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文学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那么,什么是语感呢?洪镇涛先生认为,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的语文能力”,它在“感性中隐含着理性,直觉中积淀着思考”。这就告诉我们,语感实际上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心理现象。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必须经历表象感知、理性认识、哲理探究等不同层面。欣赏文学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文学语言的形象感、情趣感、风格感。
一、鼓动激励,引起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法国教育家卢梭也曾指出:“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很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以学习的方法,这确乎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笔者在教《风景谈》这篇散文时,首先就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目前,新闻媒体表现手段种种,同学们都喜欢看MTV(音乐电视),也喜欢看音乐散文,优美的歌曲,优美的散文再配以优美的画面,给人以直观的印象,使人获得美感,身心得到愉悦,今天我们学习茅盾的《风景谈》,上面就描绘了六幅风景画: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桃园小憩、石洞雨景、北园晨光。同学们都为当当导演,把几幅画拍成音乐散文,设想灯光、音响、镜头如何处理,必要时还可以配上画外音。相信同学们都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导演。”鼓动性的话音一落,教学立刻活跃起来,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效果极佳。
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还很多,如以“新”引起兴趣,以“美”激发兴趣,以“情”陶冶兴趣,以“疑”促进兴趣等。灵敏的语感,来源于丰富的科学的语文实践,因此,我们必须營造良好的语文环境,丰富学生的语文实践,在多种形式的训练中促进学生语感的积累、形成,进而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感受美趣,感悟美蕴
散文的教学,应以朗读贯穿始终。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教师泛读,学生朗读,独自默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等等。随着电化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还可以听配乐朗读,看电视听朗读等。通过这种种方法,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并以语气的铿锵强弱、语调的高低婉转、语速的快慢缓急去直接影响学生。笔者认为,教师优美的语调能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同时又能诱发其大脑的积极思维,使其进入审美的最佳状态。我在设计《听潮》这篇散文的教学时,就是以指导学生朗读为重点,首先以教师的配乐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以训练学生的朗读为主线,设计了四个环节,即:默读——小声自读——教师表情朗读——男生、女生表情朗读片断。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理解了课文内容及结构,体会出大海在落潮时和涨潮时的不同特点,尤其是感受到大海涨潮时的雄壮美,阳刚美。学生反复朗读之后,能“走进”作品中去。因此,“读”是学生走进美的世界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途径。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出乎情”,优美的散文,除了以意境引人入胜以外,就是以情感人:或喜或怒,或爱或憎,这些都与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思想倾向、个性特征以及文化修养相关联,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在学生初步了解这些背景材料之后,才能引导学生去体验作者当时的情绪,感悟作者所表达的各种思想感情。因此,语感也是悟性的一种表现,培养语感,必须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中加强悟性的培养。悟性是一种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灵感思维,它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求知欲是人们主动探索问题,深入研究问题的动力。在语文导创教学中,我有意创设问题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思维得到发散。如我在上《风景谈》这课时,将课文中六幅“风景画”进行投影展示,紧接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作者所描绘的这六幅风景,与我们学过的其他作家笔下的风景,与旅游所见的风景有什么不同?这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七嘴八舌地谈自己所读的写景散文、自己所游览的风景是如何的美,学生在思考、比较后得出的结论是:这六幅,“风景画”很平常。我继续设疑:作者为什么不赞美美丽的风景,而要赞美这些平平常常的风景呢?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主动探究。又如教《警察与赞美诗》时,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我围绕“追求”设计了一组问题:一般人追求什么?苏比追求什么?一苏比是怎样追求的?一结果怎样?一苏比的追求为什么总难实现?一苏比为什么用追求被捕的办法来解决食宿问题?提问的角度新颖,问题层层深入,富有启发性。学生饶有兴致地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寻找到了答案。这样,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变成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作品作进一步的欣赏评价,感受文学的巨大魅力。
四、重视导语设计
组织教学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过程。精心设计的导语不仅能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散文《绿》的教学中,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不同的颜色会有不同的象征意义:白色象征纯洁,黑色象征阴暗,红色象征热烈……同一种颜色也会有不同的感情寄托:深绿寄托着祥和、宁静,嫩绿寄托着生机、希望……但是,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女儿绿’吗?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绿呢?请打开课本,来看朱自清先生的《绿》。”显而易见,这样的导语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紧扣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情境,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创设了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语感是可以训练培养的较高的文字欣赏能力,是在长期语言实践、反复的语言操作中习得的。