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本身是博大精深的,丰富多彩而有趣的,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于是老师把本来有趣的历史弄得只有原因、经过、意义、影响等干巴巴的条款,与现实联系不大,学生当然毫无兴趣。很多学生都说喜欢历史而不喜欢历史课。而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进一步产生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全心投入,乐此不疲,反之,则放在一旁,不予理会。
作为历史老师来讲,要想把学生拉回课堂上来,就要培养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坚信:“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
1. 要调动学生的兴趣,首先要老师自己要充满热情
老师的情绪是很容易影响到学生的,如果你是消极悲观,学生很容易感觉得出来,那即使是有兴趣的也变得没有兴趣了。历史教师应该热爱中学历史教学工作,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时事,加强学习和自我修养,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自己的理论水平,严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师对知识的讲解不应该仅限于课本上和教参上的内容,应该注意随时吸收新的信息,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吸取历史学科的新知识新成果,以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还是俗话说得好: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我认为,在眼下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应该有一河水,知识的储存量应该比以前大,而且还应该不断地更新,使历史学科常教常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引入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中国近代史部分,讲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光辉业绩和清政府设置台湾府的这段历史时,可引入李登辉、陈水扁、吕秀莲等的丑恶嘴脸,透过史实来证明台湾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维护祖国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任何分裂祖国的阴谋都不可能也不会得逞!而且学术上的不同观点我觉得可以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也多了解一些,这样也很有趣。比如,拿破仑远征俄国的失败原因,他的死亡原因,大革命失败和陈独秀的关系,这些学术界的观点有些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学生接触了不同的观点,也会觉得历史研究原来也很有意思,对于各种观点,还可以自己思考甚至考证,自然兴趣也有了。
2. 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满堂灌、一言堂当然应该彻底抛弃掉,而漫无边际的讨论也不可取。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应该遵循这么一些原则:课堂脉络清晰,重难点突出教学内容紧扣大纲和教材,学生积极性高,兴趣浓厚,整个课堂有张有弛。现在有很多新的教学方式,比如问题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故事会,音乐会等等,我们应该灵活应用,只要可以达到调动学生兴趣的方法,我们都不妨试一试。教师要充分利用挂图、图片等直观性教具和幻灯、录像、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性教学,能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领悟历史,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认知内驱力,促进积极思维,会产生积极作用。如讲授一些“战争”课题时,在微机屏幕一边显示进军路线,一边不断出现亮点并发出“嘟嘟”声,并显示一些有关的动画及声音等,促使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3. 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
导入课堂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这个环节甚至是可以决定整堂课的气氛的。所以,教师应该非常精心地设计导入环节:可以慷慨激昂的演讲导入,可以优美动听的音乐导入,可以用最新的学生感兴趣的新闻导入,可以用一个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导入,甚至可以用肢体语言无声地导入。比如讲《长征》,就可以用录音机播放电视剧《长征》的歌曲《十送红军》,这首歌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让学生每一根神经都活起来,每一个思维的细胞都活起来,再配以合适的提问,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兴趣自然也就上来了。再比如讲《美国的独立》,可以用报纸上的新闻,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美国给伊朗的制裁,美国对于朝鲜核试验的反应,然后提问:美国是现在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处处插手别国事物,推销美国式的民主,可是当我国已经进入康乾盛世时,地球上还没有美国,那么,美国是如何诞生的呢?自然引入新课。接下来的环节中,既应该有老师的讲解,也应该有同学的参与,当然合适的提问至关重要,那是学生参与和课堂活跃的前提。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能否收好尾则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一节课的结尾可以在总结已学到的内容,预告下回的题目中结束,而好的悬念和埋下伏笔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如在讲述“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的失败”这一节课时,结尾可这样进行:经过“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无数共产党员和广大革命群众倒在血泊之中,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那么我们的党和中国革命会不会垮掉?不会,就像夏明翰烈士就义时说的:“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共产党人掩埋了烈士的遗体,擦干地上的血迹,继续勇往直前!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4. 要善于运用优秀的历史影视作品
电影电视作为一种形象化、视觉化的媒体,因其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和优势,尤其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和喜爱,也容易使他们受到感染和教育。这种形象化的以情动人,以情育人的作用是与我们教师空洞的说教不可同日而语的。如《甲午风云》、《从奴隶到将军》、《地道战》等就是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护国运动、敌后军民反扫荡斗争最好的素材;而“乱世佳人”、“甘地”、“巴顿将军”、“保卫萨拉热窝”、“辛德勒名单”之类的影视作品可在近现代世界历史的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观看等等。由于电影剪辑电视录像有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感人的音响,加上教师的解说,学生在正确理解教材知识的同时思想感情受到了极大的感染和熏陶。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如何让学生回到课堂上来,提高历史课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只要我们历史课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联系学生实际,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这门课一定会使学生大感兴趣。有了兴趣,就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大步前进。
