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初中物理小实验资源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ben83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小实验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本文从了解物理小实验教学的现状,提升物理实验装置的可视性方面,提出了完善小实验的方案,使实验设计更加科学,真正做到开发小实验资源,定位实验的教学功能,多方面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的提升.
  关键词:挖掘;物理小实验;探索;实践
  作者简介:徐晓健(1980-),男,江苏兴化人,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学研究.
  在新课程改革迈入深水区的今天,物理学一直都在积极倡导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来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而为实施好这一重大物理教学变革,物理小实验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要重视物理小实验资源的挖掘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下面笔者来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1 了解物理小实验教学的现状,提升实验装置的可视性
  笔者从教十几年初中物理教学发现,很多物理教师不重视物理小实验的教学,课前准备工作不充分,上课过程中有时实验现象不明显,可视性比较差,无法获得正确的实验结论,久而久之,学生对小实验教学只能望洋兴叹,忽视了小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笔者通过对物理小实验教学的研究,发现通过丰富物理小实验的操作要求,可使原有的小实验可视性增强.
  如,在研究电流的热效应的影响因素的实验中,教材中采用对烧瓶中的煤油加热,通过比较煤油升高的温度来比较电热丝产生热量的多少,通过教学笔者发现该实验设计的缺陷是煤油油量多时升温慢,实验时间长,温度计示数变化不明显;若实验中改为对密封空气加热,在密封容器上插一装有红色液体的U型细玻璃管,会发现此时加热时间短,空气受热膨胀体积变化明显,学生都能清楚的看到红色液柱上升.这样加快实验速度,简化了实验操作,实验效果来得既快又明显.
  2 完善小实验操作过程,使设计更加合理科学
  在平时的小实验教学中发现,针对本地实验条件不具备教材所提供的实验器材时,可对教材中实验过程的设计进行再思考,使其更加合理科学,才能促进小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气体的压强”一节的引入课题实验时,发现该实验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做好该小实验对顺利上好课有着极其关键性的作用,该实验看似简单,弄不好也有实验效果不好的可能,笔者通过研究该小实验的操作点,发现有以下要进行完善:(1)少量的水,将易拉罐底部刚好遮没为好,多则因加热时间太长,会导致学生不耐烦,失去学习兴趣;(2)封口时间要恰当准确,一开始出现白雾时就封盖有点过早,需待有较浓的白雾时为宜;(3)密封要迅速到位,封口处要用较大的橡皮泥压实,橡皮泥要厚一些,不宜太薄,切防漏气;(4)在用橡皮泥封盖罐口之前要垫一块硬币,实验需要的效果是易拉罐的四周被压扁,并听到咔咔的声响,如果纯用橡皮泥很可能会把橡皮泥压陷,而易拉罐没有变化;(5)直接加热,无需使用石棉网,这样能使实验效果明显.通过这一完善,发现学生实验时成功率很高,实验的积极性浓厚,极大的提高小实验的教学效益.
  3 积极开发新的小实验方案,正确定位小实验的教学功能
  笔者在进行物理小实验教学研究时,尝试开发了一些教材未出现而对学生理解物理概念(或规律)有帮助的小实验,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迅速和牢固.
  如,在講授《光的直线传播》这一节的教学中,为让学生理解“同种、均匀”这两个条件,用大烧杯装大半杯水,在水中滴一些牛奶,然后把餐巾纸蒙在杯口,把点燃的蚊香插进去,产生烟雾,用激光笔斜着照射,学生清晰的观察到光线在水面弯折了,理解了“同种”这一条件;为帮助理解“均匀”这一条件,笔者让光通过不均匀的混水中,发现实验现象不太明显,改成让光线通过盐水,盐水静置后还是很不明显,由盐水改成砂糖水仍然观察不到一条弯曲的光线,反复实验,连续五六天研究,试验均告失败;就在将要放弃时,后来笔者分析了前面的研究过程,大胆预测是否糖水静置时间不够长,在这一思路指引下,让糖水静置近三十多个小时后,激光通过装有不均匀的糖水的玻璃缸时,看到了一条很清晰的弯曲光线,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均匀”这一条件.
