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与民俗

来源 :民族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wy5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民俗与民间文学(口头传承文学)关系密切。民俗学的所有学派都毫无例外地将民间文学纳入民俗范畴,甚至有的学派主张民俗就是一种主要由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即民间文学),它包括神话、传说,故事、谜语、歌谣、谚语、民间戏剧等。作家文学(文学创作)虽与民间文学各具特点,但其本质应是基本相同的。因此,文学创作必然与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世世代代相沿成习的。简单地说,民俗即民间
其他文献
<正> 蒙古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中,流传在不同地区的蒙古族民间童话,真象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世世代代的蒙古族人民通过神奇、优美、瑰丽的童话故事,反映一代代人的理想、希望和对现实的爱憎;也表现出蒙古族聚居地
<正>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民间歌谣中,以描写男女爱情生活为题材的情歌,占有相当的比重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我国少数民族的情歌,更是剔透玲珑,异彩纷呈,其数量之多,艺术之美,早已遐迩闻名,举世称颂,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瑰宝。最近有幸读了上海
<正> 十多年前的满族古典文学学术园地里还是一派荒芜。而今通过一批拓荒人的劳作,情况已经改观。近年来,在这块园地上不时可以看到可喜的“开镰收获”。大连大学于植元教授所著《清代满族著名文学家英和与奎照》(简称《英和与奎照》,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一书,可被看作是其中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
<正> 近年来一直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抱有极大热情的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牧田英二先生所著《中国边境的文学》一书今年5月已由日本同学社出版社出版。该书共介绍了中国25个少数民族的32位有影响的当代作家及其代表作。他们是鄂温克族的乌热尔图;蒙古族的玛拉沁夫;满族的边玲玲、赵大年;维吾尔族的祖尔东·萨比尔、穆罕默德·巴格拉西;哈萨克族的艾克拜尔·米吉提;赫哲族的白辛;回族的张承志;朝鲜族的林元春;藏族的扎西达娃、丹珠昂奔;土族的鲍义志;土家族的孙健忠、蔡测海;苗族
<正> 由贵州、广西、湖南、湖北四省(区)有关部门、中央民族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联合编写的《侗族文学史》,从1984年开始,至1987年,经过三年多的时间,完成了撰写工作。1988年2月,经《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编审委员会
<正> 1987年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了哈拜学术专著《阿拜和他的作品》。这部著作有两点出乎我们的预料:第一,它是中国研究阿拜的第一部著作;第二,研究者属于另一民族——锡伯族。哈拜为作者的笔名,其本名为哈焕章。这部著作起初是以汉文写的,曾在北京出版的刊物上发表。
<正> 卡尔·约瑟夫·赖歇尔(Karl Josef Reichl)为西德波恩大学英语系教授、系主任。他一九四三年出生,一九七一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是语言学家和突厥学家,多年教学之余致力于学术研究,著述颇丰。他的主要学术成果有:
<正> 新春佳节前夕,在京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界老中青年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举行首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成果颁奖大会。钟敬文、贾芝、马学良等17人获个人荣誉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主编毛星)、《藏族文学史》(佟锦华等编著)等四部著作获著作荣誉奖;《文艺民族化论稿》(梁一孺著)、《壮族民间文学散论》(蓝鸿恩著)等七部著作获最佳著作奖;《屈原族属初探》(龙海清、龙文玉作)等三篇文章获最佳论文奖;《民谣研究》(赵成日著)、《侗族文学史》(张人位等主编)等三十四部著作获优秀著作奖;《新时期
<正> 裕固族同许多其他民族一样,经历过自己的漫长的童年时代。早在纪元以前,他们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祖国的新疆境内,创造着人类历史文明。裕固族神话就是他们的文明史发展链条中的一环。我们在审视裕固族神话时发现,裕固族原始宗教在他们的神话中非常类似于生物遗传的基因,它标示着神话结构的基本单位;同时,它直接影响着后世裕固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成为他们民俗生活的主体。这一现象表明,裕固族神话与他们的原始宗教,无论在产生的时间上,还是两者的亲和关系上,
<正> 多民族的国家构成,决定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多元性。然而,由于众多的原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研究者们的视野只局限于作为主干的汉民族文论领域,而异彩纷呈的少数民族文论却成了研究的盲区。进入新时期以后,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思维,由封闭走向开放,眼界由狭隘变得开阔。终于有一批探索者迈进了少数民族古代文论那片宽广的天地,尽管筚路蓝缕,困难重重,还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展示了无比迷人的前景八十年代伊始,作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