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框架梁限额设计

来源 :中国建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injia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经济性出发,按照限额设计的要求,基于高层建筑理想计算模型,讨论结构侧移特征,分析高层建筑最大层间位移出现的位置,提出“梁配筋图归并以楼层层间位移相近为原则”的归并理念,对施工图审查设计和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侧移特征;最大层间位移;限额设计
  1.问题提出
  所谓限额设计,是指在保证各专业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照房地产开发商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施工图设计,严格控制不合理的设计变更,确保总投资不被突破。国内研究表明,工程设计费占工程全部费用的比重不到1%,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却高达75%,因此,房地产开发商纷纷提出限额设计的要求。
  但是,有些设计人员的经济意识淡薄,单纯按“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的目标进行设计,忽视“经济合理”的设计要求,无法满足开发商限额设计的要求。比如,一幢18层的纯剪力墙结构民用住宅,有些设计人员把3-18层的梁配筋图归并为同一张施工图,也有些设计人员每隔三层归并为一张梁配筋施工图,没有掌握科学合理的归并方法,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限额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从一个侧面入手,以高层建筑框架梁归并问题为着眼点,分析高层建筑水平位移的变形特点,探讨水平位移与框架梁配筋的关系,提出科学合理框架梁配筋归并方法,协调“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三者矛盾,做好限额设计。
  2.高层建筑水平位移的变形特点
  2.1 理想计算模型
  将高层建筑视为一根竖直放置嵌固于基础的开孔、带横肋的巨型空间构架式悬臂梁,假定水平风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沿建筑物的竖向分布呈倒三角形分布,如图1所示。
  3.高层建筑水平位移与框架梁配筋之间的关系
  3.1 水平位移的构成要素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位移,通常由三部分构成:(1)楼层的整体剪切位移;(2)结构整体弯曲变形产生的侧移;(3)基础转动位移。其中,楼层的整体剪切位移由楼层剪力引起,结构整体弯曲变形产生的侧移由水平荷载产生的倾覆力矩引起,而基础转动位移由地基变形引起的结构整体刚性转动所产生的位移。
  3.2 各构成要素对结构的影响
  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基础转动发生楼盖的整体倾斜,下部楼层刚性转动所引起的位移对本层结构构件的变形并不产生直接影响,因此,直接引起结构构件变形的是本层构件所发生的整体剪切位移和结构整体弯曲变形产生的侧移。
  3.3 高层建筑水平位移与框架梁配筋之间的关系
  由结构力学基本理论,在楼层抗侧刚度一定的情况下,楼层发生的层间剪切位移越大,楼层层间剪力越大,墙端或柱端的弯矩越大,那么与墙或柱相连的框架梁弯矩就越大,梁配筋就越大。同样,在楼层抗弯刚度一定的情况下,楼层发生的层间转角越大,墙端或柱端的弯矩越大,那么与墙或柱相连的框架梁弯矩就越大,梁配筋就越大。
  4.框架梁配筋的归并方法
  4.1归并方法
  高层建筑框架梁的设计,设计人员应摒弃底部加强区以上每隔三层归并为一张梁配筋施工图的做法,应本着“梁配筋图归并以楼层层间位移相近为原则”的归并理念,根据高层建筑结构整体分析的计算结果,确定最大层间位移出现的位置,分析各楼层层间位移的数据,以最大层间位移出现的位置为基点,把层间位移相近的楼层归并为同一层,从而最终确定框架梁配筋图归并方案,以优化配筋,做到限额设计。
  4.2 经济效益分析
  某18层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民用住宅,20层,各层层高为3m,结构总高度为60m,地震烈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一组,经PKPM三维空间计算程序的分析计算,其第4层的层间位移为1.84mm,该楼层的框架梁用钢量为4.032t,第7层的层间位移为2.30mm, 该楼层的框架梁用钢量为4.654t,显然,若将第4层和第7层的梁配筋归并为同一层,就相当于把第4层的框架梁用钢总量放大15%,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5.结论
  本文以竖向悬臂梁为计算模型,建立高层建筑水平侧移方程,利用数理方法确定最大层间位移的位置,分析高层建筑水平位移与框架梁配筋之间的关系,提出“梁配筋图归并以楼层层间位移相近为原则”的归并理念,通过某一具体工程的经济效益分析,框架梁用钢总量可以节省15%,经济效益明显,对工程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方鄂华.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2.