  在进行了一段长时间的物理小实验的教学后,笔者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小实验的兴趣已经没有一开始浓厚,笔者认真分析后认为:小实验的目标不能狭隘的定位在做一些小器具上,应归位于小实验的功能,其功能有:巩固所学物理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贯彻知识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培养动手能力,促进科学素养的提高;笔者积极改变策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开展趣味小实验比赛,激发了学生的动手欲望,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物理小实验的探究,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巩固所学的物理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总之,物理小实验的探索和实践,会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经历物理探究过程,发展自己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使初中物理课堂实验教学活泼、生动、智慧,更富有有效性,从而为学生的今后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文.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7(02):33-34.
  [2] 林婉莹,黄树清.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能力的建构[J].湖南中学物理,2017(03):54-55.
  [3] 朱泽舟.浅论新课改下物理实验进课堂[J].新课程(下),2016(02):87.
其他文献
随着物理课程标准的更新和发展,逐渐将探究式教学作为物理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式教学的正确使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而科学探究的误用将会导致学生的学而无获.因此,物理教师要加强对物理探究教学的正确理解,加强对高中物理探究课有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创新,从而有效避免“关注开放而忽视引导”、“勤于动手而忽视思考”等误区,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探究课对学生生成知识、
摘 要:牛顿第一定律是初中和高中物理中都要学习的重要知识.现行的人教版初、高中物理教科书均有一节以“牛顿第一定律”为标题的教学内容.这两个阶段所进行的教学应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本文将通过对比研究,揭示初、高中阶段所分别要讲清的具体内容,以期对初、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參考.  关键词:牛顿第一定律;运动和力的关系;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这部分内容,在现行人教版初中物理教科书中被安排在第八
摘要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为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差异与距离。思维方式的差异是理实差异的起点,理论研究者倾向于在澄清工作的目标与方向以及价值与动力后再谈“怎么干”;实践工作者倾向于直接指向具体问题的解决和具体的行动尝试,在干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目标的澄清。在行为模式上,理论研究者以科学性为导向,是基于理性分析的行动;实践工作者以实效性为导向,是基于直觉思维的行动。化解理实差距需要理论研究者
中学物理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等各方面都能够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通过物理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掌握物理研究方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高中物理作为一门较难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很多刚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反应高一物理难学,而通过调查发现,物理并非一直难
通过研读新课程标准,学习新课改的相关资料,研究新教材,回想起英国留学时课程和英国中学教学实习,感悟到有很多的理念、方法值得借鉴,对新课改有了更新的认识.
理论和实践应该是相融共生、相亲相爱的关系,但在现实中往往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之间、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之间不够相亲相爱的现象,这既有理论方面的原因,也有实践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理论界在对中国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提炼和推广方面还需要做更多工作,在指导新时代中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也应该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新时代的中小学校长不仅要成为卓有成效的实践者,更要做有思想的实践者。  一、校长的思想
摘 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而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改革课堂教学方式。这些都说明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就是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学案”教学就是对旧教学模式进行挑战,所以笔者所在的学校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生本”理念下的“学案”教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 “生本”教育 学案教学     一、对“生本”教育的理解
班级授课制,曾为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程,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随着人类不断的进步,班级授课中教师为主导的灌压式教学模式,越来越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课堂需要改革,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呼声不断,而身处教育当中的教师更深刻体会到中国的课堂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必须改,但怎么改?“翻转课堂”模式在此时应运而生.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摘 要:物理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思维而展开,而实验是最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式和手段.但是实验教学中思维跨度的设置往往过大或者过小.实验教学中如何将思维跨度设置合适呢?例举了实验猜想阶段,实验器材引入,实验方案选择,实验结论推得,实验解题中思维跨度调整的策略.  关键词:思维跨度;实验教学;调整策略  作者简介:倪志峰(1980- ),男,江苏无锡人,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实验教学;  周梁
通常来说,提到物理概念,就会想到物理概念的定义、物理意义、表达式、单位、内涵、外延及与其他概念的辨析等这些方面。这样看来貌似逻辑严密,思路流畅。然而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学习也仅限于被动的接受,并不能从根本上对概念的本源与含义有深刻的理解。因而我们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必须稚化我们的思维,从学生的思维生长方向入手,创设合理的物理情境,使学生能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分析、抽象、概括出物理概念。本文以人教版必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