作为历史老师来讲,要想把学生拉回课堂上来,就要培养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坚信:“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
1. 要调动学生的兴趣,首先要老师自己要充满热情
老师的情绪是很容易影响到学生的,如果你是消极悲观,学生很容易感觉得出来,那即使是有兴趣的也变得没有兴趣了。历史教师应该热爱中学历史教学工作,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时事,加强学习和自我修养,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自己的理论水平,严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师对知识的讲解不应该仅限于课本上和教参上的内容,应该注意随时吸收新的信息,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吸取历史学科的新知识新成果,以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还是俗话说得好: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我认为,在眼下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应该有一河水,知识的储存量应该比以前大,而且还应该不断地更新,使历史学科常教常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引入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中国近代史部分,讲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光辉业绩和清政府设置台湾府的这段历史时,可引入李登辉、陈水扁、吕秀莲等的丑恶嘴脸,透过史实来证明台湾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维护祖国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任何分裂祖国的阴谋都不可能也不会得逞!而且学术上的不同观点我觉得可以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也多了解一些,这样也很有趣。比如,拿破仑远征俄国的失败原因,他的死亡原因,大革命失败和陈独秀的关系,这些学术界的观点有些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学生接触了不同的观点,也会觉得历史研究原来也很有意思,对于各种观点,还可以自己思考甚至考证,自然兴趣也有了。
2. 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满堂灌、一言堂当然应该彻底抛弃掉,而漫无边际的讨论也不可取。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应该遵循这么一些原则:课堂脉络清晰,重难点突出教学内容紧扣大纲和教材,学生积极性高,兴趣浓厚,整个课堂有张有弛。现在有很多新的教学方式,比如问题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故事会,音乐会等等,我们应该灵活应用,只要可以达到调动学生兴趣的方法,我们都不妨试一试。教师要充分利用挂图、图片等直观性教具和幻灯、录像、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性教学,能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领悟历史,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认知内驱力,促进积极思维,会产生积极作用。如讲授一些“战争”课题时,在微机屏幕一边显示进军路线,一边不断出现亮点并发出“嘟嘟”声,并显示一些有关的动画及声音等,促使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3. 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
导入课堂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这个环节甚至是可以决定整堂课的气氛的。所以,教师应该非常精心地设计导入环节:可以慷慨激昂的演讲导入,可以优美动听的音乐导入,可以用最新的学生感兴趣的新闻导入,可以用一个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导入,甚至可以用肢体语言无声地导入。比如讲《长征》,就可以用录音机播放电视剧《长征》的歌曲《十送红军》,这首歌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让学生每一根神经都活起来,每一个思维的细胞都活起来,再配以合适的提问,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兴趣自然也就上来了。再比如讲《美国的独立》,可以用报纸上的新闻,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美国给伊朗的制裁,美国对于朝鲜核试验的反应,然后提问:美国是现在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处处插手别国事物,推销美国式的民主,可是当我国已经进入康乾盛世时,地球上还没有美国,那么,美国是如何诞生的呢?自然引入新课。接下来的环节中,既应该有老师的讲解,也应该有同学的参与,当然合适的提问至关重要,那是学生参与和课堂活跃的前提。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能否收好尾则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一节课的结尾可以在总结已学到的内容,预告下回的题目中结束,而好的悬念和埋下伏笔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如在讲述“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的失败”这一节课时,结尾可这样进行:经过“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无数共产党员和广大革命群众倒在血泊之中,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那么我们的党和中国革命会不会垮掉?不会,就像夏明翰烈士就义时说的:“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共产党人掩埋了烈士的遗体,擦干地上的血迹,继续勇往直前!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4. 要善于运用优秀的历史影视作品
电影电视作为一种形象化、视觉化的媒体,因其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和优势,尤其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和喜爱,也容易使他们受到感染和教育。这种形象化的以情动人,以情育人的作用是与我们教师空洞的说教不可同日而语的。如《甲午风云》、《从奴隶到将军》、《地道战》等就是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护国运动、敌后军民反扫荡斗争最好的素材;而“乱世佳人”、“甘地”、“巴顿将军”、“保卫萨拉热窝”、“辛德勒名单”之类的影视作品可在近现代世界历史的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观看等等。由于电影剪辑电视录像有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感人的音响,加上教师的解说,学生在正确理解教材知识的同时思想感情受到了极大的感染和熏陶。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如何让学生回到课堂上来,提高历史课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只要我们历史课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联系学生实际,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这门课一定会使学生大感兴趣。有了兴趣,就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大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