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托,请给起个中文名

来源 :海外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termonk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好,我的中文名是……”

  看港版文字时,每逢遇见“碧咸”(贝克汉姆)、“布殊”(布什)什么的,总要哑然失笑。这些名字根据音译而来,但音译取决于谁的口音?不明粤语的人字正腔圆地读起来,总觉得意思相差了十万八千里。每每行至旅游景点,看到专门摆摊给老外写/画名字的,心里总免不了狐疑,既好奇又“不明觉厉”,于是只能暗暗钦佩摊主渊博。要知道,来自世界各国的老外们,并非人人都有杰克(Jack)和玛丽(Mary)这种简单的名字呀。无聊时上网搜索,果然早有不少应运而生的英文名翻译器和网站。存在即合理,這里面总有一款适合您,不管怎么说,好歹也能解决一些燃眉之急。
  因为这样的“燃眉之急”,我就遇到过。
  很多年前,我认识了一位到中国旅行的老外朋友A姐。她对我们那种刻在石头上的名章一见倾心,临行前非常想刻一个带回去给儿子当礼物,于是找我帮忙。那实在是一份很美、很中国的心愿,我乐于效劳。
  陪着她走街串巷,我们在步行街附近找到了一家靠谱的国营工艺美术店。两人从一堆各色石条中选了一款类似“天青色等烟雨”的颜色,又在样本里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丽优雅的篆书。
  “啧啧,好美的石头,好美的中国字!”她的喜悦溢于言表。
  一切都如此顺利,正待临门一脚——她兴奋地把儿子的名字写在纸上,憧憬着今年圣诞节时,他在祝福卡片上盖好名章,同时让大家都知道他美丽的中文名……
  这么多年过去,我已全然不记得那个名字了,姑且先叫他“巴拉”哥吧。然而,我发誓那绝不是类似杰克的名字啊!
  拿着纸头,顿时觉得压力山大,竭尽全力地快速思考和推导了一下,苦着脸跟她说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什么?”她疑惑道。
  我虚弱地解释道:“英文名没有唯一对应的固定中文名,需要经过翻译。但怎么翻呢?多数人按音译,选发音接近的字,音译出来的这名字本身在中文里是没有任何含义的。”
  她听得认真,当机立断:“不要!我不喜欢音译,我不要没有含义的名字。”
  我说:“还有一种译法呢,就是意译,选择那些可以表达你意思的汉字。”
  她即刻回答:“好呀,他名字的意思是‘巴拉巴拉’……”
  我说:“这‘巴拉巴拉’,中文可能有N种说法,但中文的每一个字都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字组合在一起又有了更多含义,很多近似的含义,其背后可以对应不同的汉字……”
  名字不仅是一个人的符号,还会伴随其一生,影响深远。起名字需要很大的学问,一般得让知识渊博的长辈献策。再加上我们中国人讲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一旦决定,就不好改了。咱们中国人对起名字那是相当重视的,新手爸妈总会在孩子出生前就开始翻查各种字典,研究笔画、谐音和寓意等。如有可能还会找个擅解卦、懂风水的大师,结合生辰八字算一个。如此这般,名字即使说不上完美,至少还算恰当啊!
  理想的中文名,应该像《飘》译本里的郝思嘉、白瑞德、卫希礼和梅兰妮,不光完美对应了中国的姓氏,还兼顾了英文的发音。连那字的形和义,也跟人物的性格乃至形象如此贴合。你会觉得白瑞德就该是帅得惊人又有点玩世不恭的“嘚瑟”样;叫梅兰妮的,就是那个柔柔软软、善良温柔的样子。
  虽然那是个没有谷歌和百度的久远年代,但比起如今的景点写名摊主,他们的睿智和淡定,我也是望尘莫及。面对雕刻师、朋友A和旁人灼灼期待的目光,一无字典、二无大师求助的我表达了半天,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实在不是俺不愿,是不能啊!
  她认真听完,对起名字的慎重态度很是认同,和我一起懵了,继而不得不接受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她要名章的初心不改,正欲离开时,灵机一动:“‘巴拉’是位高个子,要不你帮我刻个Tall man吧,这有合适的中文翻译么?不需要看风水算笔画吧?”
  “高佬?!”我发誓这是满脑子被“大佬”文化浸润的广东人当时的唯一答案。
  “不!”我立马否定了“高佬”,这显然是个不够恰当的选择。
  双方再次陷入黔驴技穷的困境,怎么办?石头也选好了,字体也定了,预计取货时间也正好赶在她回程前。这时,我灵光一闪:“Good man咋样?”
  我脑里飞快地把“好男人”精简成“好人”,虽然不够完美,但也没出大错。母亲给儿子一枚章,祝儿“好人一生平安”,好意头!她立马回答:“呃,好呀,定了!”
  两人击掌,都松了一口气。
  “有机会一定让‘巴拉’学会中文!”她说。
  “那是!至少可以给自己起个好名字!”我由衷感慨,实在不是要甩锅。
  隔了几天,我们一起去取货。刻好的名章装在一个古典的长条纸盒里,师傅说篆书的“人”笔画少了些,可能会显得单薄,不算特别出彩,但也中规中举,终于皆大欢喜。
  可惜后来我们失去了联系,现在发圣诞贺卡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不然可以问问她“好人”章现在还用么?或者很遗憾地自责,都怪我当时“佬”字迷心,不然是不是也可以刻个“高人”章?不知“巴拉哥”后来有机会学中文么?他自己是不是也反复琢磨过:“我应该叫好人,还是高人?”别问了,再问要选择困难了。
  然而,我发誓,就在我要存盘的此刻,灵光再次乍现,原来当年该刻“好汉”啊!“汉”的笔画比“人”多多了,刻名章一定更好看!
