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数学应用的日益广泛及计算机的发展普及,数学已经成为工业竞争与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数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一种不可替代的关键技术——数学技术。高新技术的基础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教师 具备素质
一、情感素质:热情,开朗,具有一颗阳光的心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人在情绪饱满的时候、在动情的时候,能主动地把听到的、看到的人、事或符号信息与自我的人生经历、个人理解相联系、比较,从而对其有选择地吸收,使旧的知识网络更合理更高级;同时攫取知识的速度也大大加快。现代心理学也认为,人的情绪对周边群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或危害性。同时新课程标准也把情感列入教学目标,且在三维达成度中情感体验是高层次目标。因此教师具有一定的情感素质不但是教育教学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标准的需要。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情感素质呢?
工作中的摩擦,事业上的压力,家庭中的矛盾,生活中的不快等都有可能使我们的情绪处于一种低落、不稳定状态,受外界的刺激或触动会使情绪恶化而变得易于冲动与暴躁,这时理性的情感控制尤为重要。
作为教师我们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改变不了学生的过去,但可以改变学生的现在;不能控制他人,但可以调整自己;不能事事顺心,但可以事事尽心。只要我们有一颗热情、开朗、阳光的心,就能健康自己,照亮学生。
二、教学素质:超强的解题能力和数学思想
我们中学数学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传授能力。在此我要重点阐述:解题能力和数学思想。
解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活动,也是数学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数学教师的解题能力直接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效益。如果教师自身的解题能力较差,或者不亲身经历解题过程,那么你对题目的指导、评讲常常会顾此失彼,不得要领,连自己都不十分信服的方法怎能理直气壮地讲给学生呢?面对学生中出现的新的解法我们会措手不及,不置可否。更有甚者,会贻误学生。而教师经常解题,去寻找解题策略,经历困惑突围的过程,便能够发现教学中疏漏或薄弱的环节。通过解题,才能弄清哪道题容易犯错,哪个知识点可以扩展,从而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教学中便能有的放矢,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从而提高教学效益。事实上,随着课改的推进和考试的改革,考试试题越来越灵活巧妙,越来越突出探究创新。这对我们教师的解题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教师提高解题能力的唯一途径就是多做、多思。作为数学教师,你就应该是解题的能手、高手,学生问我们题目,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题目在两分钟内要有思路、五分钟内解出结果。只要这样,学生才能佩服我们,喜欢上我们的课。
数学思想就是主动地用数学的观点、数学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去考察问题、认识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倾向或意识。数学思想有:化归、类比、归纳、数形结合等。只有形成数学的意识才能进行数学的思维,拓宽数学的使用空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我们教师首先要有数学意识。传授给学生基本知识远没有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有益,因为数学意识是学习的工具,是生活和工作的工具。日本学者米山藏格说得好:“无论是对科学工作者、技术人员还是数学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而数学意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的关键之一。”
三、教育能力
大家都知道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金钥匙,爱是滋润学生心田的甘泉。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的爱。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爱学生,无论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还是令人头疼的待进生,均应一视同仁。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在教学中,能用爱浇灌学生,使学生在爱的阳光下绽放出最美丽、最幸福的笑容,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赏识教育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记得1999年我带高一(四)班的班主任,学生丙和学生丁上课不是睡觉就是讲话,批评过两三次不见效果。在一次学校体育运动会上学生丙表现突出,为我班得团体第一立下了汗马功劳。开班会时我重点表扬了学生丙:学生丙在我们班体育最棒,我想在守纪方面他也不会差。对学生丁仍采用批评的教育方式。两个月后,学生丙改掉了上课睡觉讲话的恶习,逐渐喜欢上了学习;而学生丁仍然我行我素,最后主动退学。在后来的教育中我一直实行赏识教育,虽然费时费力,却润物细无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通过一题多解、妙题巧解、解题优化等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奇思妙想”和“独到见解”,使学生逐步养成创造性思维习惯,让创新成为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
通过寻找和挖掘数学中的文化性,学生可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对于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道德情操。总之,提高数学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支持和努力。对数学教师来说,只有在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适应这一形势需要。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教师 具备素质
一、情感素质:热情,开朗,具有一颗阳光的心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人在情绪饱满的时候、在动情的时候,能主动地把听到的、看到的人、事或符号信息与自我的人生经历、个人理解相联系、比较,从而对其有选择地吸收,使旧的知识网络更合理更高级;同时攫取知识的速度也大大加快。现代心理学也认为,人的情绪对周边群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或危害性。同时新课程标准也把情感列入教学目标,且在三维达成度中情感体验是高层次目标。因此教师具有一定的情感素质不但是教育教学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标准的需要。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情感素质呢?
