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中国景点名称的英译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39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语言哲学中专名的哲学理论为框架,评析旅游景点的翻译,从哲学角度提出翻译方法,以促进中国文化的传递,达到人们通过旅游进行交流的目的,使外国游客更好地欣赏中国的景点,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
  关键词: 专名 涵义 旅游景点名称 英译
  
  意义是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翻译的核心问题。哲学家对待意义问题与翻译理论家相比,在目的、方法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上有很大差异。哲学家研究意义的终极目的是确定意义的真值,为此他们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意义理论模式。它们对于翻译具有不可或缺的借鉴意义。任何翻译实务的实质都是语际的“意义对应转换”。凡是成功的译作最基本的一点其实都在工于达意。最典型的例子是伏尔泰的译作,他是法国第一位将莎士比亚的著作译成法文的译者。由于伏尔泰“极其准确地把握了莎士比亚的意义”,获得法国文坛和举国的赞扬。
  名称是专名与通名的统称。所谓专名,指的是自认语言中的专有名词,如“苏格拉底”、“北京”。旅游景点的名称即属于专有名词,如“雨花石博物馆”、“忠魂亭”等。这些专名有无含义,究竟采取何种翻译方法,直译、意译、音译,还是采用其它翻译方法,这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旅游景点名称是对旅游景点特征的形象概括,对景点内容的介绍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信息浓缩量较大的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就成为旅游资料翻译的重要环节。景点名称翻译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游客是否会选择此景点作为参观游览的对象,影响到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本文以语言哲学中专名的哲学理论为框架,评析旅游景点的翻译,从哲学角度提出翻译方法,以促进中西文化的传递,达到人们通过旅游进行交流的目的,使外国游客更好地欣赏中国的景点,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
  一、专名的哲学理论
  专名的意义问题在语言哲学中由来已久。一个多世纪以来,哲学家对专名问题保持了强烈而持久的兴趣,他们提出了种种理论与言说。这些理论大体上可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弗雷格、罗素为代表的摹状词理论,另一派是以克里普克、普特南为代表的历史因果理论。这两派理论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合理的观点,笔者从考察这些哲学家的理论入手,将这两种理论结合起来,吸取各自的合理之处,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旅游景点的翻译问题。
  1.专名的定义
  英国逻辑学家穆勒认为专名是“给予一个个体完全无意义的名字”。英国逻辑学家罗素的专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专名,即一般意义下所说的专名;另一类是逻辑专名,如“这”“那”等。他认为逻辑专名才是真正的专名,因为它是没有任何描述内容的纯粹指示词,并为说话者所亲知。美国哲学家克里普克则认为,专名是指人、城市等事物的名称。它们的定义虽然不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各自指称某一特定对象。根据它们结构复杂程度的不同,可以把专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纯专名,一类是复合专名。单纯专名类似罗素的普通专名,是一种简单的符号,其构成部分不再有意义。如“伦敦”、“柏拉图”等。复合专名是指这个专名由几部分组成,其中包括一个或几个单纯专名和一个通名,单纯专名对那个通名起限制作用。复合专名所指称的仍是一个特定个体。如“武汉长江大桥”它是由“武汉”、“长江”这两个专名以及“大桥”这个通名组合起来形成的一个专名,它唯一指称建设武汉蛇山、龟山之间,长江上的那座大桥。
  2.专名的涵义问题
  19世纪,穆勒系统地研究了名词的涵义和指称问题。穆勒认为:“专名是没有涵义的,它们指示用它们称呼的个体,但是它们并没有指示或蕴涵这些个体具有什么属性。”他举例说,当我们用达特茅斯这个名称去指称英格兰的一个地方时,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这个地方位于达特河口。但是,如果达特河改变了流向,使达特茅斯不再位于达特河口了,我们仍可以正当地称这个地方为达特茅斯,尽管这个名称使人联想到它位于达特河的河口。
  专名的传统描述理论起源于弗雷格的开创性的工作。弗雷格认为每个专名都有一个含义,“专名表达它的涵义,并且命名或指示它的指称,我们令指号表达它的涵义并且命名它的指称”。罗素认为专名是有涵义的,其涵义就是摹状词。比如,专名“亚里士多德”的涵义就是诸如“第一本《形而上学》的作者”、“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等。维特根斯坦认为,专名并不是一个摹状词的缩写,而是一簇或一组摹状词的缩写,这一簇或一组摹状词共同给出了专名的涵义并决定专名的指称。罗素关于专名的理论经过维特根斯坦等的修改、补充,最后形成了专名的指称和涵义由摹状词或簇摹状词确定的专名摹状词理论。
