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分子异质性与临床的关系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sualstudio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分子存在着异质性.为了弄清抗原异质性与疾病临床表现、治疗、预后的关系,我们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了122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94例为阳性.其中230000抗体阳性率57.4%,180000抗体阳性率88.3%.对检测阳性的94例患者分为230000蛋白抗体阳性组、180000蛋白抗体阳性组以及230000蛋白抗体与180000蛋白抗体合并阳性组3个组.分析比较了各组间临床表现形式(粘膜受损、瘢痕、粟丘疹发生情况)、疾病轻重发生比例、泼尼松最大单日治疗量和住院治疗情况.结果各组间的以上参数基本相似.但230000蛋白抗体阳性组与180000蛋白抗体阳性组,两组间在泼尼松最大单日剂量上有统计学差异,前组明显小于后组.说明180000蛋白抗原的损伤,对大疱性类天疱疮发病和疾病表现产生特殊的影响,与230000蛋白成分受损一样均有重要的意义.180000蛋白成分并非所谓的大疱性类天疱疮次要抗原.

其他文献
为了探讨DNA含量在真菌分类与菌种鉴定中的作用,我们用粘附式细胞仪测定了对数生长期的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细胞内DNA荧光强度.结果显示:综合荧光值种间比较,无种间特异性.平均荧光值具有种间特异性,同种不同株的白念珠菌株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其中,热带念珠菌平均荧光值最高,季也蒙念珠菌则最低.而且,平均荧光值比较稳定,变异小.因此,对真菌平均荧光值的进一步研究,有可能为真菌的分类鉴定提
期刊
绿脓杆菌MSHA菌毛株菌苗(PA-MSHA)由携带普通Ⅰ型菌毛的低毒MSHA绿脓杆菌制备[2],对机体有较好的免疫调节作用[1].我们组织3个单位于1993年12月至1995年6月用该菌苗注射治疗银屑病,取得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期刊
为了探索过敏性紫癜(AP)的发病机理中是否有免疫遗传因素参与,我们应用聚合酶链-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PCR-SSP)对AP患者进行HLAⅡ类抗原的检测,同时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了HLAⅠ类抗原,探讨AP与HLA的相关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46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尿白蛋白和IgG含量,并分析了它们与病程、疾病分期、皮损严重程度以及血清白蛋白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患者组的尿白蛋白和IgG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进行期时显着高于静止期(P<0.05),皮疹消退时尿白蛋白和IgG含量显着低于进行期(PP<0.05),而皮疹复发时又显着增高(P<0.0
期刊
我们从1992年3月至1995年3月对本院已确诊的银屑病患者50例、其它皮肤病患者50例及健康人45例,进行血清唾液酸(SA)、血清脂质结合唾液酸(LSA)及纤维结合蛋白(Fn)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光泽苔藓多发生在儿童及青年,无特殊疗法,我们应用息斯敏治疗3例,在短期内取得了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