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多年前,小学语文教学界曾经在南通研讨过“小语姓语、小语姓小”的话题,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时隔十几年,小学习作教学“穿新鞋,走老路”的现状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当年研讨的话题。笔者就“行走在儿童与语文之间”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习作教学经验,以就教于方家。
一、习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
教材虽然提供了很多例文,但是这些例文多半不是写学生的身边人、身边事,在学生的情感上很难达到共鸣,很难激发学生写作和表达自我的欲望。开发和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和生活实际,不仅可以解决这一难题,而且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现有的习作水平,做到习作指导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如指导四年级的学生写“我的家乡”。
生1:我的家乡是晋江,在这里,可以观赏海上的日出日落;在这里,可以尝尽海鲜的美味和闽南特色小吃;在这里,可以在望台上观望与它一水之隔的金门美景;在这里,可以感受万吨码头传递的两岸亲情……
生2:我家住在美丽的城市——晋江,她山川毓秀,人文荟萃,素有“声华文物、雄称海内”“泉南佛国”“海滨邹鲁”之美誉。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众多,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称的“安平桥”,世界罕见保存完好的海底古森林遗址,千年古刹“龙山寺”和郑成功屯军遗址“东石寨”等文物保护单位。
学生习作作为一种课程资源,笔者在教学中,特别保留学生习作素材,在下一级的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学生自己通过比较不难发现,生2的习作抓住了家乡晋江的特点,让读者记住了晋江的文化与特色。生1显然是不太了解自己的家乡,写得比较概括,没有从家乡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环境中体会家乡的美。由此,学生知道了作文要从身边实际出发,写身边事,抒身边情,让真情在自己的作文中尽情流淌。
二、习作教学要回归“儿童立场”
“童心”应该成为小学生习作中最突出的特点,让文章不经任何雕琢。然而,纵观当前的小学习作教学,从语言到内容都流露出浓浓的“成人腔”,童意不在,童话流失,童真难寻,童趣无味。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就必须坚持儿童立场下的习作与习作教学。小学生的作文应当成为童心自由表达的天地,习作教学更应该回归孩子童真、童趣的世界,引导他们用童心来观察、审视生活。武汉小学的熊春萍老师通过课题研究后认为,童心是作文教学的根。她的做法是:
1.“趣”中写。儿童是伴随着游戏长大的,将游戏引入课堂,会令作文教学轻松有趣。比如,我在设计扩写《回乡偶书》的教学环节中,将生硬的扩写要求,说成是与学生一起玩“古诗变变变”的游戏,鼓励学生把28个字的古诗变成200字以上的记叙文。类似的作文教学设计不仅顺应了学生爱玩的天性,同时顺应了学生乐于表现自我的特点,学生势必跃跃欲试。
2.“美”中写。儿童的天性是爱美的。在作文教学设计中,尽量考虑如何创设美丽的情境。比如,指导学生写《新年记趣》的作文时,可以制作“欢天喜地贺新年”的PPT,将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的欢乐场景再现出来,学生灵动的心自会画着文字舞蹈。
3.“活”中写。在大自然里和日常生活中,蕴藏着无数写作素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感官去捕捉情趣。另外,学校和教师还应该创设各种条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写作,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只有提倡学生写真“事”,用真“心”,表真“理”,学生习作才是“个性化的、自然的,是充满特点的真情和情趣,沉浸着笑语和泪珠”。
三、习作教学要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处处皆有习作的素材,关键是学生有没有发现美的眼睛。
首先, 在日常生活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通过写日记的形式记下形形色色的人、事、物、景,并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由此积累生活中的素材;通过学习课文和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 积累丰富鲜活的语言, 做好《阅读童年》笔记,为习作时的语言表达奠定基础。其次,学校和备课组要制定习作教学及活动的计划,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每一次习作, 教师应努力在每一个人的作品里找到或多或少的经典之处,时时处处给学生表扬,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兴趣倍增。另外,对学生的文章进行修改后适时发表,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功的情感体验,更激发其写作的兴趣。