  与专名摹状词理论相对的是历史因果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克里普克。他认为专名仅仅是指称一个特殊的个体,而并不描述该个体,它只是作为该个体的标签或标志而和该个体发生关系。所以他认为专名没有涵义只有指称,专名指称的确定不能通过限定摹状词。如果专名是有涵义的,那么按照罗素等人的观点就会出现一个专名有多种涵义的情形。他提出了关于名称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认为社会历史的因果链条是确定专名指称的原因,而这些链条的开端就是所谓的命名仪式。对象最初是通过命名仪式获得自己的名称。
  3.传统描述理论与历史因果论的融合
  历史因果理论把专名看成是贴在对象上的固定标签,是无任何意义的纯粹的指示记号,只有外延而无内涵,显然,在这一点上,摹状词理论更符合我们的这种直觉,因而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专名作为对象的名称,总是与对象联系在一起的,而对象本身总是具有借以把自身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属性特征,随着这些属性特征被专名的使用者所理解、所认识,它们便反映到专名中来,并逐渐在该专名中积淀下来,成了该专名的内涵。
  因此可以这样理解专名的涵义:专名在其所指对象存在的某一可能世界中的涵义等同于描述该对象在这一世界中的属性特征的摹状词的总和。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在日益深化,在某一个历史时期,我们不可能详尽地认识到事物的全部性质,不可能根据事物某些有限的特性准确无误地指称那具有无限发展可能的事物。因此,专名的涵义只能是一个相对的东西,它会随着它所指称的事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二、从专名理论看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
  1.旅游景点的名称及命名
  根据以上定义,旅游景点的名称属于专名,一个名称对应一个旅游景点。如“西湖”这个名称指称的唯一特定对象就是位于杭州城西,三面环山,东临城区的湖,是我国著名的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一般来讲,旅游景点的名称均有“专名”及“通名”。“通名”是为了区分一类事物与另一类事物的标志,所以“太和殿”的“殿”、“广德楼”的“楼”都是用来区分这类景点,以及其他类景点的标志。而“专名”则是用来区分具体某一事物与同一类其他事物的标志,比如“太和殿”、“中和殿”中的“太和”、“中和”就是区分这两个建筑物的标志。在专名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专名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纯专名,一类是复合专名。多数以“湖”、“亭”、“园”结尾的属于复合专名,如“拙政园”、“中山陵”等。
  中国风景名胜的数量巨大,加之受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影响,风景名胜名称的来源就显得纷繁复杂。根据景点名称的来源,粗略将其命名形式分成以下几类:因方位、形状、突出特征、历史事件或神话传说命名,还有些景点因人物、美愿、颜色、功用、数字等来命名,如“中南海”、“鸡足山”、“橘子洲”等。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景点名称中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2.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
  旅游景点的名称究竟有无涵义呢?这个问题是在翻译旅游景点名称时的首要考虑因素,它关系到应该采取哪种翻译方法,直译、意译、音译或其它的翻译方法。根据上述的哲学理论,专名有无涵义要看专名如何命名,即解决专名涵义的起源问题。同时也要考虑事物的发展变化,专名的涵义只能是一个相对的东西,它会随着它所指称的事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为对象本身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对象的性质和特征有一个逐渐展开的过程,人们对于对象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一个逐渐全面、逐渐深入的过程,因此,相应专名的涵义也就有一个逐步充实和丰富的过程。
  既然专名的涵义是相对的,人们对于对象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一个逐渐全面、逐渐深入的过程,那么在翻译景点名称时,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景点名称的起源、景点的社会历史变化、游客的变化(包括社会阶层、文化水准及年龄层次的变化等)、社会语境的变化等。我们将从以上这几方面来评析一些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
  三、从专名理论评析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
  1.“龙骨山”
  译一:Longgu Mountain
  译二:Dragon Bone Hill
  以上两种译法分别是:音译 直译、直译。音译是景点翻译中最常用的一种,由于景点名中多涉及一些本民族文化的专有名词,而这些词在英语中无对应的译语,这时多采用音译的方法。但对景点来说,人们不仅要知道它叫什么,还要知道它究竟是什么。