工作中的摩擦,事业上的压力,家庭中的矛盾,生活中的不快等都有可能使我们的情绪处于一种低落、不稳定状态,受外界的刺激或触动会使情绪恶化而变得易于冲动与暴躁,这时理性的情感控制尤为重要。
作为教师我们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改变不了学生的过去,但可以改变学生的现在;不能控制他人,但可以调整自己;不能事事顺心,但可以事事尽心。只要我们有一颗热情、开朗、阳光的心,就能健康自己,照亮学生。
二、教学素质:超强的解题能力和数学思想
我们中学数学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传授能力。在此我要重点阐述:解题能力和数学思想。
解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活动,也是数学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数学教师的解题能力直接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效益。如果教师自身的解题能力较差,或者不亲身经历解题过程,那么你对题目的指导、评讲常常会顾此失彼,不得要领,连自己都不十分信服的方法怎能理直气壮地讲给学生呢?面对学生中出现的新的解法我们会措手不及,不置可否。更有甚者,会贻误学生。而教师经常解题,去寻找解题策略,经历困惑突围的过程,便能够发现教学中疏漏或薄弱的环节。通过解题,才能弄清哪道题容易犯错,哪个知识点可以扩展,从而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教学中便能有的放矢,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从而提高教学效益。事实上,随着课改的推进和考试的改革,考试试题越来越灵活巧妙,越来越突出探究创新。这对我们教师的解题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教师提高解题能力的唯一途径就是多做、多思。作为数学教师,你就应该是解题的能手、高手,学生问我们题目,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题目在两分钟内要有思路、五分钟内解出结果。只要这样,学生才能佩服我们,喜欢上我们的课。
数学思想就是主动地用数学的观点、数学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去考察问题、认识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倾向或意识。数学思想有:化归、类比、归纳、数形结合等。只有形成数学的意识才能进行数学的思维,拓宽数学的使用空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我们教师首先要有数学意识。传授给学生基本知识远没有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有益,因为数学意识是学习的工具,是生活和工作的工具。日本学者米山藏格说得好:“无论是对科学工作者、技术人员还是数学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而数学意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的关键之一。”
三、教育能力
大家都知道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金钥匙,爱是滋润学生心田的甘泉。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的爱。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爱学生,无论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还是令人头疼的待进生,均应一视同仁。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在教学中,能用爱浇灌学生,使学生在爱的阳光下绽放出最美丽、最幸福的笑容,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赏识教育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记得1999年我带高一(四)班的班主任,学生丙和学生丁上课不是睡觉就是讲话,批评过两三次不见效果。在一次学校体育运动会上学生丙表现突出,为我班得团体第一立下了汗马功劳。开班会时我重点表扬了学生丙:学生丙在我们班体育最棒,我想在守纪方面他也不会差。对学生丁仍采用批评的教育方式。两个月后,学生丙改掉了上课睡觉讲话的恶习,逐渐喜欢上了学习;而学生丁仍然我行我素,最后主动退学。在后来的教育中我一直实行赏识教育,虽然费时费力,却润物细无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通过一题多解、妙题巧解、解题优化等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奇思妙想”和“独到见解”,使学生逐步养成创造性思维习惯,让创新成为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
通过寻找和挖掘数学中的文化性,学生可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对于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道德情操。总之,提高数学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支持和努力。对数学教师来说,只有在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适应这一形势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