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科竞赛是一种通过竞赛方式考察和评价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活动。高校可以积极采用举办学科竞赛的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其学习潜力,培养其创新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其学习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本文积极研究和探讨了高职院校的学科竞赛运作管理模式,将学科竞赛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建立学科竞赛长效激励机制,促进高校的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全面提高高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科竞赛 管理模式 运作 培训机制
0 引言
大学生学科竞赛一般分为国家级、省级和院级三个层次。校级以上竞赛一般由教育部与相关部委、行业协会、高校共同主办,比赛涉及到不同的领域,常常被当作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考核目标之一,各个高校的参与热情比较高。因此,就出现了政府机构、民间协会等等组织举办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出现了一些鱼目混珠现象,导致了学科竞赛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未能真正考察学生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校级竞赛一般由教学管理、学生管理、院系教学单位等组织,但缺乏对竞赛活动的指导性文件和规范管理,随意性较大,很难将其纳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来。
1 学科竞赛运作管理的现状
1.1 对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认识不够清晰。高校教学管理部门与高校任课教师对高校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中的育人作用认识不清晰,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片面的否定学科竞赛的重要作用,认为学科竞赛与日常教学工作没有关系,因此在学科竞赛中的经费投入比较吝啬,学科竞赛的硬件设施也不够完善,教师甚至出现不愿指导学生比赛的情况;二是盲目夸大了比赛的作用,有部分院校为了获奖取得相应的声誉不惜一切代价,因此走向一种特殊的应试教育,在学科竞赛工作中投入了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影响了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三是抱以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学校认为学科竞赛可有可无,对各种级别的学科竞赛的组织工作表现出懈怠的情绪被动应对。
1.2 学科竞赛缺乏科学管理。学校没有专门教学管理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各项学科竞赛的组织和实施,没有从宏观层面对各专业的学科竞赛的组织开展进行有条理的规划,这就导致了学院各系部之间的“各自为政、互不沟通、相互争功”等情况。因此学科竞赛的组织活动因为“多头而无核心”引发比赛形式繁杂、内容陈旧、重复开展、资源冲突与浪费等现象,学生要么参赛机会较少,要么机会过多,眼花缭乱,导致校内各项竞赛的组织和实施都比较混乱。
1.3 规章制度与激励机制不健全。由于没有切实可行的竞赛管理规章制度,学科比赛的地位得不到教育管理部门的认可,组织开展就得不到应有的各项保障。相关部门与人员在竞赛的组织与指导、竞赛的辅导、经费的配备等方面马虎应对,严重影响了竞赛的组织与实施水平。同时竞赛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参赛学生与指导教师无法获得足够的经费支持等,学生的努力得不到鼓励,教师的付出得不到肯定,也就无法发挥学科竞赛在学风、教风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
2 学科竞赛运作管理模式的构建
如何加强学科竞赛运作管理,创新管理机制,提升其管理效率,促进学科竞赛管理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是高职院院校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2.1 设立完善的学科竞赛组织机构。高职院校只有设立专门的学科竞赛组织机构,制定完善规范的学科竞赛制度,才能保障其学科竞赛工作的稳定有序进行,推动其健康稳定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立足本校实际,积极搭建学科竞赛运作管理平台,建立起教务处、系部二级竞赛管理机制,强化内部管理,积极改进管理模式。此外,学校还应逐步完善学科竞赛管理规定,适时出台相关管理政策,保证各项工作有据可依,同时学校还根据实际管理需要划分管理范围,实行责任到人,以保证管理效率,使学科竞赛趋于规范化。
2.2 将学科竞赛纳入到部门的工作计划中。高职院校的学科竞赛覆盖面较广,不仅包括专业基础课、课程优化设计、学科创新研究,还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公共基础课平台学科竞赛主要由高职英语竞赛、英语写作大赛、英语演讲比赛、世纪之星英语口语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此类竞赛主要针对的是低年级学生。一般地,学校在新生开学之初就开始宣传公共基础平台学科竞赛,其目的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其课程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专业基础平台方面的学科竞赛包括金蝶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冀蒙赛区决赛、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全国职业院校外贸技能竞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各项赛事等,此类竞赛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主要针对的是大二、大三的学生,多为实践动手形势。专业基础平台方面的学科竞赛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学生通过参与竞赛可以有效地提升其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在竞赛环节,学生需要查阅一定的专业资料,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竞赛设计并提交报告,最后以结题总结的方式完成整个竞赛。