只有获得这种“内心的视力”,才能欣赏到文字的内容,才能体味到语言的妙处。叶圣陶先生说过:“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他的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而为鉴赏文艺,训练语感尤其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一、鼓动激励,引起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法国教育家卢梭也曾指出:“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很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以学习的方法,这确乎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笔者在教《风景谈》这篇散文时,首先就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目前,新闻媒体表现手段种种,同学们都喜欢看MTV(音乐电视),也喜欢看音乐散文,优美的歌曲,优美的散文再配以优美的画面,给人以直观的印象,使人获得美感,身心得到愉悦,今天我们学习茅盾的《风景谈》,上面就描绘了六幅风景画: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桃园小憩、石洞雨景、北园晨光。同学们都为当当导演,把几幅画拍成音乐散文,设想灯光、音响、镜头如何处理,必要时还可以配上画外音。相信同学们都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导演。”鼓动性的话音一落,教学立刻活跃起来,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效果极佳。
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还很多,如以“新”引起兴趣,以“美”激发兴趣,以“情”陶冶兴趣,以“疑”促进兴趣等。灵敏的语感,来源于丰富的科学的语文实践,因此,我们必须營造良好的语文环境,丰富学生的语文实践,在多种形式的训练中促进学生语感的积累、形成,进而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感受美趣,感悟美蕴
散文的教学,应以朗读贯穿始终。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教师泛读,学生朗读,独自默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等等。随着电化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还可以听配乐朗读,看电视听朗读等。通过这种种方法,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并以语气的铿锵强弱、语调的高低婉转、语速的快慢缓急去直接影响学生。笔者认为,教师优美的语调能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同时又能诱发其大脑的积极思维,使其进入审美的最佳状态。我在设计《听潮》这篇散文的教学时,就是以指导学生朗读为重点,首先以教师的配乐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以训练学生的朗读为主线,设计了四个环节,即:默读——小声自读——教师表情朗读——男生、女生表情朗读片断。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理解了课文内容及结构,体会出大海在落潮时和涨潮时的不同特点,尤其是感受到大海涨潮时的雄壮美,阳刚美。学生反复朗读之后,能“走进”作品中去。因此,“读”是学生走进美的世界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途径。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出乎情”,优美的散文,除了以意境引人入胜以外,就是以情感人:或喜或怒,或爱或憎,这些都与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思想倾向、个性特征以及文化修养相关联,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在学生初步了解这些背景材料之后,才能引导学生去体验作者当时的情绪,感悟作者所表达的各种思想感情。因此,语感也是悟性的一种表现,培养语感,必须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中加强悟性的培养。悟性是一种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灵感思维,它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求知欲是人们主动探索问题,深入研究问题的动力。在语文导创教学中,我有意创设问题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思维得到发散。如我在上《风景谈》这课时,将课文中六幅“风景画”进行投影展示,紧接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作者所描绘的这六幅风景,与我们学过的其他作家笔下的风景,与旅游所见的风景有什么不同?这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七嘴八舌地谈自己所读的写景散文、自己所游览的风景是如何的美,学生在思考、比较后得出的结论是:这六幅,“风景画”很平常。我继续设疑:作者为什么不赞美美丽的风景,而要赞美这些平平常常的风景呢?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主动探究。又如教《警察与赞美诗》时,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我围绕“追求”设计了一组问题:一般人追求什么?苏比追求什么?一苏比是怎样追求的?一结果怎样?一苏比的追求为什么总难实现?一苏比为什么用追求被捕的办法来解决食宿问题?提问的角度新颖,问题层层深入,富有启发性。学生饶有兴致地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寻找到了答案。这样,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变成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作品作进一步的欣赏评价,感受文学的巨大魅力。
四、重视导语设计
组织教学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过程。精心设计的导语不仅能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散文《绿》的教学中,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不同的颜色会有不同的象征意义:白色象征纯洁,黑色象征阴暗,红色象征热烈……同一种颜色也会有不同的感情寄托:深绿寄托着祥和、宁静,嫩绿寄托着生机、希望……但是,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女儿绿’吗?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绿呢?请打开课本,来看朱自清先生的《绿》。”显而易见,这样的导语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紧扣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情境,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创设了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语感是可以训练培养的较高的文字欣赏能力,是在长期语言实践、反复的语言操作中习得的。只有获得这种“内心的视力”,才能欣赏到文字的内容,才能体味到语言的妙处。叶圣陶先生说过:“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他的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而为鉴赏文艺,训练语感尤其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