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摆渡——试解黑格尔哲学从“逻辑科学”向自然哲学的过渡

来源 :哲学分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lx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纯粹逻辑理念的“外化”问题,即从“逻辑科学”向自然哲学过渡的难题,是关涉到黑格尔体系一元论建构成败的关键问题.目前学界对此已有的三种阐释路径皆有缺陷.黑格尔指出自由概念乃是开启逻辑科学向自然哲学过渡的关键,因此可以尝试以绝对自由为中心建构第四种阐释路径.纯粹思维的自由展示为自身规定的活动和在他者之中时仍持存于己内的主体性.而绝对理念之自由的特点还在于含有内在性与绝对性的双重维度,因而其自由的实现过程展现为理念否定统一的逻辑结构的自身设定/建构过程,在此过程中,他在的环节与对立的结构内在必然地被理念自身所“生产”又继而“克服”,并最终扬弃在它的自我统一性之中.因此,向自然的过渡作为他在环节的设定是绝对自由实现过程中由理念自身所规定的第一个步骤.
其他文献
集团诉讼退出制以选择退出权为权利基础,但新《证券法》关于退出制的规定原则性过强、可操作性较弱,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与此前地方法院出台的诉讼细则略有差异,且所涉条文较少.有必要结合域外经验与我国实践,检视我国集团诉讼退出制相关规范,进而提出完善路径,具体包括肯定二次退出权的适用可能,确定公告期限、退出声明接收方式与法院审查标准,完善集团诉讼通知程序以及建立投保机构信息公示义务的责任机制.
股东知情权属于股东的固有权利,原则上行使主体应当限于股东.当股东是有限合伙企业时,有限合伙人可援引《合伙企业法》第68条第2款第7项的规定,以自己名义提起诉讼.囿于我国尚无股东知情权穿越的相关制度,有限合伙人只能基于代位的路径,行使原属于合伙企业的权利.当股东是公司时,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则阻却了公司的股东提起上述股东知情权诉讼,这有待于将来建立完善的知情权穿越制度来解决这一困境.
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等法院原讼法庭就涉“维好协议”案件作出缺席判决,业已生效,华信集团未在合理期限内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寻求司法救济,案涉判决属于具有执行力的终审判决;认可和执行该类判决的审查标准限于程序事项,上海金融法院对案件的审查范围并不包含素涉“维好协议”在内地的法律性质及效力认定等实体法问题;审查认定执行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判决是否违反内地社会公共利益,需从严把握.
随着证券市场日益全球化,交易者在境内外不同市场交易同一金融产品或者具有同一经济利益的不同产品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与之如影随形,各国证券监管机构查处的跨境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等市场滥用案例似乎也有较为明显的增长.相比传统的市场滥用,各国证券监管机构在发现、调查和起诉跨境市场滥用方面显然面临更大的挑战,为编织打击市场滥用的天罗地网,他们需要作出何种回应,以及如何加强证券监管合作?
期刊
2015年,特拉华州就合并异议诉讼相关法律进行了多处修改.这些修改确实提高了门槛,使得原告对并购提出异议并获得胜诉变得更难,同时原告律师收取薪酬奖励亦难度增加.这些变化起初减少了合并异议诉讼的数量而增加了被驳回案件的数量,并降低了律师薪酬奖励费用.原被告律师通过改变其起诉模式而对法律修改作出了回应.采取包括费用调整规则等在内的方法限制合并异议诉讼是幼稚的,并且可能造成限制有益诉讼的巨大风险.
中国观念史作为一项学术活动,其源头可以上溯百年.近期渐趋繁盛的现象则不妨被视为对“有没有\'中国哲学\'”争论的实践回应.悬置论争的结论,观念史将研究的焦点集中于“过去的观念”;而触发研究兴趣的是“过去的观念”与“现在的我们”及我们“现在的观念”之间的关系.观念史和包括哲学史在内的一般知性思想史一样,隶属于思想史,不过观念史注重的是“固定化的\'思想产品\'”之一的“观念”,而非体系哲学之前后更替或逻辑关系.与偏向历史学的实证观念史不同,它偏向于哲学,主要研究蕴含在相关术语及其用法中的“观
“正名”是先秦思想的重要主题.其有两重向度:第一,以援仁入礼来重建礼之有效性,从而恢复名分的效力.第二,以知晓“物”之“实”来确定“名”的意义.老庄通过揭示礼之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否定援仁入礼的有效性,试图消解第一重“正名”向度的可行性.在道物区分的基础上,老子揭示了语言认知的限度,庄子则进而否定了语言认知的可靠性,以此瓦解了第二重“正名”向度的可能性.在老庄看来,那些期望通过“正名”去治理天下的想法都是徒劳,不应该再继续“正名”的道路.
“敬畏自然”只是一个存在着严重论证缺陷的口号,丧失了古代思想“天人合一”的神髓.通过分析郭象《庄子注》,其所揭橥“天人合一”之义是,人必须在两极之间取其中道,既不“以人灭天”,更不“以天灭人”,人应当保持人的“天性自然”,尽人之“性”.
人对自然应当抱以怎样的情感态度?目前流行的观点是“人应当敬畏自然”.然而,“敬畏自然说”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版本,我们需要辨析和区分它们.古代版本的“敬畏自然说”把情感态度的重点错误地放在了“畏”上,隐含着万物有灵论等神学色彩,在对自然进行因果解释的时候遭遇困境,其实践效果也微乎其微.在现代,与科学立场相容的“敬畏自然说”既需要把“自然”理解为悬拟的形上概念,把敬畏之情的重点放在“敬”上,主张人在尊重自然科学的敬重之情中保有认知上的谦逊与实践上的适度;又需要把“自然”理解为人不可避免地会与之频繁打交道的具
语言既是某种揭示或表达,同时也是某种隐藏或遮蔽.本文借助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哲学家对人类经验、语言本质以及“光照”隐喻的思考,展现出一条切入中国古典语言传统及其喻象的探索路径.“语莹”“心亮”“辞莹似镜”这些中国古代常见而又容易让人忽视的熟语表达,牵涉光喻、镜喻和泉喻等在语言思辨性中的复杂融合.西方近代形而上学知识论对有限性的忽视,也能在对光之喻象的深入探索中得到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