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贴压联合颈部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研究

来源 :河南中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mz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联合颈部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治疗组给予耳穴贴压联合颈部穴位按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营养风险筛查、舌骨喉复合体动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2.50%,对照组有效率为95.00%,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和NRS2002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舌骨上移、前移距离和甲状软骨上移、前移距离大于本组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舌骨上移、前移距离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及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贴压联合颈部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及营养状态,增强舌骨喉复合体动度,并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其他文献
符为民教授认为,肝失疏泄,气血不和,脑络不通是偏头痛的基本病机,治疗宜从肝论治,疏肝解郁、调畅气血为治疗关键且贯穿疾病治疗始终.符教授将偏头痛分为肝郁气滞、肝火上炎、肝阳化风、肝经瘀血、肝阳不足、肝血亏虚、肝肾阴虚7个证型,分别予以疏肝理气、通络止痛,清肝泻火、凉血止痛,平肝潜阳、熄风止痛,活血通窍、化瘀止痛,温肝散寒、降逆止痛,调血养血、柔肝止痛,补益肝肾、养阴止痛的治法.此外,符教授治疗偏头痛时,擅用虫类药,常用归肝胆经之引经药,主张情志干预,提倡配合针灸治疗.
抑郁症病机为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衡,中医药可通过调控肝、脾脏腑功能治疗抑郁症.现代研究证实,脑-肠轴通路和抑郁症有较强的相关性.脑肠肽不仅存在于大脑中,也存在于胃肠道内,与胃肠功能和情绪密切相关.由于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存在一定联系,即脑-肠轴的存在,可以把胃肠道及肠道菌群看成一个整体,对神经系统做出代谢、免疫及神经递质的应答从而影响其功能.中医药不仅可调控机体脑肠肽的分泌和含量,从而调控免疫系统、影响迷走神经调节,还可以直接调控机体肠道菌群丰富度及结构,进一步影响抑郁行为.中医药
目的:挖掘古籍《普济方·针灸门》中针灸治疗不孕症的选穴规律.方法:利用《中华医典》第5版检索《普济方·针灸门》中治疗不孕症的针灸处方,分析处方数据中穴位的使用频率、特点、归经和刺灸方法.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条文60条,穴位30个,共计用穴频次65次.其中,单穴处方最多,频次为56次,占比93.33%;特定穴17个,频率为56.67%,特定穴中交会穴的使用频次最多,为27次,占比41.54%;使用频次最高的3个穴位依次为中极、关元和涌泉;经脉使用频次最高者为任脉;刺灸方法多用艾灸疗法,为27次,占比45
肾虚是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发病基础,肾虚又影响肝脾功能,致气郁,产生痰湿、瘀血等,可分为肾虚证、肾虚肝郁证、肾虚痰湿证及肾虚血瘀证.行经期经血淋漓不尽者,可予凉血止血、健脾止血、补气止血等摄血扶正法.邪盛者,气郁当疏,化瘀开结,以祛邪疏导为主.经后期(卵泡期)血海空虚渐复,胞宫藏而不泻,为肾阴复盛,扶正之机,可选用归肾丸,经后末期时,可加入补阳药,阴阳并重.经间期(排卵期)是重阴转阳、重阴必阳之际,治以疏导祛邪,补阳助排.经前期(黄体期)阳长阴消,
难治性发热病机较为复杂,肿瘤发热在难治性发热中具有代表性.史载祥教授认为,运用经方治疗难治性发热的关键在于精准辨证.临证时当从整体出发,明确邪正关系,处方之时当谨守病机,方证对应,既遵循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的基本特点,又强调更为精准的辨证与个体化治疗.史教授创立清解三阳退热法、培土生金宣热法、灌肠逐瘀导热法,治疗难治性发热.清解三阳退热法方用葛根汤加石膏合大柴胡汤,培土生金宣热法方用甘草干姜汤合麻杏石甘汤,灌肠逐瘀导热法方用桃核承气汤灌肠.
张智龙教授认为,脑的生理特点为“宜实宜满,宜清宜静”,脑的病理特点为“髓海空虚,空则神浮,虚则邪害,浊邪害清,元神受损,神机失用”.髓海空虚、痰瘀闭阻、神机失用是脑病的病机关键,本虚标实、虚实错杂,治疗应辨证论治,依据病情虚实之偏重,养精益髓补其虚,清浊开闭泻其实,或攻补兼施,补虚不碍邪,祛邪不伤正.脑病易虚易闭,治疗应以“清”“养”为原则.张教授认为,治疗中风中脏腑,治宜分清闭脱,以调理脏腑为先,中风日久,勿忘祛邪;治疗痴呆,以养精益髓、清浊开闭、调神益智的治疗原则,创立了调神益智针法及定志益聪颗粒,并
马桂琴教授认为,痰瘀胶结伤筋损骨,筋伤则筋纵不能自收持,骨伤则骨痿是风湿病临床中痹痿同病的根本病机.马教授认为,因痿致痹以补为要,因痹致痿以通为要,“痹痿同病”均可见肝肾不足、脾胃虚弱、气血两亏,均要佐以补虚扶正,补脾益肾以固根本.马教授认为,凡病不论病位浅深,病程长短,均有气血流通受阻,气血失和因素在内,既调畅三焦,又从六经运动的角度,调畅阴阳运动之枢机,从而提出治疗“痹痿同病”要善用柴胡剂及四逆散.马教授还重视调和营卫,常运用桂枝汤.
肾虚证为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基本证型,常伴随在男性不育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运用现代生物学技术构建肾虚证动物模型是研究中药治疗男性不育症作用机制的重要方法,目前已经取得了 一定的进展.由于男性不育症存在许多不明确的因素,导致相关动物模型的研究比较复杂.本文通过检索2005-2020年相关文献进行总结,梳理了肾阳亏虚型、肾阴亏虚型和肾精不足型3类常见的肾虚证动物模型的发病机理,分析了中药对肾虚证动物模型的作用机制,以期从组织水平、细胞水平以及分子水平等角度揭示生物体内的生殖功能及其相关规律,探索中药治疗肾虚证动物
古典针灸理论体系形成于先秦及两汉时期,秦汉时期的张家山汉简《脉书》、马王堆汉墓医书、《黄帝内经》都是古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对研究后世针灸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古典针灸中蕴含三大理论体系,包括五行体系、卫气体系和阴阳体系.五行体系以五脏病为核心,脉色合参,或从经验效穴,或从经脉取穴为治;卫气体系以卫气循行、输布为核心,“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治疗或取经脉之荥穴、输穴,或从气街论治.阴阳体系谨守经脉之偏盛偏衰,脉证合参,判断病脉,以针刺调其阴阳平衡为治.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联合常规降血压药物治疗高血压合并焦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12月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中药联合常规降血压药物治疗高血压合并焦虑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运用风险评估工具(rise of bias,ROB)评价文献质量,通过RevMan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18篇文献,共1 287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中药联合常规降血压药物能够提高高血压合并焦虑患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