  编辑:要媛
其他文献
从哈莱姆区第125街开始,我步行加入了前进的队伍。没过多久,路边发生了一起警察间的争执,我紧跟人群繼续向前。偶然一瞥间,我看见了“无罪被判五人组”中的柯瑞·怀斯。我拍到了他在人群中支持抗议的照片,但他不想宣扬此事,并明确表示自己不想引起执法部门的任何关注。我尊重他过去的经历,于是没有过多停留。步入第五大道,特朗普大厦就在前方,于是我跳上一辆自行车,骑到了人群的前面。整个抗议队伍在到达特朗普大厦时,
| 手缝口罩进行时 |从事于冶金行业的法国人文森特在工作中经常使用烙铁进行作业。居家隔离的他不甘心“赋闲”,又开始用上了熨斗。而不同以往的是,他这次的工作竟然是做口罩!“我负责裁剪和熨平布料,我的妻子负责缝纫。做好的口罩会分发给需要的人。”文森特和妻子贝朗热加入了脸书上一个名为“孤独的口罩53”的群组,目前已有约200名成员。这些成员现已向医护人员、快递员、面包师、老年弱势群体等提供了千余个符合法
|“碰脚礼”在法国 |2020年3月,办公室生活的常见一幕:“——你好啊,我们来个贴面礼?——不。——那碰一下?——好啊,我用‘武汉式’碰脚,你呢?——我学美国副总统麦克·彭斯的碰肘。——啊,那得发明一个我们之间的专属问候:我们可以隔空击掌,然后转一圈,最后再来个响指!”自3月12日法国新的卫生措施公布以来,为控制新冠病毒的传播,接触式礼仪的战争打响了。禁止贴面吻,避免握手,世界卫生组织还提倡“和
疫情中,我们有充分理由克制消费冲动,毕竟面对失业的威胁,握在手里的每分钱都让人高兴和心安。但另一方面,疫情期间的消费也意味着团结:还能花得起钱的人们尽力支持艰难求生的商家。正常经济生活暂停的时间越长,无接触或者至少号称无接触的消费服务项目就会变得越富创造性。| 给外卖消毒 |偶尔允许自己偷个懒不做饭,支持一下被新冠病毒逼入寒冬的餐飲业吧!听起来绝对双赢。商家提前发来邮件暖心安慰:您无需从送餐员手
原本,我计划在这周六穿上一袭美丽的白纱裙,细细品尝一杯浪漫的玫瑰色葡萄酒,再吃上一口美味的三层帕夫洛娃大黄蛋糕。但事与愿违,我恐怕得坐在家里的沙发上,喝着杜松子酒,接起一个又一个来自亲友们的电话,倾听他们对我和未婚夫表达最由衷的同情。你猜得没错,我是个“新冠新娘”——因当前疫情导致婚礼被搁置的可怜姑娘之一。新冠病毒的肆虐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毁灭性影响,也让众多新人的婚车瞬间无处可去。拿我自
不必要的药剂处方、不遵医嘱而自行服用药品等都可能导致耐药细菌的增多。| 抗菌药物失效 |去年12月,日本国立国际医疗研究中心医院的研究团队发布了令人惊愕的调查结果:一年来,日本死于“耐药细菌”的病患或已超过8000人。所谓耐药细菌,是指抗菌药物(抗生素)对其无效,也就是能抵抗抗菌药物的细菌。该团队针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氟喹诺酮大肠杆菌”两种细菌展开调查。金黄色葡萄球菌
“我不喜欢喝可乐。在学校,老师也不让我们喝。一瓶可乐里有35块糖。”来自黑森州阿达尔贝特·施蒂弗特学校的七岁小朋友爱玛说。该校实行“无糖政策”,每天上午,学生们只能喝水,不能吃巧克力、饼干等零食。身材苗条的校长克里斯蒂安·柯内克尔在一所农场长大,致力于向学生传达均衡饮食的理念。学校的做法虽深受家长欢迎,却也惹怒了一些人,比如糖业协会会长君特·提森。这个协会的3万多名会员都是甜菜种植户和制糖商。他们
2020新年伊始,人类遭遇迎头痛击——COVID-19病毒来了,全世界都乱套了。慌乱的人们四处取经,他们从经典画作中得到了先知的启示——“勤洗手”。忧心人类安危的狗狗也规劝众人“别摸脸”。对于学界来讲,动物们在那次瘟疫中所展现出的惊人天赋至今仍是未解之谜。疫情蔓延引发的第一次群体恐慌就是后来被人们所熟知的“2020厕纸危机”。在此期间,画作《厕纸尖叫》诞生,该作品被后世认为是对画家爱德华·蒙克经典
| 独特的食材 |1947年,米佐拉姆邦脱离英国统治,成为印度的一部分。如今,近90%的米佐拉姆邦居民为基督徒。他们至今仍在坚持烹饪部落美食。各种由植物的根、芽和叶做成的炖菜,配以丰富的肉类和米饭,仍主导着一天中的早晚两餐。在这个偏远的边境地区,咖喱是个陌生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bai——一种被视为米佐餐精髓的白肉汤。正如印度大部分地区充斥着各种香料的主菜一样,bai的做法也随着当地人收获的作物种类
示威者与警察在纽约联合广场发生冲突。最近一直在写纽约疫中杂忆,有时候更多的是写当日的随感和往日的回忆,也间或记录一些在纽约的有趣经历。现在,疫情的肆虐和暴乱的袭击快要把大家本就不安稳的生活彻底打破了。关于纽约游行的事,我本来是迟迟不想动笔的,只希望一切都能平缓下来。可没想到,纽约的集会一波波地来了。人们穿过地铁线路,走上大桥。人群黑压压一片,你分不清是衣服的颜色还是皮肤的颜色。伴着夜晚街灯微微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