  “龙骨山”的来源:相传很久以前,有个天然造就的山洞。山洞里生活着一对龙夫妻,并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但在山对面的黑洞里的蟒蛇精嫉妒成性,想把龙洞据为己有。后来这对龙夫妻及其儿女与蟒蛇精进行了搏斗,龙公龙仔们为了保全它们的祖居,为了保住龙母,便躺在一起,这就是传说的龙骨山。后来,百姓为了祭奠它们,就把那宝山称为龙骨山。由此可见,“龙骨山”这个名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龙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被视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因此许多旅游景点以“龙”字来命名。但在西方,“龙”为邪恶、凶暴的怪物。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为了便于外国游客的理解,过去多采取音译。
  但也应看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西方国家迫切需要了解中国的文化,而旅游景点的名称正是中华文化的浓缩,并且西方游客普遍也能接受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随时间的推移,外国游客对这个名称——dragon的理解会逐步深入。因此“龙骨山”的第二种译法更有利于建立起文化传播的桥梁,既传播中国文化,又方便外国游客。
  因此,阳朔的“聚龙潭”、七星公园的“龙隐洞”可译为“Dragon-Gathering Pool”、“Dragon Hidden Cave”。游客一看到,便会猜出这个名称一定出于某个传说,会进一步激发参观的兴趣。
  2.“飞来石”
  译一:Flying-over Stone
  译二:The Stone That Flew from Afar
  以上译法均为直译,直译即使原文艺术意境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加以再现,适合那些生动的、含有浓重的地方文化特色且名称简单、字数不多的名称,如以数字、形状、方位、物产、美愿及其它特征命名的景点。
  从光明顶往西或由排云亭南行,就能见到“飞来石”。飞来峰位于广西桂林兴安灵渠的秦堤之上,峰上有一块高12米、重600吨的巨石孤耸峰头,其上下岩性相同,均为中细粒斑状花岗岩,两大岩石之间呈缝隙性隔断状态,上一石犹从天外飞来,故名“飞来石”。从该景点名的起源来看,该石的形状是它的主要特征,也是起名的依据。译一采用的是直译,“fly over”用进行时态,表达该石欲飞之状;译二虽然采用的同样是直译,但更加具体,用过去时态表达出该石起名的历史背景,意境深远,给人以想象的空间。第二种翻译符合该景点名的起源,是一个较为成功的译名。
  如不弄清景点名的起源,会出现误译的现象。如湖光阁的原名“中正亭”被译为“The Middle Pavilion”,而事实上“中正亭”是1931年夏斗寅在主鄂期间为纪念蒋介石四十寿辰而建,“中正”取自蒋介石的字,并不是“中间”的意思,因此宜直接采用音译法,改为“Zhongzheng Pavilion”。因此翻译景点名称时,一定要考虑景点的起源,这样才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同时吸引西方游客。
  3.“十三陵”
  译:Ming Tombs
  该译法为意译,即用新的表现法来表达原文的形象内容或逻辑内容,用意义相同而形式不同的词汇来翻译,以弥补直译所难以简洁而准确地表达的文化含义。意译适合文化内涵丰富的名称。有些名称在汉语词汇中有某种特定的文化涵义,而直译时英语的对应词却不具有相同的文化含义或无特定的含义。因此,意译便于游客理解、记忆,这对于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若直译为“thirteen tombs”,西方游客则会不理解,因为在西方“13”被认为是不幸的象征,是背叛和出卖的同义词,直译只会造成西方游客对景点的误解,这样的译名也不能吸引游客。并且“十三”在该景点名中并不特定的文化含义,只是表示有13个陵墓,意译为“Ming Tombs”即可。
  由此可见,在翻译景点名时,不仅要考虑起源,还要考虑西方游客是否能接受。故宫可译为“Palace Museum”,“国子监”译为“the Imperial College”,“鹿回头”译为“Deer to Be Dear”,这些都是不错的译文,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
  四、结语
  旅游景点的英译是集宣传与文化介绍为一体的二度创作,要求在创作过程中也要适当地输入新的内容和新的表现法,这样才能使游客真正领会该景点的人文与自然风貌。就翻译方法而言,音译的译名较简洁,可记性较好;而采用了意译的译名则较为确切,能较好地体现地名和景点名中包含的意思;那些生动的、含有浓重的地方文化特色且名称简单、字数不多的名称则采用直译。无论采用何中译法,翻译前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景点名称的起源、景点的社会历史变化、游客的变化、社会语境的变化等,从名称中挖掘更多的内容,丰富当地旅游资源,充分尊重名称的历史文化性,这样才能反映出该地风貌,同时吸引外国游客。
  
  参考文献:
  [1]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1.
  [3]张勇,王海全.中国风景名胜的名称及其文化内涵[J].重庆大学学报,2002,(6):16-18.
  [4]季绍斌.涉外旅游翻译中地名的英译问题[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1):80-82.
  [5]钟志平.试谈我国风景点的取名[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2,(1):75-80.
  [6]陈凌燕,傅广生.旅游景点名称英译中的语境制约及应对策略[J].广西社会科学,2006,(11):166-168.
  [7]刘叶涛,马领弟,高峰.现代名称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J].河北学刊,2006,(5):238-240.
  [8]程本学.专名意义的两种理论及其融合[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6):14-18.
  [9]孙学钧.专名的涵义与指称[J].湖北大学学报,1988,(3):75-81.
