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建构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承诺形成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大学生就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xianda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生涯建构理论,构建大学生职业偏好定型、探索、准备等职业适应行为与职业承诺的中介假设模型.通过对16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分层线性回归和bootstrap方法检验假设模型.结果表明:适应行为中的职业偏好定型、职业探索与职业准备均对大学生职业承诺有正向影响;准备部分中介定型对职业承诺的促进作用;准备完全中介探索对职业承诺的促进作用;最后,定型比探索对大学生职业承诺的促进作用更强.提出在大学生生涯指导工作中,应将重点引导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而非普及职业常识上;此外,需为大学生提供各类职业的基本技能清单和获取技能培训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准备.
其他文献
借助GIS和数理统计工具,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空间分析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进行探索,为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呈现出“五减三增”的态势,城镇生活用地、工业生产用地和其他生态用地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其他五类用地呈现出下降的态势,而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面积的扩张主要来源于生态用地面积的缩减.2.虽然研究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耦合协调关系较高,但总体来说耦合协调水平呈下降趋势,
老旧社区更新改造是新时代背景下推进我国城市更新和存量土地开发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环节,是促进经济内循环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民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城镇开发建设活动.其直接涉及到社区居民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平衡,而公众参与是协调和减少老旧社区更新改造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平衡各方利益、推动老旧社区顺利改造的关键.我国老旧社区更新改造中的公众参与发展演变历程起步晚,参与渠道和方法有限、参与深度不够、参与效果不佳,象征性参与多、实质性参与少.在老旧社区更新改造实践中,公众参与还面临着群体分化与社区居民组织化程度低、参与
房地产行业在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阶段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能以不同形式带动我国其他近60多个产业的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14.3%以上.然而,随着人民生活的好转,需求消费的增加,该行业因其供需刚性以及投资属性而产生了不少的经济泡沫.根据权衡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企业会在自身面临不确定性风险较大的时候采取持有较多自由现金的策略,以更好地应对未知风险的出现.为了更好地阐述房地产上市公司受限购政策的影响,通过OLS、DID以及相应的稳健性检验方法,检验并验证后得到如下结论:当某地区颁布限购政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迅速,特别是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以来,城市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63.89%,相较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49.68%大幅提升了14.21%.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快速城市化时期,中国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空间格局、人口分布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等都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之一就是目前中国的大中城市普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城市蔓延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交通等方面出现的土地不合理利用、贫富差距增大、绿色空间减
理论分析以及我国经验事实均显示人口结构变动通过房价上涨对居民消费起作用.基于2002-2018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通过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GMM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等多种计量方法对人口结构变动、房价和居民消费三者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表明:房价上涨确实是人口结构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中间变量.从整体上看,老年抚养比与房价呈现出显著的负向关系,少儿抚养比与房价则呈正相关关系,且房价上涨给居民消费带来的“财富效应”表现显著.分区域看,东部地区三者间相关关系与全国整体相同,而中部地区的少
《资产评估法》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了房地产评估机构和专业人员的法律责任.通过构建房地产估价风险量表,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对房地产估价主要风险点进行了系统梳理、识别和量化判断.研究发现,在15类风险点中,发生可能性最高的5类风险分别是权属验证、估价行业市场竞争、房地产市场、委托方道德和宏观经济风险;在风险等级分类中,宏观经济、房地产市场、权属验证风险属于高风险,政治、委托方内部管理风险属于低风险,其他10类风险属于中等风险.按照业务承接、实地查勘、报告形成、报告交付使用4个估价作业阶段,对房地产估价机构和估价人员防
大学生就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当前经济下行和新冠疫情等多重压力影响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为凸显.一方面国家出台多项政策“稳就业”,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主动选择“慢就业”.本研究通过梳理近年来对大学生“慢就业”问题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献,从“慢就业”的界定、成因、影响和对策等方面进行梳理和述评,以期为进一步扩展和深入研究和解决大学生“慢就业”问题提供参考和答案.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籍大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历史机遇和发展空间,研究此类大学生就业问题对高校为国家战略进行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及针对性就业指导等方面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学类专业近5届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数据进行分析,针对毕业生就业动力不足、能力提升不够、返乡意愿不强等就业弱项,从就业指导体系、实践教学创新及乡村政府引导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为地球物理学类专业及非农专业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教育实践提供借鉴.
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分析189名建档立卡应届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路径选择,以及个体所持的价值观念对就业选择的影响,探讨国家资助在他们求学和就业的过程中起到的支撑和保障,验证教育扶贫对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通过人物访谈和质化分析,发现建档立卡学生在就业路径选择中存在自我遵从型、自我降格型和自我疏离型三种类型.建档立卡学生的顺利就业为其他贫困学生通过教育向上流动提供了示范和激励,也给学生资助和就业工作提供现实启示,即通过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开展职业规划指导促进建档立卡学生顺利就业.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大力拓展就业新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赴基层就业空间广阔、大有可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不仅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原动力,还能成为青年成长成才的助推器,同时能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当前高校毕业生赴基层就业存在着人数较少、类型集中的问题.立足新发展阶段,高校应着力探索构建涵盖思想引领、文化熏陶、就业指导、实践锤炼、激励保障“五维一体”的工作机制,有力促进高校毕业生赴基层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