2.3 加强培训机制保障,开设与竞赛相关的培训课程。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目前开设的培训课程有限。但只有形成合理的学生培训、选拔机制,学科竞赛活动才能持续、有序开展。教师应该分类指导学生参加以培养基本技能为主的基础性学科竞赛,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科竞赛的培训要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注重比赛前的管理,对项目的运行要跟踪管理,同时以竞赛成绩作为主要的考核依据。比如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培训课程和选修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以数学建模竞赛为例,第一学期没有涉及数学实验、数学建模等相关的课程。培训课程不够系统化,不能做到形式的多样化。需要制定系统化的培训计划,开设数学建模的公选课,定期举办数学建模讲座和数学建模沙龙活动,使得学生每学期的竞赛具有连贯性,而且要提前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2.4 健全学科竞赛的长效激励机制。学科竞赛激励机制是一种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它由系部、参赛学生、指导教师评价机制三个子系统组成,使竞赛更富有活力和生命力,有效地处理和协调了各方的关系,有利于学科竞赛的长效稳定发展。学科竞赛长效激励机制可以充分激发竞赛学生和教师的专业潜能,推动其专业研究的创新发展。同时,学校还可以根据其课程竞赛的举办情况,积极出台一些鼓励政策,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对表现优异的团队给予奖励。 2.5 建立了学科竞赛的专门网站。学校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创建了学科竞赛网站,以其为平台,积极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并在校园首页定期发布相关竞赛信息,为师生提供了极大便利。在创建网站时,学校一定要定期更新和充实网站内容,并根据具体需求划分竞赛模块,如竞赛报名系统、学科竞赛信息、历年竞赛真题、学生团队竞赛成果展示等。同时,学校还可以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的相关成功经验,建立网站链接,使学生可以进入一些国家级、省级相关竞赛网站,及时了解最新动态。
2.6 不断进行学科竞赛的形式改革。学科竞赛形式改革是推动高职院校学科竞赛发展的不竭动力,各高职院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深化学科竞赛改革,创新学科竞赛管理运行机制,逐步完善管理制度,实现竞赛激励和辐射的最大化。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从自身发展实际出发,积极进行学科竞赛改革探索,以创新性为原则,充分挖掘学习教育教学潜力,优化资源配置,采用教师座谈会和学生主题班会的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师生的竞赛热情。同时,学校还进一步丰富竞赛方式,采用学生和教师容易接受的形式开展学科竞赛,如主题演讲、表演、辩论等,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顺利实现竞赛目的,使学科竞赛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丁激文.激励机制在大学生学科竞赛中的作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2]鲁保富.构建系统、高效的学科竞赛管理机制促进高校学风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5(08).
[3]唐立国.论以学科竞赛促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29).
[4]陈树莲,赵勤勇.关于提高高校学生学科竞赛水平的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5]蒋柏焰.浅议高校学科竞赛管理体系的构建[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6]李娟,刘洁.高校学科竞赛管理和运作模式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2(05).
基金项目: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资助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张莉(1964-),女,本科,教授,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技术研发处主任,研究方向:高校教学管理;刘娟音(1980-),女,硕士,讲师,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科竞赛 管理模式 运作 培训机制
0 引言
大学生学科竞赛一般分为国家级、省级和院级三个层次。校级以上竞赛一般由教育部与相关部委、行业协会、高校共同主办,比赛涉及到不同的领域,常常被当作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考核目标之一,各个高校的参与热情比较高。因此,就出现了政府机构、民间协会等等组织举办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出现了一些鱼目混珠现象,导致了学科竞赛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未能真正考察学生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校级竞赛一般由教学管理、学生管理、院系教学单位等组织,但缺乏对竞赛活动的指导性文件和规范管理,随意性较大,很难将其纳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来。
1 学科竞赛运作管理的现状
1.1 对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认识不够清晰。高校教学管理部门与高校任课教师对高校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中的育人作用认识不清晰,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片面的否定学科竞赛的重要作用,认为学科竞赛与日常教学工作没有关系,因此在学科竞赛中的经费投入比较吝啬,学科竞赛的硬件设施也不够完善,教师甚至出现不愿指导学生比赛的情况;二是盲目夸大了比赛的作用,有部分院校为了获奖取得相应的声誉不惜一切代价,因此走向一种特殊的应试教育,在学科竞赛工作中投入了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影响了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三是抱以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学校认为学科竞赛可有可无,对各种级别的学科竞赛的组织工作表现出懈怠的情绪被动应对。
1.2 学科竞赛缺乏科学管理。学校没有专门教学管理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各项学科竞赛的组织和实施,没有从宏观层面对各专业的学科竞赛的组织开展进行有条理的规划,这就导致了学院各系部之间的“各自为政、互不沟通、相互争功”等情况。因此学科竞赛的组织活动因为“多头而无核心”引发比赛形式繁杂、内容陈旧、重复开展、资源冲突与浪费等现象,学生要么参赛机会较少,要么机会过多,眼花缭乱,导致校内各项竞赛的组织和实施都比较混乱。
1.3 规章制度与激励机制不健全。由于没有切实可行的竞赛管理规章制度,学科比赛的地位得不到教育管理部门的认可,组织开展就得不到应有的各项保障。相关部门与人员在竞赛的组织与指导、竞赛的辅导、经费的配备等方面马虎应对,严重影响了竞赛的组织与实施水平。同时竞赛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参赛学生与指导教师无法获得足够的经费支持等,学生的努力得不到鼓励,教师的付出得不到肯定,也就无法发挥学科竞赛在学风、教风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
2 学科竞赛运作管理模式的构建