(责编侯艳星)
一、习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
教材虽然提供了很多例文,但是这些例文多半不是写学生的身边人、身边事,在学生的情感上很难达到共鸣,很难激发学生写作和表达自我的欲望。开发和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和生活实际,不仅可以解决这一难题,而且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现有的习作水平,做到习作指导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如指导四年级的学生写“我的家乡”。
生1:我的家乡是晋江,在这里,可以观赏海上的日出日落;在这里,可以尝尽海鲜的美味和闽南特色小吃;在这里,可以在望台上观望与它一水之隔的金门美景;在这里,可以感受万吨码头传递的两岸亲情……
生2:我家住在美丽的城市——晋江,她山川毓秀,人文荟萃,素有“声华文物、雄称海内”“泉南佛国”“海滨邹鲁”之美誉。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众多,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称的“安平桥”,世界罕见保存完好的海底古森林遗址,千年古刹“龙山寺”和郑成功屯军遗址“东石寨”等文物保护单位。
学生习作作为一种课程资源,笔者在教学中,特别保留学生习作素材,在下一级的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学生自己通过比较不难发现,生2的习作抓住了家乡晋江的特点,让读者记住了晋江的文化与特色。生1显然是不太了解自己的家乡,写得比较概括,没有从家乡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环境中体会家乡的美。由此,学生知道了作文要从身边实际出发,写身边事,抒身边情,让真情在自己的作文中尽情流淌。
二、习作教学要回归“儿童立场”
“童心”应该成为小学生习作中最突出的特点,让文章不经任何雕琢。然而,纵观当前的小学习作教学,从语言到内容都流露出浓浓的“成人腔”,童意不在,童话流失,童真难寻,童趣无味。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就必须坚持儿童立场下的习作与习作教学。小学生的作文应当成为童心自由表达的天地,习作教学更应该回归孩子童真、童趣的世界,引导他们用童心来观察、审视生活。武汉小学的熊春萍老师通过课题研究后认为,童心是作文教学的根。她的做法是:
1.“趣”中写。儿童是伴随着游戏长大的,将游戏引入课堂,会令作文教学轻松有趣。比如,我在设计扩写《回乡偶书》的教学环节中,将生硬的扩写要求,说成是与学生一起玩“古诗变变变”的游戏,鼓励学生把28个字的古诗变成200字以上的记叙文。类似的作文教学设计不仅顺应了学生爱玩的天性,同时顺应了学生乐于表现自我的特点,学生势必跃跃欲试。
2.“美”中写。儿童的天性是爱美的。在作文教学设计中,尽量考虑如何创设美丽的情境。比如,指导学生写《新年记趣》的作文时,可以制作“欢天喜地贺新年”的PPT,将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的欢乐场景再现出来,学生灵动的心自会画着文字舞蹈。
3.“活”中写。在大自然里和日常生活中,蕴藏着无数写作素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感官去捕捉情趣。另外,学校和教师还应该创设各种条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写作,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只有提倡学生写真“事”,用真“心”,表真“理”,学生习作才是“个性化的、自然的,是充满特点的真情和情趣,沉浸着笑语和泪珠”。
三、习作教学要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处处皆有习作的素材,关键是学生有没有发现美的眼睛。
首先, 在日常生活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通过写日记的形式记下形形色色的人、事、物、景,并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由此积累生活中的素材;通过学习课文和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 积累丰富鲜活的语言, 做好《阅读童年》笔记,为习作时的语言表达奠定基础。其次,学校和备课组要制定习作教学及活动的计划,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每一次习作, 教师应努力在每一个人的作品里找到或多或少的经典之处,时时处处给学生表扬,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兴趣倍增。另外,对学生的文章进行修改后适时发表,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功的情感体验,更激发其写作的兴趣。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