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试试吗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129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六一活动前夕,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后,决定开一次化装舞会。小朋友们各显身手,根据舞会的需要和自己的爱好、特长,成立了很多小组,比如宣传组、主持组、妆发造型组、现场服务组、道具制作组以及安保组。可晓波虽然和我一起参观了一遍所有的小组,但他还是没想好做些什么。我有点担心,毕竟这是一次集体活动,老师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有收获、有成长。如果强行分配任务,恐怕有违尊重儿童的教育之道;但是如果一味顺应,难道真的要允许晓波特立独行,不参加这次集体活动?会不会有更好的办法呢?
  关键时刻,我联系到了晓波的妈妈。我们一起想办法,想从晓波平时的兴趣入手,看看有没有他感兴趣又能参与的活动。晓波妈妈突然想到,晓波平时一直对爸爸的摄影器材很感兴趣,虽然爸爸每次操作的时候他都争着抢着要试一试,但这些摄影器材也是爸爸的“宝贝”,不太让他动。
  家园及时沟通,给了我灵感。何不利用摄影这个可能是他真正感兴趣却又没有机会尝试的兴趣点?于是,第二天活动区游戏时,我故意拿着一台单反相机在他面前走来走去。只见他停下手里的游戏,目不转睛地盯着我手里的相机。我趁机走到他的身边,将相机捧到他的面前,轻声问:“你想试试吗?”听了我的话,他愣住了,轻轻点点头说:“想,但是我不太会用……”于是,我把安全绳套到了他的手腕上,并简单介绍了一下使用方法。他左手端着相机,右手扶着快门的样子十分认真。走到小朋友的身边时,他还会提示一句:“准备好了吗?我要给你们拍一张照片。”只见他看着取景器反复调整着位置,“咔嚓”一声,第一张作品新鲜出炉了。就这样,连续一周的活动区游戏时间,晓波都会找到我拿相机,去捕捉小朋友们的游戏瞬间。
  离化装舞会还有一周时间,晓波已经能够熟练使用相机来拍照片了。他主动找到我,询问他能不能在化裝舞会上也给大家拍照。我十分惊喜,摸摸他的头回答:“你一定可以做好的,老师相信你!”“那宋老师,我可以把相机带回家,去跟爸爸再学习一下怎么拍出好照片吗?”晓波接着问。我惊讶于他的责任心,同意了他的想法,我相信这个对相机不离手的男孩一定能够保护好相机。
  就这样,晓波每天将相机带回家和爱好摄影的爸爸一起发掘相机的功能。如何调试镜头的远近、怎么应对不同的光线……晓波在每天给小朋友拍照的时候都有新的变化。小朋友看到晓波为自己拍的照片都开心极了,围着晓波叫他“摄影大师”。晓波也特别开心,手里捧着相机在自由活动的时间里拍个不停。
  舞会当天,晓波穿了一件酷似摄影师的工作服,捧着相机在舞会的各个角落穿梭,从孩子的独特角度,留下了一张张珍贵的照片。活动结束后,我们将晓波拍的照片分享到群里,家长们从他的镜头里感受到了孩子们参加舞会的快乐,也对晓波的拍照技术给予了认可。
  每颗星星都能散发自己的光芒,只有把这样的信念变成信仰,我们才能努力尝试多看、多听、多问,从孩子、家长等不同的角度去发现这样的光……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积极探索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方式,在幼儿园的生活、游戏、活动中渗透价值观的引导,其中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通过集体教学游戏提升幼儿的价值认识。本文以大班教学游戏“翻转垫子”活动为例。  活动目标  1.体验团队合作完成任务的成功感和乐趣。  2.在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的游戏中,发展同伴互相沟通理解、配合互助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反思能力。  活动准备  大、小垫子各2块,计分板;有
孩子们是游戏的主体,我园以坚持每日户外两小时为基础保障,教师通过引导孩子们按照“室内计划(In-room Planing)——户外游戏(Outdoor Play)——室内回顾(In-room Review)的三段式结构开展户外游戏,有效地推进孩子们的自主游戏活动,支持孩子们的有效学习。  教师在孩子们自主游戏前,通过提问等鼓励和启发孩子们制定游戏计划,让孩子们体验到“我是游戏的主人”。在户外自主游