如何加强学科竞赛运作管理,创新管理机制,提升其管理效率,促进学科竞赛管理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是高职院院校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2.1 设立完善的学科竞赛组织机构。高职院校只有设立专门的学科竞赛组织机构,制定完善规范的学科竞赛制度,才能保障其学科竞赛工作的稳定有序进行,推动其健康稳定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立足本校实际,积极搭建学科竞赛运作管理平台,建立起教务处、系部二级竞赛管理机制,强化内部管理,积极改进管理模式。此外,学校还应逐步完善学科竞赛管理规定,适时出台相关管理政策,保证各项工作有据可依,同时学校还根据实际管理需要划分管理范围,实行责任到人,以保证管理效率,使学科竞赛趋于规范化。
2.2 将学科竞赛纳入到部门的工作计划中。高职院校的学科竞赛覆盖面较广,不仅包括专业基础课、课程优化设计、学科创新研究,还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公共基础课平台学科竞赛主要由高职英语竞赛、英语写作大赛、英语演讲比赛、世纪之星英语口语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此类竞赛主要针对的是低年级学生。一般地,学校在新生开学之初就开始宣传公共基础平台学科竞赛,其目的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其课程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专业基础平台方面的学科竞赛包括金蝶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冀蒙赛区决赛、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全国职业院校外贸技能竞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各项赛事等,此类竞赛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主要针对的是大二、大三的学生,多为实践动手形势。专业基础平台方面的学科竞赛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学生通过参与竞赛可以有效地提升其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在竞赛环节,学生需要查阅一定的专业资料,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竞赛设计并提交报告,最后以结题总结的方式完成整个竞赛。
2.3 加强培训机制保障,开设与竞赛相关的培训课程。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目前开设的培训课程有限。但只有形成合理的学生培训、选拔机制,学科竞赛活动才能持续、有序开展。教师应该分类指导学生参加以培养基本技能为主的基础性学科竞赛,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科竞赛的培训要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注重比赛前的管理,对项目的运行要跟踪管理,同时以竞赛成绩作为主要的考核依据。比如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培训课程和选修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以数学建模竞赛为例,第一学期没有涉及数学实验、数学建模等相关的课程。培训课程不够系统化,不能做到形式的多样化。需要制定系统化的培训计划,开设数学建模的公选课,定期举办数学建模讲座和数学建模沙龙活动,使得学生每学期的竞赛具有连贯性,而且要提前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2.4 健全学科竞赛的长效激励机制。学科竞赛激励机制是一种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它由系部、参赛学生、指导教师评价机制三个子系统组成,使竞赛更富有活力和生命力,有效地处理和协调了各方的关系,有利于学科竞赛的长效稳定发展。学科竞赛长效激励机制可以充分激发竞赛学生和教师的专业潜能,推动其专业研究的创新发展。同时,学校还可以根据其课程竞赛的举办情况,积极出台一些鼓励政策,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对表现优异的团队给予奖励。 2.5 建立了学科竞赛的专门网站。学校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创建了学科竞赛网站,以其为平台,积极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并在校园首页定期发布相关竞赛信息,为师生提供了极大便利。在创建网站时,学校一定要定期更新和充实网站内容,并根据具体需求划分竞赛模块,如竞赛报名系统、学科竞赛信息、历年竞赛真题、学生团队竞赛成果展示等。同时,学校还可以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的相关成功经验,建立网站链接,使学生可以进入一些国家级、省级相关竞赛网站,及时了解最新动态。
2.6 不断进行学科竞赛的形式改革。学科竞赛形式改革是推动高职院校学科竞赛发展的不竭动力,各高职院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深化学科竞赛改革,创新学科竞赛管理运行机制,逐步完善管理制度,实现竞赛激励和辐射的最大化。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从自身发展实际出发,积极进行学科竞赛改革探索,以创新性为原则,充分挖掘学习教育教学潜力,优化资源配置,采用教师座谈会和学生主题班会的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师生的竞赛热情。同时,学校还进一步丰富竞赛方式,采用学生和教师容易接受的形式开展学科竞赛,如主题演讲、表演、辩论等,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顺利实现竞赛目的,使学科竞赛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丁激文.激励机制在大学生学科竞赛中的作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2]鲁保富.构建系统、高效的学科竞赛管理机制促进高校学风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5(08).
[3]唐立国.论以学科竞赛促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29).
[4]陈树莲,赵勤勇.关于提高高校学生学科竞赛水平的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5]蒋柏焰.浅议高校学科竞赛管理体系的构建[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6]李娟,刘洁.高校学科竞赛管理和运作模式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2(05).
基金项目: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资助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张莉(1964-),女,本科,教授,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技术研发处主任,研究方向:高校教学管理;刘娟音(1980-),女,硕士,讲师,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