  [10]曾庆福.克里普克的历史的因果命名理论评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6,(2):113-115.
  [11]胡泽洪.关于专名的涵义与指称[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5):20-25.
其他文献
摘 要: 前人对汉语词语的缩略研究多简略地总结并分析影响现代汉语缩略形式选择的制约因素。本文则立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着重从接受者自身出发,考察现代汉语缩略语在接受时的分布状况,以及所表现出来的语言使用者群体的差异,发现其在分布系统层面上的极不均衡状态背后的有序性。  关键词: 缩略语 社会语言学 差异    词汇的缩略是世界语言中常见的现象,缩略方法在中国的古汉语中早已有之。如:会稽守通——会稽郡
摘 要: 课堂上教师的任何一种行为,在孩子的眼里,都可能认为是对他们的一种评价。一个词,一种声音是一种评价;对孩子来说,“姿态”也是一种评价;课堂不是教师的展示台,评价语要简约;评价语要能给学生一些启迪。  关键词: 课堂评价语 声音 姿态 简约 启迪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单向、静止、机械的传统评价模式逐渐被综合、多元、互动的新型评价模式所代替。就课堂教学而言
摘 要: 本文主要探讨通过教育理论创新提高实践效率,作者采用个案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对生本教育体系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表征进行全面分析,认为生本教育体系具有科学合理的内部结构与符合受众心理的外部结构,因而富有实践成效,得出教育理论体系创新在实践中的有效性取决于其内部结构与外部表征,符合受众心理的外部表征与科学严谨的内部结构,将减小创新理论与传统文化的摩擦,降低实践难度,提高其扩散能力与影响力。  关键词
摘 要: 中国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与中国画专业的人才培养之间供需矛盾突出。这个问题实际反映了高校中国画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目标之间存在差距。本文以某高校美术学院为例,分析造成培养目标不能很好达成的原因,从探索现有中国画教学模式的局限出发,研究中国画专业学生个性化培养课程体系该如何构建问题,提出将“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纳入中国画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中,并在对这种模式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下,提出初步
阅读和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钱理群关于阅读的思考和见解,有其独到之处,从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作为文学研究者和现代知识分子的深厚的理论素养和浓重的人文精神。下文将就钱理群的阅读教学论作以梳理,以便厘清他的基本观点,剖析其观点背后的理论基础,进而启发我们对中学阅读教学实践的再思考。  一、阅读论  (一)阅读的本质:对话  1.阅读:对话  阅读是什么?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且不容回避
摘 要: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指亲子关系、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道德认知的发展、社交能力、性角色认同等方面的发展。本研究根据1—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所具有的一般规律,从具体的教育实践出发,阐述了亲子教育机构在教育活动中促进1—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几项原则:教师、家长共同协作促进发展的原则、游戏性原则、操作性原则、个体性原则、愉悦性原则、渗透性原则等。并通过案例研究提出了可以根据儿童具体情况和具体教育契机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罗易老师执教的《沁园春·长沙》被普遍认为是师生平等对话的典型课例。从阅读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的特质来看,它只体现了行为特质:尊重学生思考、表达和争鸣的权利,缺少目标特质:学生主体性发展。本文以此为例探讨实现目标特质的途径。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师生平等对话 特质 实现途径    为扭转传统教育之灌输和历史主导价值之钳制,新课改高扬师生平等对话。罗易老师执教的《沁园春·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原本就业形势不错的美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变得不容乐观。本文以广州美术学院的就业情况为案例研究,以期把握整体美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关键词: 高等美术院校 就业调查 广州美术学院    在我国高等教育扩招的大背景下,美术考生数量逐年增加。为了满足办学的需要,各类美术院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虽然促进了高等美术教育的迅速发展,但造成美术类毕
摘 要: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占据了二十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坛的主流地位。其实验性的特点,造成小说晦涩难懂,无确定意义。在此背景下,约翰·加德纳提出了他的道德小说观作为对实验小说的反拨。文章拟以《救赎》为例,评析加德纳在个人创作中对其小说观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加德纳 《救赎》 创作观    二十世纪后半叶,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后现代主义牢牢占据了美国文坛的主流地位。后现代小说家
摘 要: 中职学校的美术教育因为其教育目标、培养对象和科目特点的限制,正处于极端功利化和极端虚无化的临界点,如果处理得当,可以在夹缝中完成科学与艺术的对接;如果处理不当,则会陷入两难的尴尬局面。因此,每一个中职学校的美术教师,都需要建构一个适应社会发展、满足职业需求、符合个性特点的坐标系——以爱为原点,以知识和能力为坐标轴,以尊重差异、培养不同人才为象限。  关键词: 中职学校 美术教