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抑制0610009E02Rik长链非编码RNA重组腺病毒穿梭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来源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chian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构建可竞争抑制肝细胞内0610009E02Rik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的重组腺病毒穿梭载体,为探索0610009E02Rik/Notch1在肝静脉闭塞病(HVOD)肝细胞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提供有效实验方法。

方法

采用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对截取的C57BL/6小鼠尾进行基因组DNA的提取,通过PCR扩增出0610009E02Rik与Notch1基因第34个外显子重叠的1 000 bp基因序列,并连接入经BamHⅠ/NheⅠ双酶切后的腺病毒穿梭载体GV359;竞争抑制0610009E02Rik lncRNA重组腺病毒穿梭载体与辅助包装质粒pBHG共转染HEK293细胞,并对竞争抑制0610009E02Rik lncRNA重组腺病毒进行包装、扩增,采用氯化铯(CsC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与连续密度梯度离心2个步骤对重组腺病毒进行浓缩纯化,并对重组腺病毒滴度进行测定;测定不同感染复数(MOI)竞争抑制0610009E02Rik lncRNA重组腺病毒感染肝细胞株H2.35的感染效率,并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与Western blotting对竞争抑制0610009E02Rik lncRNA重组腺病毒感染肝细胞株H2.35与同步培养的对照肝细胞中竞争抑制0610009E02Rik lncRNA片段、Notch1 mRNA及0610009E02Rik lncRNA相对表达水平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①经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发现0610009E02Rik与Notch1的第34个外显子存在分子量为1 000 bp的重叠序列,依据0610009E02Rik与Notch1基因序列设计含BamHⅠ/ NheⅠ酶切位点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出片段长度为1 000 bp的0610009E02Rik与Notch1基因第34个外显子重叠序列的竞争抑制0610009E02Rik lncRNA片段,DNA测序结果显示竞争抑制0610009E02Rik lncRNA重组腺病毒穿梭载体与理论预期序列构建成功。②将竞争抑制0610009E02Rik lncRNA重组腺病毒穿梭载体转染HEK293细胞后第12天,约90%细胞出现细胞病变(CPE),收集细胞获取病毒液。浓缩纯化病毒液经梯度稀释在感染HEK293细胞后第10天,于显微镜下观察稀释梯度1∶ (10~1010)均出现CPE,病毒滴度约为5.01×109 PFU/mL。③当竞争抑制0610009E02Rik lncRNA重组腺病毒MOI为80,感染肝细胞株H2.35 48 h后感染效率高达95%。收集经竞争抑制0610009E02Rik lncRNA重组腺病毒感染后肝细胞,通过RT-PCR检测竞争抑制0610009E02Rik lncRNA片段相对表达水平为同步培养肝细胞株H2.35对照的3.13±0.83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Notch1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为对照细胞的(0.38±0.08)倍,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0);0610009E02Rik lncRNA相对表达水平为对照细胞的(1.04±0.26)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重组腺病毒感染后肝细胞Notch1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肝细胞减低,与Notch1 mRNA相对表达水平检测结果相一致。

结论

成功构建竞争抑制0610009E02Rik lncRNA重组腺病毒穿梭载体,重组腺病毒感染肝细胞H2.35后,可下调肝细胞内Notch1 mRNA表达水平及其蛋白表达水平,这为HVOD肝细胞损伤修复的深层机制研究奠定实验数据基础。

其他文献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研究证实,ITP患者体内存在抗原呈递细胞(APC)与T及B淋巴细胞异常。笔者拟就APC与T及B淋巴细胞异常,以及3者间相互作用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进一步了解ITP发病机制提供参考。
诸多研究结果表明白血病干细胞在启动白血病发生及其发展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其被认为是白血病耐药与复发根源。越来越多研究证据表明白血病干细胞存在多处潜在治疗靶点,而根除白血病干细胞可为治愈白血病带来希望。笔者拟就白血病干细胞介导的白血病耐药机制及目前针对白血病干细胞的白血病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血液预警系统(hemovigilance system)作为提高输血安全的有效工具,可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感染性疾病发生率,保证输血质量和安全。笔者通过对国外血液预警系统的定义、作用、发展现状及研究趋势进行探讨,旨在推动我国血液预警系统的建立,有效反馈并整合统一的血液预警系统信息网络,保障国内输血质量和安全。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为重要炎性因子,其为无菌性炎症与感染相关炎症反应的重要调节者,在感染、炎症及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HMGB1表达水平可反映机体炎症及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且与相关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以HMGB1为治疗靶点,有望为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疾病的治疗提供潜在新策略。
苦参碱是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主要成分,在抗炎、抗病毒、抗肝纤维化、抗心律失常及免疫抑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苦参碱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诱导分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诱导肿瘤细胞发生自噬相关性死亡、抑制肿瘤细胞黏附、侵袭与转移,以及逆转肿瘤耐药性、联合用药降低化疗毒副作用等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笔者拟就苦参碱抗肿瘤机制及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旨在
目前,多数恶性肿瘤常规化疗效果差、预后不良,是困扰临床工作的重要难题,而肿瘤细胞耐药性的产生是导致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经过积极化疗后,残存肿瘤干细胞耐药性的存在,可导致肿瘤细胞对多数化学药物敏感性降低,引起肿瘤复发、转移,最终危及患者生命。肿瘤细胞耐药性的形成机制较为复杂,涉及的信号分子及信号通路相对较多,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根据目前相关研究,微小RNA(miRNA)与肿瘤耐药性的形成高度
CUE结构域包含蛋白2(CUEDC2)是新近发现的含CUE结构域的泛素结合蛋白,在细胞周期调控、肿瘤形成、炎症及应激反应中均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CUEDC2可介导蛋白质泛素化降解,与白血病及实体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耐药密切相关。CUEDC2可促进纺锤体检查点(SAC)失活,导致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不稳定,进而参与白血病和实体肿瘤发病进程。然而,CUEDC2在白血病及实体肿瘤发生、发展中,是具有抑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产生于同种异体免疫过程,如妊娠、输血、异基因移植、感染、接触致敏原等。HLA抗体已被公认为是影响实体器官移植预后的重要免疫因素,近年来,多项研究结果表明HLA抗体亦为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预后的不良影响因素,因此积极进行HLA抗体筛查及早期干预对改善HSCT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拟就目前HSCT领域中HLA抗体相关研究进展及其干预治疗方案进行综述。
期刊
T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为分子生物学特点与预后异质性大的恶性疾病,其侵袭性强,复发率高。尽管随着高强度联合化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应用于临床,T-ALL预后得到较大改善,但疗效仍不够理想。因此,深入研究T-ALL发病机制,探索新治疗靶位对于提高T-ALL疗效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对T-ALL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T-ALL治疗的多个新型靶点被逐一发现。笔者拟就T-ALL靶向治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