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樱桃番茄斜接嫁接育苗方法介绍

来源 :蔬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mily8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克服当地酸性土壤的不利影响及樱桃番茄连作普遍的种植习惯,彻底解决番茄青枯病严重发生的问题,在选用抗枯萎病和青枯病特性突出的砧木品种基础上,采取斜接嫁接育苗方法,有效防止了番茄青枯病的发生。早春樱桃番茄栽培育苗中采用斜接嫁接育苗方法,其中包括砧穗品种选择、砧穗错期播种、嫁接前准备、关键期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几个方面的技术,既遏制了番茄青枯病危害的蔓延,又降低了嫁接操作难度,为简化栽培、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供了有益经验,尤其为非专业的嫁接育苗人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借鉴。
其他文献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辛秀芳课题组题综述了植物叶际微生物组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参与叶际微生物组的组装和平衡维持的因素以及叶际微生物组对宿主植物的功能等。主要包括,(1)叶际微生物组的来源:叶际微生物组的主要来源包括土壤,种子和空气等。植物的根际和叶际微生物组都可能来自土壤,并且这两个群落在自然环境中可能相互影响和进行微生物的交流。
我国蔬菜种类繁多,高达1600种,蔬菜产业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根据应用场景不同,主要分为露地蔬菜和设施蔬菜。2019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蔬菜播种面积达2086.274万hm2,占全部播种农作物面积的12.57%,在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作物居第2位;蔬菜总产量为72102.6万t,居种植业中第1位[1]。由于设施栽培产量和平均效益普遍比露地种植高,平均为露地种植产量的1.41倍[2],特别是栽培同种作物,设施蔬菜是露地蔬菜产量的3.5倍[3],经济价值十分可观,设施栽培成为带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秦国政课题组报道了番茄完成果实成熟必需的转录因子SlDof1,敲除SIDof1将延迟果实成熟的过程。研究者发现,在番茄已知的34个Dof转录因子中,有29个基因在果实成熟的发育阶段表达,其中5个基因有显著上调。通过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发现只有SlDof1沉默的植物表现出明显的果实颜色呈斑片状表型。SIDof1在番茄成熟期,集中表达在果皮的维管组织,而非果皮中,蛋白则在果皮组织中明显积累。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非常规水资源安全利用创新团队在植物修复养殖废水灌溉农田造成的土壤重金属—抗生素—抗生素抗性基因复合污染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于2021年9月在线发表在《全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研究发现,重金属与抗生素的络合鳌合作用使植物修复对重金属的去除效果不明显,而黑麦草与印度芥菜间作模式较单作模式可通过增加植物累积量、提高放线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含量使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去除效率提高4.48%~100.00%。
为明确植物免疫诱抗剂氨基寡糖素和几丁聚糖对黄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在黄瓜生育期4次施用2种植物免疫诱抗剂,并在苗期、生育期测定黄瓜株高、茎粗、单果质量和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黄瓜苗期,株高增高4.4%~7.4%,茎粗增加2.7%~6.9%;生育期内,黄瓜株高增高10.57%~13.57%,茎粗增加8.1%~13.8%,地上部鲜质量增加17.5%,干质量增加18.5%,单瓜质量增加8.01%~10.12%,每667 m~2增产约300 kg;综上说明,植物免疫诱抗剂对黄瓜具有较好的促生和增产效果。
羊肚菌属于低温型珍贵的食药两用菌类,在冀东地区日光温室内采取构建由双层PE布+2层太空棉组成的保温被保温,选择适宜遮光率的遮阳网并在不同生长阶段变换覆盖位置以控制光照和温度,利用微喷灌控制湿度,配置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系统有效预防病害等措施,同时集成适宜羊肚菌生长的生态环境控制技术,如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播种量以及管理方法,并通过施加外援营养袋和变温管理等措施,实现羊肚菌的高效生产。
为了研究不同砧木嫁接亲和性,通过对7种不同番茄砧木品种与接穗品种“桃星”进行嫁接栽培,研究其对接穗生长势、果实性状、品质、产量及田间抗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共生亲和性是选择优良砧木的关键,砧美103、力王神根、TZ-1这3个砧木品种综合表现较好,产量分别比接穗自根苗增产91.5%、64.0%、60.9%,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比接穗自根苗增加1.08%、2.15%、6.45%,田间发病率分别比接穗自根苗下降10.0、6.7、13.4个百分点,可作为“桃星”嫁接砧木在宁波地区嫁接番茄生产中进行应用。
华中农业大学陈伟教授团队系统综述了逆境胁迫下植物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逆境胁迫下植物代谢组重塑的多样性以及逆境胁迫下植物代谢组的遗传基础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应用代谢组学研究植物逆境生物学的应用前景和局限性。相关研究成果于2021年9月发表在《生物技术通报》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魏安智教授团队以凤椒作为测序材料,采用二代+三代的测序策略,同时结合Hi-C染色体构象捕获技术组装了花椒染色体级别的参考基因组。组装的参考基因组大小为4.23 Gb,是其同科植物甜橙的10倍之多。进化分析显示,花椒和甜橙之间的物种分化大约发生在3 500万年前,之后,花椒在约2600万年前经历了一次独立的全基因组复制事件(η-WGD),并在640万年前发生了转座子爆发事件,此后经历一系列染色体断裂及融合,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染色体(2n=136)。
为提高辣椒产量和效益,优化施肥方案,设计了普通有机肥、生物有机肥、无机配方肥组合施肥处理6个,比较不同有机肥及其不同配方对辣椒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表现最好的是生物有机肥+无机配方肥(18-9-18)处理,干辣椒667 m2产量达到237.44 kg,其次是普通有机肥+无机配方肥(18-9-18)处理,干辣椒667 m2产量达到211.85 kg。长势及抗逆性也是生物有机肥+无机配方肥(18-9-18)处理表现最好,普通有机肥+无机配方肥(1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