  [2] 沈在康.混凝土结构设计新规范应用讲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 GB50011-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 JGJ 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摘要: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干旱少雨,蒸发强烈,具有典型的内陆干旱气候特点,农业生产部依赖于灌溉。新疆四周山地环绕,天山横贯中部、形成南北两大封闭的陆盆地,盆地四周的可溶性盐分随农业灌溉用水被带到盐地,在蒸发强烈、降雨稀少的干旱气候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上升占绝对优势,淋溶极端微弱,导致土体上部盐分积累越来越多。  关键词:盐渍化;改良治理  The Xinjiang Irrigation soil
期刊
摘 要:针对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施工质量通病,综合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在施工实践中有明显的效果,提高了施工质量,可供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施工参考。  关键词:水泥混凝土;道面;质量通病  中图分类号:TU528.37 文献标志码:A  引言  所谓质量通病.就是在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工程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通病有:掉边掉角;表面网状、条状或环状裂纹;板体断裂;蜂窝、麻
期刊
摘 要:针对广州市某酒店进行了能耗统计及中央空调系统运行性能测试。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空调系统检测及评价标准相关要求,评估空调系统实际运行状况,并制定了相应的节能改造技术措施。  关键词:空调系统;性能测试;节能改造  1.引言  广州地处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能耗大,其中公共建筑能耗尤为突出[1]。文献[2]通过对广州市20栋大型公共建筑年能耗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大型公共建筑平均能耗为154kWh
期刊
摘 要: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文章通过作者参建的某市政工程案例论述了如何从工程招标评标方法、招标工程量清单计算规则的编写、合同的签订三方面来进行工程造价的控制。  关键词:市政基础设施; 项目管理; 全过程; 造价控制  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短,要求高,可变因素多,生产要素价格变化快,使得工程建设项目的造价复杂可变。建设单位对工程造价的控
期刊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的研究是一个重要课题,而保护与更新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保留既定的历史环境,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它们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状态与文化特征,使具有很高文化价值的历史空间成为能够接纳某些现代和未来城市功能的容器。通过外在物质环境的保护与内在街区功能的更新,将历史街区的景观特色、传统文脉与文化内涵嫁接到新的城市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从而使其获得新的发展动力,这是大多数历史街区重获新生
期刊
摘 要:施工环境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复杂性演变趋势,在项目风险事件中隐含的主体行为风险越来越突出,甚至成为了施工过程中的主导风险。阐述了我国高层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体行为风险因素,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公路工程项目施工阶段主体行为风险评估模型。最后给出了防范公路工程项目施工阶段主体行为风险发生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主体行为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法  1.引言  对主
期刊
摘 要: 通过开展“省示范监理项目”创建活动,增强监理企业争先创优意识,激发监理人员爱岗敬业精神,发挥建设监理典型示范引导作用,更加规范监理工作,有效促进监理事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示范监理项目;行业发展;意义  工程建设监理从1988年正式推行至今,为我国各项工程建设的控制、管理和协调等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工程建设的高速发展,建设工程项目投资规模越来越大,新材料、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设备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某厂房机器正常运行引起的楼板振动问题进行测试,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为工程中同类问题提供借鉴。  关键词:厂房;楼板;振动测试  中图分类号:TU311文献标识码:A  A Plant Vibration Test Study  Hu Zhi-hua1, Zhou Jin2, Yang Xing-biao3  (1.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Z
期刊
摘 要:明末.清初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通篇讲述着“人与自然”的契合关系,在《园冶》“冶叙”中他就强调:“余少负向禽志,苦为小草所绁。”随之引伸出“兹土有园,园有‘冶’”的哲学道理。在道教堪舆盛行的那个年代,这种自然哲理受到风水“相地、相宅、相树、相水…”的深刻影响而更加叠趣。本文以《园冶》为基线,展开对风水相“树”之事的探讨。  关键词:《园冶》哲学观; 风水相“树”; 六则  地球,自从有了
期刊
摘 要:泥石流是山区汛期常见的一种严重的水土流失(泥沙失稳搬运)现象。它是泥沙在水动力作用下失稳后,集中输移的自然演变过程之一,具有严重的灾害性。某些山区河流在汛期中由于暴雨或其他水动力如溃坝、冰川、融雪等作用于流域内不稳定的地表松散土体上,导致松散土体失稳叁与洪流运动,在流堿内形成两种汒流现象;一是水的汒流,二是沙的汒流。两种不同相的物质在共同的流动空间内混合而形成一种特殊的水、沙混合输移现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