凡事不要一味热情褒扬。
新课改前的课堂是老师的课堂,学生只有听、答的份。教师提出问题,讲解答案,主宰着整个课堂的过程,这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因此,相应的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和中心的改革是值得肯定的,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主宰课堂的问题得以逐步解决。但现在有的教师却习惯于打着自主探究的幌子主宰着整个教学过程,这是骨子里的根深蒂固的旧思想在作祟,是一种变相的“回归”。对此,我们一定要在切实领悟新课改内涵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优化我们的教学设计,尽量避免出现“越俎代庖”的事情。教师千万别沉溺于自我表演与展示之中,要甘为冷手,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当然,我们也不要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玩失踪”。
那么如何恰如其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呢?首先,教师要巧妙而灵活地构建开放的课堂体系,课堂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的,教师要自然融入其中。而不是高高在上抑或鹤立鸡群。其次,教师要注重 课堂的“生成”,不能拘泥于既定的教学设计,要能因“生”制宜,根据学生的动态思维,灵活处理。最后,教师要在场,冷手不等于冷场,不等于缺场,不等于隐身。关键时刻,教师的恰当指导显得至关重要。否则,教师大可“下课”回家了,毕竟,和教师比较起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总之,面对学生,教师要敢为“冷手”、善为“冷手”,去谋求学生的长远发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地位,多给予学生肯定和赏识,提倡激励性评价,特别是鼓励学生创新,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让学生富有个性的才华得到发挥,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然而。很多教师却错误地解读了这一重要思想,将鼓励看成是新课程改革之必需的手段。教师习惯于用放大镜来看学生的优点,仿佛只有鼓励和表扬才符合课改的要求。现在的语文课堂上,经常有一些老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地随意表扬。有时,即使学生答错了,教师也不去指出,甚至价值观出现偏差,也不置可否。这集中体现在对文本的所谓“多元”解读上,“多元”解读有时则成了各种各样不分对错的解读的代名词。对此,我们应明确,一味惩罚不可取,一味表扬也是不恰当的,我们宁可冷场,也要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敢于“冷言冷语”。
那么又该如何正确地去评价学生呢?鼓励和赞赏是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回答,教师自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而对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更要能一语中的指出其缺陷所在,理直气壮地表明观点和态度。同时给出具体的参考意见以及准确的答案。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应只是一味地叫“好”。而要从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实际出发去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鼓舞、激励学生,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地指出来,因为,只有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否则,就很有可能南辕北辙了。所以,面对学生,教师要做到敢言冷语明事理。
三、冷对文本:冷淡处理宜可行,冷眼旁观当自清
现在许多人意识到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文本“异化”问题——忽视、冷落文本,并对此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批判。诚然,冷落文本这种致使语文教学“失魂落魄”的做法是不当的,而对此进行反思也是及时和必要的。但我们也不能因为要重视、热衷文本,而就唯恐避“冷”而不及。事实上,得当地冷待文本,有时反而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这种冷待一是指淡化文本的细枝末节,淘洗文本,以期凝练但绝不是冷落;二是指拒绝沉溺于文本而不可自拔。以期相机走出文本,拓展文本,在文本外冷眼旁观,从而更好地看清文本内涵。
语文课是简单与丰满的统一,教什么与不教什么应该相辅相成。教师应根据文本的内涵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需要,合理定位教学目标。去除一些不该教的内容,即“洗课”。“洗课”最主要是淘洗“文本”,洗去细枝末节,而不能对文本过度“热情”。任何枝节都不舍得放弃。活用教材是一个新的口号,教师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去用教材,不是教教材。每节课应该有一个相对集中的教学中心,学生的活动和教师的引导都应该围绕每个教学中心展开。淘洗“文本”,对文本进行冷淡处理,可凸显教学的重点。生成新的视角,去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那怎样淘洗“文本”呢?一是找突破口。二是能去掉的就去掉。下面以黄厚江老师的《阿房宫赋》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例具体阐述。黄老师在上《阿房宫赋》时只进行了两次活动:一是呈现自己所写的一个结尾,让学生与原作比较:二是他要求学生补写出自己为概括文章而写的一段话中最关键的词语。从而概括化地把握文章的精髓。这种形式的教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没有像一般的老师那样热情地去处理文本的字词句,似乎冷落了文本。但这样的活动是建立在合理的淘洗“文本”的基础上的,一个独特的视角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很快就领会了文本的内涵,而且又锻炼了学生的文言写作能力与概括能力等,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这种看似冷落文本的教学的收益从长远来看要远大于那些热衷文本的教学的收益,所以,对待文本,冷淡处理宜可行。
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要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让语文课程走出孤立、闭锁、僵化、低效的困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绝对不能沉湎于文本。要懂得变通,要学会暂时搁置文本,要因势利导走出文本、拓展文本。走出去,只是为了更好地、更深入地走进文本。叶澜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拓展迁移,就可把多个文本作为整个阅读空间呈现给学生,“文本”之间纵横交错,才能更深刻地彰显“原文本”的光彩。
那么可以怎样“走出”文本呢?我认为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引领学生走进影像语文,从而映照文本:可以辩证性思考,引导学生沿着与文本对话的思路,延伸开去思考,以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去发现,去创新:可以发散性联想。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让学生在阅读能力提高的同时,思维得到有益的训练。如在进行毕淑敏的散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阅读教学时。老师让学生展开联想、积极讨论:“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到世界各处?”作者没有回答,那么我们是否能替她回答呢?请联系生态环境畅谈。学生出示自己查阅的沙尘暴、泥石流、洪水、台风等数据资料,并列举身边的生态环保存在的问题,同时总结出全世界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一些地区树木不断被摧毁;大片森林顷刻化为乌有;土地的滥垦,草皮、植被的破坏等等。老师只要适时播放相关环保图片,学生水到渠成地感悟出人类的愚昧必将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从而很顺畅地领会出文本的主旨:呼吁我们要热爱自然、要珍爱生命!呼吁我们要对大自然以更多的关怀,同时更是对我们人类自己命运的关怀!警钟长鸣,发人深省。如此,学生就在文本之外更深入地认识了文本,所以,许多时候许多问题冷眼旁观当自清。
总之,要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需要的不仅是外在形式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对教育内涵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果能理性地对待自我、学生与文本,我们定可以脱去“形式化、绝对化”的帽子,真正走进新课程。所以,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冒进热”与“回归热”,我们不妨冷而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