《苹果与蝴蝶》是一本无字绘本,由艾拉·马俐和她的丈夫恩佐·马俐共同创作。这是一本既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又不失科学性的知识绘本,能引导幼儿在欣赏、思考中了解大自然生命演变的过程。  1.解读绘本,寻找线索。  《苹果与蝴蝶》画面简单清晰,却包含了众多的线索:1.苹果生长的过程;2.蝴蝶的一生;3.一年四季的轮回;4.虫卵是怎样到苹果里去的;5.绘本是可以循环反复进行阅读的。如此多的内容该如何取舍、如何
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家拉康先生说:“人是言说的存在。”当我们言说的时候,也是我们精神流动、情感流动的时候,所以言说是“人”精神最基础的东西。儿童的言说包括说话、表情、身体形象特点(比如灵活还是僵硬),还有他的各种行为举止等等。  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幼儿园老师开始认识到儿童绘画具有丰富的心理意义,并试图通过绘画来理解儿童:因为幼儿的语言能力还不完善,而绘画也是他们言说的一种重要方式。  儿童的绘画确
通过姜老师与孩子们的对话可以看出:姜老师与班级的孩子长期处于一个民主、平等的环境;姜老师所带的大班孩子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自主意识较强。因此,当个别孩子提出“我不喜欢音乐活动”,想要换一个活动时,姜老师完全可以就这个“换”还是“不换”音乐活动让孩子们自己决定,开展一次辩论活动。  首先,教师放低姿态,交代背景,抛出话题——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一个音乐活动,有的小朋友不喜欢,问老师能不能换一个,老
在游戏中,有些孩子“疯”,是因为精力充沛,体内许多能量需要释放;有些孩子“疯”,是因为在游戏中突然找到了感兴趣的材料或游戏方式,生发了“奇思妙想”,看似“疯”,其实是生发了想要探索的游戏活动。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孩子的独特个性需求,满足每一位孩子积极游戏的欲望,充分释放他们的天性。如户外活动中,孩子们都在探索沙包的各种玩法。突然,梦梦和程程兴奋地扔起沙包,越扔越起劲,越扔越“疯”,扔出的沙包差点砸到旁
过去,凭着印象,我和很多老师一样,认为涵涵是班里的“捣蛋王”,注意力不集中,规则意识也比较淡薄。但是,随着持续观察和定期记录、反思,我发现,我眼睛里的涵涵变了,也许不是涵涵变了,而是我看他的视角变了,我更懂他了。我记录的系列故事,也通过不同人的解读,对我理解涵涵的发展有了更大的意义。  房子、孩子、暴风雨  时间:2014年3月20日  背景:平时,涵涵很难集中注意力在某一件事情上。很多老师认为,
为了改进教研方式,我们曾对幼儿园老师做过一个小调研,问题只有一个:“你喜欢教研吗?请把理由填写在下列表格中。”几十位老师,给出的答案(见下表)出奇的一致。可以看出,“有用”是决定教师对教研喜好程度的最重要指标。  教师给出的喜欢 /不喜欢教研的理由列表  过渡环节的组织也可以成为科研课题  某新建幼儿园工作年限在1~2年的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以上。一天,保教主任在巡班时发现,各班过渡环节的组织
活动源起还得从一位大眼睛的小女孩祎祎说起。  “怎么了?不高兴了?”  “我想我妈了。”  “不是每天都能看到妈妈吗?”  “我妈不让我跟她睡觉!”  “为什么啊?”  “让我自己睡一屋,我就想跟她睡!”  “妈妈是在培养你的独立性,很多小朋友都自己睡呀!”  “哼!”祎祎转身走了……  我这样劝看来不太合她心意。祎祎家新添了一个小弟弟,才四五个月大,经常看到祎祎妈妈带着小弟弟来接祎祎。所以,我大
芬兰幼儿园里的“自由”“慢”生活  如果是第一次进入芬兰幼儿园,许多人肯定会为其中无处不在的“自由”所震撼。首先,教师是自由的。他们拥有极大的教学自主权,可以自己决定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材料,园长基本不进教室听课、不检查教学进度。其次,幼儿是自由的。他们在兴趣的推动下游戏、交往、探究,可以自己决定活动的内容、方式、同伴,从不被教师催着从一个环节匆匆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倘若用“自由”且“慢”来形容芬兰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